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廣東人眼中香港人和台胞有何不同?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10-5 09: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如今「香港人」這個稱號對於國人多少有些彆扭,廣東人把他們叫做「港燦」,其他地方國人稱他們「港人」,反正就是把前面的「香」字給省略了。其中廣東人與香港人是鄰居,同文同語,六十五年來風風雨雨,有時同舟共濟,有時相互攀比,光是相互的稱謂就有十多種,隨著感情變化而變化。記得「阿燦」最早是港人對粵人的蔑稱,借用了一個香港電影中的「大陸人」醜化角色的名字。80年代剛開始人民幣兌換港幣價位很高,但大陸人根本沒錢,到了90年代港幣隨著美元走高,港人的地位和形象在國內也開始走高。正當其時,中英談判風聲很緊,香港人掀起了一股移民潮,向著各英聯邦國家趕路,大陸同胞都在迷惑地觀望。

  改革開放后,香港和廣東既合作也競爭,雙方都把對方看成是和自己不一樣的人,總覺得要爭口氣把對方壓下去,此起彼伏,相互多少帶著一點恐懼和妒忌。香港回歸後有了很大改觀,那些因恐慌而移民的香港人陸續回巢,有些人失去了原有的職務,有的人重新開啟生意,而早先進入大陸的個別港人挖到了第一桶金。香港人相比台灣人有些弱點,很多港人無法說普通話,一說就惹來譏笑,結果有些香港人成了大陸人群中的笑柄。大陸文學作品中的港人「不會講話的傻帽」或「用錢買美女」 的「咸濕佬」不少。另方面,香港的歌星們卻異常受歡迎,粉絲們並不在意他們是香港人。當時在南方各省唱廣東話歌曲竟然也是一種時髦,林子祥、羅文、鄭少秋、汪明荃、劉德華、張學友、張國榮、梅艷芳等歌星在廣東乃至全國暢銷一時。這種文化融合成為香港切入大陸的有力渠道。

  許多西方人對於香港人的印象是概念化的,也是蹩腳的,許冠傑歌曲中唱的「尖沙咀蘇絲」那種形象便成了香港人在西方人眼中的樣板。英國人說香港人沒有文化,浮躁而庸俗,其實指的是他們不具備英國紳士文化修養,所謂的「太平紳士」並非英國貴族,而是英國人賞賜給香港鄉紳的一種安慰獎。英國的等級文化比中國的倫理等級觀念相去不遠,港人在數十年殖民統治中養成了仰望英國貴族的習氣,對於英國人由衷崇拜巴結的精英的確不少,而香港廣大百姓只圖生活自由,並不在意政治權力,這兩大類人中形成了「親英」與「隨英」的兩種心態,兩者既矛盾也融合,表面上並不明顯,但卻紮根於香港自我定位意識中。這種隔閡隨著時間推移而減弱,但如今有人忽然重新挑起那種記憶,雖然「親英」是極個別的,甚至是扭曲的,但卻隱約讓國人神經戰慄起來了。

  正因為香港文化是一種邊緣文化,它具有相當的浮動性,更具有強烈的實用主義色彩。商業文化混雜著三教九流的國粹文化,中華文化混雜著半桶水的英國文化,這讓香港人格外在意大陸人對自己的認同和看法,往往過於敏感而出現極端思潮和反饋。與台灣人相比,港人更多一些英國人的法治精神和專業操守,但卻少了一些堅忍不拔的霸氣和拼搏精神,與韓日人群相比,也少了那種團隊精神,卻多了些對同胞的溫情和同情。說香港人不愛國純粹是無知,說香港人政治意識薄弱卻十分準確。港人用的是繁體字,說的是漢語古音(廣東話),崇拜的是孫中山,絕少台灣民進黨那種鬧獨立思想,而行為上模仿民粹活動僅限於少數年輕人群。

  香港核心問題有兩個:一個是經濟發展和民生問題,另個是與大陸文化融合的問題。香港那批在英國統治時期發家致富的大亨們如今都成了隱性紅頂商人,而香港人正經歷這前所未有的高房價時代,鋪租太高而難以經營,房太小卻要三代人擠在一起,到大陸發展卻受到不少自身文化和素質的限制,也受到大陸政策的局限。如今香港年輕人一畢業就開始排隊申請經濟房了,根本沒有其他選擇。港人把經濟困難歸咎於貧富分化,希望進行根本性社會改革,而大陸官方認為這是一種意識形態挑戰,甚至說成是外國干涉內政,雙方對話無法聚焦,各說各話,而更多的平民百姓卻焦慮如何支付下個月的鋪租,如此一來,這場鬧劇無論如何結束都不會有贏家出現,唯盼港人再次展現理性文明,恢復和平生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3: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