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揭秘大眾輿論「情緒化」的背後(圖)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4-10-3 09: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從社會治理角度,「追著熱點走」往往帶來新的被動,社會治理的各個主體,需要在重視輿論的同時,認識並超越其中的感性因素,進入更為理性和科學的層面。

  

  
  近日發生了幾件大事:阿里巴巴在美上市、李娜退役、蘇格蘭公投結果揭曉、王菲謝霆鋒複合、韓國仁川亞運會舉行。很明顯,前幾件事引起持續熱議,而關注亞運會的人明顯較少。究其原因,與相關事件有沒有「故事」、「明星」、「意外」、 「象徵意義」、「牽涉面」等有關。對於一般中國民眾,阿里上市有故事、有明星、牽涉面廣、象徵意義大;蘇格蘭公投有故事、有象徵意義、無明星、無意外、牽涉面一般;李娜退役有明星、有故事、有象徵意義、有意外、牽涉面一般;鋒菲複合,儘管屬個人私事、牽涉面一般,但在明星、故事、意外幾個方面都登峰造極。相比之下,仁川亞運會在上述幾方面都不夠突出,所以儘管官方重視,規模不小,但在普通民眾中,未能引起太多關注,尤其是在已因亞運會和奧運會集體興奮過的中國。

  這其實反映出一個問題:大眾輿論有明顯的選擇性和感性特徵,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選擇性——部分而不全面。輿論感興趣的多是反常、戲劇性、醒目的信息。以反腐為例,輿論關注的多是情人、名貴穿戴、高檔香煙、多處房產、幾個戶口,甚至事故現場的一次微笑,網上大量反映問題的帖子,雖然存在更為嚴重的審批腐敗現象,卻很難引起輿論的興趣,沉重複雜、盤根錯節的腐敗話題,被表面、偶然的感性所左右。再比如城管執法,雙方發生衝突才是新聞,城管文明執法、商販屢勸不聽等不是新聞。在地震等自然災害中,輿論聚焦於震中地區,有時會忽略周邊其他受災地。在體育比賽中,輿論聚焦於冠軍,連勵志的心靈雞湯也強調「沒人記得第二名是誰」——很多人批評有關部門的「唯金牌論」,但實際上,某種程度上也是對社會心理的一種迎合。

  二是粗略化——籠統而不具體。多數人關心、能理解的信息,容易在大眾輿論中「脫穎而出」。一些分眾化、具體的問題,儘管對於決策和社會治理可能有關鍵意義,但不太容易受到關注,比如說,每年全國兩會,很多人都會注意到輿論聚集的「幾大熱點問題」,但是農民群體怎麼看待「兩會」確定的有關政策,有什麼想法、訴求和疑惑?學術界、產業工人、都市白領、企業高管呢?再比如,不少人對「CPI創新高」「物價加速上漲」的消息印象深刻,但是不是有的行業漲的多,有的行業跌的多?

  三是速朽性——短暫而難持續。某一領域的問題,往往在有具體事件爆發時輿論才會關注,而注意力又有「狗熊掰棒子」特徵:集中到某件事的同時,會迅速遺忘之前的另一件事。比如對於非典,當年眾志成城抗擊時,輿論對醫護人員的關心和褒揚鋪天蓋地。過後幾年,一些被感染的醫護人員長期封閉治療,身體狀況惡化,只能呆在有限的活動空間,成為被輿論遺忘的角落,即便有媒體報道,也未能引起太大關注,「我們暴風驟雨般地紀念,然後暴風驟雨般地忘記」。2008年4月28日,膠濟鐵路事故導致70多人死亡400多人受傷,由於緊隨其後的「5•12」汶川大地震,輿論迅速將膠濟鐵路事故放下,至於在輿論監督相對弱化情況下,相關責任人處分是否適當,反思整改是否到位,不得而知。

  四是情緒化——感性多理性少。感性的東西往往更易打動人,而有時,不少思考也就停留在感性層面。如奧巴馬首次宣稱「釣魚島適用日美安保條約」,不少網友很憤慨,有的甚至要求「馬上武力收復釣魚島」。而社科專家們,則對於奧巴馬此番表態的戰略考量、實際動機、美國國內政治因素、對東亞格局的影響等等,有許多思考和見解。沒有一個專家建議馬上攻佔釣島,但並不代表他們不愛國。

  五是常識化——迷信常識忽視專業。大眾輿論習慣把多數信息轉化成常識能理解的層次,有時會忽視問題的複雜性、專業性。比如有媒體說沙塵暴對近海養殖有一定的好處,許多網友的反應是嘲諷。有機構通過分析「石頭剪子布致勝策略」,研究人類面對勝負時的心理狀態,也遭到了許多網友的嘲笑。近年來網上的「反磚家」情緒,與一些專家的學術素養和背後利益驅動等有關,但也有不少,是因為一些人不願耐心去理解和了解複雜的專業問題,而專業人員與大眾的溝通又缺乏足夠的技巧和耐心。

  六是操控性——並非全部源於自發。文章出軌引起輿論熱議,並非是幾位當事人知名度極高,消息和照片也算不上勁爆,相當大程度上是「周一見」懸念營銷的成功。「秦火火」與「立二拆四」等網路推手能製造一個又一個的熱點,其實就是掌握了公眾的心理,善於製造話題誘導輿論。在信息海量、注意力稀缺的網路時代,還會有人不惜通過「斷指自證清白」、 「開胸驗肺」等激烈衝突,來吸引輿論關注、反映自己訴求,當輿論的「口味」越來越重的時候,當事人的手段也會越來越激烈,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十幾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發展,不少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對待網路輿論經歷了幾個階段:開始不太重視,認為只是虛擬空間少數人的聲音;在屢受衝擊后,變成追著熱點走,什麼事熱就關注什麼,怎麼能快速平息輿論就怎麼做,以比如立刻宣布下馬PX項目,或未經徹底調查就「閃電」處分幹部。從心理學角度看,輿論的選擇性關注有其必然:人的注意力總是有限的,往往要集中在那些更為反常、危險、刺激的信息上,但從社會治理角度,「追著熱點走」往往帶來新的被動,社會治理的各個主體,需要在重視輿論的同時,認識並超越其中的感性因素,進入更為理性和科學的層面。

  一是從片面到全面。完善訴求反饋渠道,對反映的情況和問題,不管是否有戲劇性、輿論是否關注,都進行核查、處置、回應,對其中的意見建議,及時吸納、改進決策。在調查研究過程中,堅持兼聽則明,不管誰的聲音更高、輿論影響更大,都要全面了解矛盾雙方和第三方的觀點意見。還應改變重網路輿論輕社會輿論的傾向,藉助社會調查、訪談、統計分析等,獲取更為全面準確的信息,減少「被輿論遺忘的角落」,減少輿論局限和個人認知局限對觀察判斷的影響。

  二是從熱點到根源。前面講熱點輿論的缺陷,並非說熱點輿論不重要,相反,輿論高度關注、反映強烈的問題,往往也是社會治理的重點難點,其處置的過程和結果,對政府公信力、公眾心理有標誌性影響。因此,應詳細了解情況,及時妥善處置安排,並預判事件和輿論走向,做好各種預案。但同時,更要舉一反三,努力從點到面,從更為根本的層面去發現問題、化解矛盾,避免總是一事一議,避免被同一塊石頭反覆絆倒。對於社會輿論,也應超越表面的言語,藉助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門學科,做更為深入的分析,了解背後真正的心態、訴求、矛盾。

  三是從大眾到分眾。既關注大眾輿論和大眾熱點,也關注特定群體的所思所想所盼,既關注宏觀的「洪流」和「熱點」,也關注局部的「潛流」「溫點」和「冰點」。

  四對接常識與專業。面對越來越複雜的科學技術與社會問題,社會治理的主體,一方面不能簡單地以「常識」和「民意」為決策基礎,要合理藉助專業力量。另一方面,對於常識意義上難以理解的問題、與日常經驗出入較大的結論和決策,需要花大力氣去做溝通,其中的關鍵,是完善民主參與民主決策機制,完善透明公開的信息披露程序。

  對於前面提到的四件事:阿里上市、李娜退役、蘇格蘭公投、鋒菲複合,有段子感慨:「一個時代開始了,一個時代結束了,一個時代剛想開始就被結束了,一個時代結束又開始了」。網際網路開啟了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社會治理的主體從未象今天這樣,能擁有一個直接觀察社會原生態的窗口,而各類輿論和信息,也從未象今天這樣迅捷、豐富、複雜,對於社會治理,這是從未遇到過的機遇與挑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22: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