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梁漱溟為何當面反駁毛澤東的階級鬥爭?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10-2 09: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家序列中,梁漱溟是比較接地氣的,他不僅長時期沉到底層從事鄉村建設,而且通過對中國社會的觀察,提出一整套不一樣的見解。他曾當面與毛澤東辯論,不同意毛澤東的階級鬥爭學說,不同意用分化的辦法改造鄉村,進而改造中國。

  一般地說,梁漱溟不否認人類社會階級存在的客觀性。他的《中國文化要義》指出,除了人類社會之初起和人類社會之將來大概沒有階級外,在這中間一段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階級是客觀存在的。寬泛地說,人間貴賤貧富萬般不齊,未嘗不可都叫作階級。但階級之所以為階級,最重要的標誌當是經濟、政治上的對立爭衡。

  就經濟而言,在一社會中,生產工具與生產工作分家,佔有工具之一部分人不工作,擔任工作的一部分人不能自有其工具,這便構成了對立的階級。他們既彼此互相依存,不可分離,又互相矛盾,彼此利害相反。當社會生產力低下,一個人的勞動除養活自己外並不能有多餘,這時階級便不會發生。無疑地,階級不是理性的產物,而寧為反乎理性的東西。同時梁漱溟也承認,階級的發生與存在,有其客觀必然性,是人類社會前進過程中必須經過的事情,沒有它,社會進步不可能。(《梁漱溟全集》卷三,142頁。)假如社會史上沒有階級出現,正不知人類文明如何產生。梁漱溟的這一觀點與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階級鬥爭論擁躉們的觀點大體相同。

  不僅如此,對於階級的消失,梁漱溟的看法也與馬克思主義者所持見解相差無幾。他認為,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產品的不斷豐富,所需無所不備,生產手段歸公,經濟生活社會化,人人在社會中如一體之不可分,人人都有條件享受高等教育,人人智力水平都得到充分發揮,然後平等無階級,階級便自然消失。反之,生產技術不進步,社會財富不豐富,即使人人無差別,也不過是寡中求均,也不可能無階級。

  階級既為客觀存在,又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那麼中國的情況怎樣呢?梁漱溟認為,上述階級起源、發展與消亡應為人類社會史上的公則,但決不能照搬照套於中國歷史與社會,以為有一定不易之階梯,把中國歷史自三代以迄清末,按照唯物史觀次第分期,納入其公式中。遇若秦漢以後兩千年,強為生解而不得,寧責怪歷史之為謎,不自悟其見解之不通。坦率地說,梁漱溟這些對當時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唯物史觀的批評,雖有偏頗過激之詞,但大要則在於批評這批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教條主義模式。

  梁漱溟認為,秦漢以來的中國社會雖有變化,但無根本性質變,幾乎處於「盤旋不進的狀態」,到了近百年,情況仍是如此。但也有點不同,這種不同表現在,近百年到當時尚未解決的中國問題,正形成於百年前的中國社會之上,因此如何認識中國傳統社會以及近百年來的中國社會,對於解決中國問題至關重要。

  評判中國傳統社會的性質,梁漱溟與當時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之間的最大不同,在於是否認定中國傳統社會為階級社會。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們認為,中國社會要如西方社會一樣,正經歷著階級對立與衝突的激烈階段,階級鬥爭、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鬥爭在中國勢不可免。梁漱溟則認為,中國社會確曾經歷過階級衝突的階段,但秦漢以後、百年以前中國社會的階級衝突則漸為「職業分途」所取代。

  梁漱溟指出,在農業社會如中國者,要討論其有沒有階級,則土地分配問題自應為主要關鍵所在:

  第一,在中國傳統社會,土地自由買賣,人人得而有之;

  第二,土地集中壟斷的情形不明顯。

  一般估計,有土地的人頗佔多數。尤其在北方,大地主雖恆有,但從全局大勢看,則很少見土地集中壟斷的現象;一般地看,無地之人極少。據梁漱溟調查,鄒平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有土地,不過有些人的地很少罷了。即或有些大土地佔有者,如按照中國社會通例即「遺產諸子均分制」,那麼過不了幾代,大土地佔有者也就不大了。若遇著子弟不知勤儉,沒落更快。南方各省在工商勢力、政治勢力的影響下,土地集中雖快,但土地佔有者的興趣不在土地,他們決沒有改行經營土地的興趣,因而這種土地壟斷趨勢總不能持久。因此梁漱溟強調,可以說,秦漢以來之中國,單純從經濟上看去,其農工生產都不會演出對立之階級來。所可慮者,仍在政治勢力之影響於土地分配。(《中國文化要義》,《梁漱溟全集》卷三,)

  經濟上之剝削階級,政治上之統治階級,例必相兼。按照梁漱溟的說法,中國從經濟上說並沒有鮮明的階級對立,那麼從政治上看是否有階級對立現象呢

  梁漱溟指出,中國政治上的階級對立情形是有的,但那是周代或周代以前的事,因為自戰國而後,自中央到地方,一切當政臨民者都是官吏。官吏之所以不同於周代封建貴族者,即他們不再是為自己而行統治了。他們誠然享有統治的權位,但既非世襲,亦非終身,只不過居於一短時間的代理人位置而已。為自己行統治,勢不免與被統治者對立,一時代理人則未必。何況做官的機會,原是對眾人開放的。如在科舉制度下,讀書不似今日極為機械、困難和要有相當的本錢,所謂耕讀之家、半耕半讀,是那時社會所熟知的口語,也是社會常態,人人可以讀書,每個讀書人都可以應考,雖然考中和做官的比例極小,但凡考中者均能做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正是那時生活的寫照。這樣,統治被統治者中有時而易位,因此梁漱溟斷定,中國自周代以來便沒有統治與被統治的階級對立,耕與讀之兩事,士與農之兩種人,其間氣脈渾然相通而不隔。士農工商之四民原為組成此廣大社會之不同職業,彼此相需,彼此配合,儼然構成一統一的有機社會。(《中國文化要義》,《梁漱溟全集》卷三,153頁。)

  如此這般,梁漱溟認為,君臨於四民之上的中國皇帝,卻當真成了「孤家寡人」,他與歐洲封建社會大小領主共同組成一個統治階級以臨於其所屬農民的形勢大為不同。在中國看不到統治階級,而只見有一個統治者,而這個統治者也不過是統治的一個象徵,並不可能實行真正意義上的統治。因此兩千年的中國常常是一種消極相安之局,很少有積極統治之實。中國國家早已超出一般國家類型而自有其特殊的政治制度,這種特殊的表現便是士農工商的職業分途的職業傾向。平心而論,梁漱溟的這些觀點雖有偏頗,也不無啟發。同時他並不否認中國社會也有與西方或整個人類歷史發展的相同之處。他說,秦漢之後的中國未構成階級,自是中國社會的特殊性,而階級之形成於社會間,則是人類社會的一般性,中國其勢也不能盡失其一般性。故其形成階級之趨勢,兩千年間不絕於歷史。同時,其特殊性亦不斷發揚,二者迭為消長,表現為往複循環之象,而未能從一面發展去。(《中國文化要義》,《梁漱溟全集》卷三,157頁。)

  按照梁漱溟的推論,中國社會的最大特殊性尚不在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立與衝突,而在於中國根本上不像近代意義上的國家。他指出,從國家應有之功能上看,中國政治從來都表現為消極無為,不擾民是其最大信條,政簡刑清為其最高理想。就國際意義上看,中國之不像國家,在於它缺乏國際對抗性:一方面,中國的國力一度不可謂不大,但其國際對抗性卻總淡漠,沒有後來人所說或所期待的所謂海洋意識,中國人如鄭和下西洋並不是像西方人那樣去開闢殖民地,而是為中華帝國揚威四海;另一方面,中國的國際對抗性儘管缺乏,卻無害於國力的繼續增長。這種國際對抗性缺乏的表現有如下諸端:一是疏於國防,如自清季以迄二十世紀初,中國總把沿海港口甚至內河航運的引水權交給外人;二是向來缺乏準確的戶籍、地籍調查;三是中國人自宋代以來重文輕武,民不習兵,幾於為「無兵之國」,甚有「好鐵不打釘,好兒不當兵」的社會心態,遂使中國自東漢以後成為「無兵的文化」(雷海宗:《中國文化與中國兵》)。更甚者演成兵匪不分、兵民相仇的局面。

  中國不似近代國家的另一個重要論據,在梁漱溟看來,是中國人在傳統觀念中極度缺乏國家意識,而總愛說「天下」。像現在所謂「國家」、「社會」等概念原非傳統觀念中所有,而是西方文化影響下的產物。中國原本的「國家」、「天下」等概念,多為一種「超國家主義」 意識。(《中國文化要義》,《梁漱溟全集》卷三,162頁。)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近則家身,遠則天下,舍此別無。這與西方人生活中以個人和團體為重恰不相同,而是強調了家庭與天下的極端重要性。

  中國人國家意識的淡漠,除其特殊的歷史原因外,還由國家的特性所決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指出,國家是一種暴力統治,擔負著對外反侵略,對內維持社會秩序安寧的雙重職能。因而必須是一種階級統治。而中國向來缺乏一種階級意識,而以皇帝一人為之主,這樣便不能形成一種強有力的階級統治,這是中國一直無法形成西方意義上的近代國家的真實原因,歷代帝王所以要輕賦薄斂,與民休息,布德澤,興教化,乃至有所謂 「以孝治天下」者,皆隱然若將放棄其統治,只求上下消極相安。

  梁漱溟也承認,儘管中國不像近代意義上的國家,但內外部的環境逼使它終將成為一個國家,逼它擁有一個強大的武力以對內和對外。然而,由於中國自秦漢以來,也無真正意義上的階級,那麼由誰來主宰這個國家便一直成為中國問題的關健,並由此形成中國政治的特殊性。

  中國政治的特殊性說到底,在梁漱溟看來便是「倫理本位、職業分途」。中國缺乏階級,不像國家,自有其負面影響,但由此而產生的倫理本位、職業分途的特點也不無正面作用。這種正面作用之一就是中國人莫不「向里用力」:因為一個人生在倫理社會中,各種倫理關係便從四面八為包圍了他,要他負起無盡的義務,然其所求者,無非彼此間感情之融和,他心與我心之相顧,此和與顧,強力求之則勢益和,巧思取之則情益離,凡一切心思力氣向外用者,皆非其道。因此在中國這一倫理社會背景下,傳統教訓便是反省、自責、克己、讓人、學吃虧等向內里用力的功夫。

  從外部關係看,中古封建社會及資本主義階級社會中,人的地位出生以後已大體決定,下層民眾要改變命運,只能向外用力,大則階級鬥爭,小則罷工;而上層階級為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也只得時時採取防範揩施。而在中國,由於職業分途的外部環境,是開出路來讓人自己努力,而自己努力便必然地主要向內用力,「行行出狀元」,只要「吃盡苦中苦」,一般地說總能成為「人上人」。所以說,梁漱溟對中國社會實況的分析,並不否認馬克思主義階級鬥爭理論的價值、合理性,而是「信乎其不誣」

  (《中國文化要義》,《梁漱溟全集》卷三,196頁。),只是在對中國社會實際情況的分析上略有差異,梁漱溟更多地強調了中國社會的特殊性。

  既然中國社會有如此大的特殊性,那麼不言而喻,在梁漱溟看來,中國問題之解決、中國社會的未來前途也當自有其特殊性而不能一味效法西方近代已經走過的道路。

  梁漱溟指出,西方已走過的路主要是依據階級分化和人性惡的觀念,建立法制社會和現代國家;而中國的情況與西方相比,不是相反,也是有著絕大不同。中國不能走分化之途,也不可能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法制國家,只有從狹義的到廣義儘可能喚起人們的理性,使各方面自己有點節制,以階級妥協替代階級鬥爭,以階級讓步換取社會進步。這才是中國文明應有且應該堅持的理性。

  誰來喚起人們的理性?梁漱溟認為,顯然只能由居於社會領導地位的知識人來承擔。他指出,士大夫即知識人在中國傳統社會不僅居於士、農、工、商四民之首,而且介於君主與民眾之間,他們的責任,對君主則時常警覺、規諫,以「王者師」的資格要求君主約束自己少用權力,而注意恤民;對民眾則時常教訓,啟發他們要忠君敬長,諄厚情誼,各安本分。以此喚起君民雙方各自走自己最合算、最穩妥的路。如此,不僅適合了君民雙方的需要,而且有利於社會的穩定,避免了彼此之間的衝突。

  梁漱溟強調知識人的重要作用,雖然有史可查,但更多的無疑是他的一種理想,因為知識人向來不構成一個集體的力量,無權無勇且普遍自大,不能團結成一個有力的組織,雖有一部分人真能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民請命,在所不辭。然而由於社會地位的制約,大多數知識人總會因生活所迫,成了官府的「教師爺」。甚至助紂為虐,於社會不能領導,或且為一切敗壞所自始。這種情況在中國歷史上並不鮮見,即使在西方自由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不過,梁漱溟的理想顯然在於知識人的「群體覺醒」。果如此,不僅知識人的價值得以實現,而且治世可期、社會穩定。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9: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