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灣年輕人為何不敢生孩子(圖)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10-2 09: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不只小學停招廢校,2014年已經有兩所大專院校因為招生不足而倒閉

  薪水不能大幅增加,還要背負債務、贍養老人……以台灣現在的狀況,無法讓年人看到未來

  相對於大陸各地小學一年級開學日萬頭攢動的盛況,今年台北市的洲美國小隻有1名一年級新生入學,洲美地區是台北市比較偏的地區,而洲美國小也將於明年度停辦,這將是台北市第一次出現「一對一」家教式教學的情況。

  台北市也終於出現這種狀況了,多年以來,在台灣鄉下地區小學一班一人,一校一人早已經不是新聞。早些年偏遠地區教育資源匱乏,校長什麼都要做,還引出一句逗趣的話:「校長兼撞鐘」,指一人身兼多職。反觀現在,教育經費充足,但是學生越來越少,學校教職員工也跟著少,而且還要分飾家教、保母、司機等多重角色。這些偏遠地區的家長經常會將孩子送到比較大的學校上學,所以校長還要一個個去拜訪請他們來當地學校上學。比如今年,新竹縣的一間小學,只要入學就送一台筆記本,結果還是沒人來。

  十年前,台灣小學50人在以下的大約只有30所,但十年後,這個數字飆高十倍,達到311所,許多小學即將面臨停招廢校的境地。

  「小朋友越來越少」反映了台灣少子化的問題,這個議題這幾年在台灣越來越熱門,因為它的影響層面會越來越大,從幼兒醫療,到教育,到內需消費,到製造業勞動力,再到房地產、社會福利、贍養看護等等各方面。

  其實問題已經出現了,不只小學停招廢校,2014年已經有兩所大專院校因為招生不足而倒閉,而預計到了2028年,台灣大學生人數將只有現在的一半,到時恐怕有四成大學倒閉。

  台灣的生育率問題,這幾年一直是亞洲人口學界的熱門。2010年台灣的生育率甚至跌破1,只有166886人出生,2013年的生育率也才 1.07,199113人出生,幾乎是世界上墊底的。這對於一個有2300萬人口,島嶼面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全世界人口密度第二(第一孟加拉國)的地方來說是個很奇怪的現象。台灣知名的《天下》雜誌就報導,到了2016年的時候台灣將會出現三個大轉折:「15歲到64歲勞動人口將史無前例地減少」、「老人數超越小孩數」、「台灣人的年齡中位數突破40歲」。

  很多人專家認為,治本之道在於鼓勵生育,培養樂於生育的環境,這簡直就是廢話,如果你問現在台灣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答案通常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不婚享受單身生活,或者不生小孩,當個丁克族享受二人世界,本來都是個人選擇,但當一個社會有越來越多人選擇不婚或不生小孩時,社會結構也將跟著改變。

  台灣人口密度會如此之高,一是因為二戰之後出現嬰兒潮;二是因為台灣缺乏天然資源,想要賺錢,只能發展勞力密集型產業。比如我父親,家裡就有七個兄弟姐妹,我母親家裡有六個兄弟姐妹,這在那個年代是很普遍的現象。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上世紀七十年代,經過三十多年泡沫式的發展,台灣的人口數量遠遠超過了這個小島的資源負荷範圍,各種壓力陸續而來,政府開始提倡「一個孩子不嫌少,兩個孩子恰恰好」。七十年代末的家庭如我家,生一男一女是最典型的四口之家,很符合剛晉陞為都市中產階級家庭的形象,大家樂意生,也有錢生。

  當然全世界發達國家地區現在都面臨著少子化、老齡化問題,再過幾年,現在掌握著財富和權力的嬰兒潮那代人就要退休了,將形成較少勞動族群負擔較多退休族群生活成本、人口模型呈倒金字塔的狀態。但即使同樣都是已開發國家地區,台灣的衝擊會更大,年輕人未來的負擔也比將其他國家地區更重,因為台灣的年輕人是「不敢生」,而不是像其他地方的年輕人很有個性地「不想生」。

  以前專文提過,台灣的資方,也就是那些掌握著財富、未來幾年即將退休的嬰兒潮世代的人,思維仍停留在過去搞代工、勞力密集的時代;他們都不太肯創新,而是靠著廉價勞力逐水草而居,哪裡有便宜勞動力就到哪裡搞代工廠;而且商最厲害的還是costdown,說難聽點也就是壓榨勞工。再加上台灣政府部門自勞動密集時代,為了賺取外匯,就一直站在資方那邊,勞工是個不被重視的行為主體。

  雖然資方信奉「努力就會成功」,在台灣年輕人的成長過成中也不斷得被長輩提醒:「工作先求有,再求好」、「要聽老闆的話」,「要守職場倫理」,但新自由主義的理想,如競爭,創新與變革,卻很少在台灣資方的思維當中。

  《經濟學人》在今年3月時做了一個「裙帶資本主義指數」,為23個經濟體做排名,選擇了5個最大的已開發經濟體、10個有可靠數據的開發中經濟體,另外8個則是較小的經濟體,結果香港第一名,台灣很意外地,其實也不太意外,排名第八。在台灣做生意一直很講求「政商」關係,與其說嬰兒潮世代的資方假「努力就會成功」的新自由主義之名,不如說他們搞的是「裙帶資本主義」。

  對於台灣的「少子化」、「年輕人不想生」的社會問題,企業及財團的態度要負很大責任,父母們生兒育女,並不是要讓他們成為國家與企業剝削的對象。台灣在全球經濟自由化的現狀下,內需市場就一個島這麼大,傳統產業如果要賺更多的錢只能走出去,而內需市場不可能再擴大,意味著年輕的工資不可能再增加,如果想賺更多的錢,只能離開台灣,往大陸或其他海外地區工作。

  薪水不能大幅增加,還要背負日漸增加的債務、贍養退休的老人……以台灣現在的社會經濟狀況,無法讓年輕人看到未來方向。你可能聽過台灣現在很流行的來自於日語的一個詞:「小確幸」,指的就是眼前「微小而確實的幸福」,我個人很反感這個詞,正是因為現在的政府無法帶給年輕人「大確幸」,所以只能沉溺於「小確幸」當中。所以你說,台灣年輕人為什麼都重短期三五年的目標,因為只有短期目標是真正能夠把握住的。無法穩定預期增加財富收入,就代表不敢成家立業,不敢生養子女,但殘酷的現實就已經擺在眼前。

  在上世紀50年代初,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僅佔總人口的2.5%,到了80年代中期,老年人口突破百萬人,2008年底,老年人口有240多萬,約10名台灣人就有一名老人,2012年,台灣扶養比是34.7%,即每6.7位青壯年人口扶養一位老年人。根據台灣「經建會」預估,2020年台灣的扶養比是40.1%,2030年是56.1%,到2060年每1.3位青壯年人口將扶養一位老年人,這對台灣未來的年輕人,未來的財政都是一個相當大的負擔。

  以同樣低生育率的日本來說,生育率在2005年時達到谷底,現在雖已回升,但還沒達到預期。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最近公布了「2060一億日本人」的政策方案,以防止人口數量無限制地下滑。除此之外,因老齡化社會的來到,日本政府也開始有許多對應措施及財政補貼。

  反觀台灣,除了民間機構比較有危機感外,政府好像一直都還在狀況外。有媒體曾報導,一位日本專家直接說,「你們台灣人都覺得無所謂,我們就不必幫你們干著急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22: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