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為何突破韜光養晦戰略?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些新跡象表明,中國轉變韜光養晦對外戰略正在向縱深發展。

  據伊朗媒體報道,中國海軍艦隊已經抵達伊朗阿巴斯港,將和伊朗海軍艦船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伊朗海軍上將海珊·阿扎德指出,這是中國艦船首次進入波斯灣水域。雙方準備為「和平、穩定和平靜提供保障,同時,還將發展雙邊合作。」

  同月早期,外媒披露,中國將首次向南蘇丹派遣800名步兵營士兵,以保護境外石油資產和投資。南蘇丹總統發言人阿特尼說,聯合國維和部隊有權允許「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他強調說,中國士兵「做好應戰準備,一旦平民和油田設施遭襲就將予以還擊」。

  中國海軍司令吳勝利近日出席了在美國羅得島州紐波特舉行的第21屆國際海上力量研討會。這是中國首次派員參加這個重要的國際海軍論壇。

  而在東海、南海與有關國家存在主權爭議的區域,中國加大了維權力度,變得更積極、主動和強硬的同時,中國領導人今年以來的周邊外交行動的一個重點,即是積極推廣「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戰略計劃,除了印度之外,各國總體上持積極態度。

  中國也和俄羅斯聯手推動金磚五國、亞信組織以及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國際組織擴大或者強化職能,有的還在擴大成員國範圍,旨在建立足以抗衡現存西方體系的國際政治秩序新生態。

  這些都是在過去三十多年來不可想象的,也是中國對外戰略發生明顯變化的印證。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為「韜光養晦」戰略確定了原則和基調,他對當時的中國最高層說,「對於國際局勢,概括起來就是三句話:第一句話,冷靜觀察;第二句話,穩住陣腳;第三句話,沉著應付」。「我們千萬不要當頭,這是一個根本國策。」後來,鄧小平又提出,「冷靜觀察,站穩腳跟,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絕不當頭,有所作為」,對它予以完善。這一方針,從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就開始執行,一直堅持了三十餘年。

  中國奉行韜光養晦對外方針的制訂,是有其特定歷史原因的。當時中國正在發生動蕩,而蘇東劇變也正在進行之中,國際共產主義陣營整體上處於歷史性的敗退進程中。而西方則贏得了冷戰的勝利,另外,中國改革開放初步打開局面,但離預期目標尚存較遠,國家實力不足以對抗西方,因此決定採取防守態勢,韜光養晦,干好自己的事。

  而近年中國對外戰略的重大調整,既有被動因素,也有主動的頂層設計因素,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中國面臨的最惡劣的國際環境態勢已經改變。中國通過改革開放,深度融入國際社會,加深了彼此的聯繫和交往,打破了八十年代末以來西方的封鎖格局,作為上升中的國家,中國國家形象發生了一定改變,雖然還來來發展還存在不確定性,外界抱有相當疑慮,但從中國方面來說,外交環境總體上有利於突破韜光養晦戰略。

  隨著中國發展,中國國家力量有所增強,國家利益也在擴展,維護海外資產安全、國際戰略通道安全以及海洋利益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客觀上也對中國改變被動的對外戰略態勢提出了要求。

  新興大國崛起,國際關係民主化訴求上升,為中國提供了重要的國際後援。雖然諸國對加強聯合,共同對待西方,存在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利益,因此採取不同的態度,但在新興大國之間還是有大量共同利益空間,為此提出國際關係民主化訴求,目的是重新確定國際秩序,謀求各自國家利益的最大化。

  新興國家需要塑造新的國家意識形態。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對國民的精神凝聚作用,以及吸引力,將有利於維護社會面穩定、良好的政治秩序,滿足國民對國家的想象和期許。

  周邊領土爭議衝突化為改變韜光養晦戰略提供了直接的動力。在東海、南海以及朝鮮半島廣泛存在的爭端,在一定的條件下得到激化,製造了國家對外戰略必須做出改變的必要氛圍。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2 07: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