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攝政王的「不為」與「有為」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4-9-22 09: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走進歷史,我經常有種看懸念劇的感覺。有的人你覺得他不可能去做某某事,但他偏偏做了某某事;有的人你認為他後來很可能會如何如何,但他偏偏沒有如何如何。正像您猜到的,前者我說的是汪精衛,後者我指的是載灃。

  汪精衛早年是一個極具民族意識的革命者,面對可能的殺頭依然談笑自如,人到中年卻墮落成不折不扣的漢奸。對汪精衛的事情,說的人太多,我不想再展開。我更想說的是載灃。載灃是光緒帝的同父異母弟,7歲即繼承父親的封號,成為第二代淳親王,不需付出任何勞動即可坐擁榮華富貴,是典型的既得利益者。在他20多歲的時候,愛新覺羅家幾百年的江山,奇迹般地轉到他的兒子溥儀手裡,兒子年幼,載灃是以攝政王的身份實際行使著皇帝的權力,這面子可不是一般的大。然而,載灃還沒有很好地品嘗權力的滋味,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推翻了載灃家的統治。起初民國政府與清皇室是訂了協議的,清廷讓出政權,民國以外國君主之禮待之,每年撥給若干優待費,溥儀可以在紫禁城裡做個名義上的皇帝,載灃也可以附帶享有一定程度上的尊榮。沒過幾年,國民革命軍將領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趕出紫禁城,這下愛新覺羅家族跟平民也沒有多大區別。後來日本人來了,日本人的第一步棋是推翻中華民國政府,扶植傀儡政權。只要載灃點個頭,他就可能成為某個淪陷區的所謂國家元首,讓愛新覺羅家族重新過上人上人的日子。出人意料的是,無論日本人如何利誘,載灃堅決不做有損國家尊嚴的事,他甚至怒斥過兒子溥儀的漢奸行徑,在溥儀做偽滿洲國皇帝時,堅決不去東北。

  載灃的選擇與他開放的胸襟有關。清廷皇族對現代科學知之甚少。載灃不同。在貴胄學堂讀書時,他總是按時上學,認真記筆記,沒有多長時間,筆記就積了一大箱。學習的課程包括軍事、數學、物理、地理等。他對天文學尤有興趣,代表皇帝出使德國,他帶回的不是奇珍異寶,而是地球儀、天文望遠鏡和其他科學儀器。每有日蝕、月蝕出現,他都要仔細觀察,並繪成圖,記進日記。有件事更能說明他的世界視野。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因為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清軍所殺的事情,載灃作為頭等專使大臣被派往德國道歉謝罪,載灃將這一次謝罪之行變成了遊學考察,無論軍校、軍工企業、博物館、電機廠、造船廠,「舉凡外洋風土人情,隨地隨時留心考察」。既然比一般的封建皇族有見識,載灃對個人的權力自然看得不那麼重,關鍵時候不會舍義取利。

  載灃一生貫穿著兩個字:不為。載灃口吃,平時不愛說話,與親友兄弟們在一起時,總是默默地聽他人高談闊論,很少插嘴。他一向討厭應酬與交際,來醇王府的人,哪怕你將凳腳坐斷了,他也不太會開口留飯,態度總是淡淡的。對待自己的親朋戚友的賀慶、弔喪之類的事情,他僅僅露露面,寒暄幾句,便趕緊走人。他做事喜歡守成,生了病,僕人問他買什麼葯,他都是兩個字:照例。進入民國后,他努力做一個好公民,不做違法亂紀的事,不為政府惹麻煩,不參與張勳之流的復辟舉動,不引發輿論指責。載灃有非常強烈的民族觀念。赴德國謝罪時,德皇曾提出跪拜要求,載灃毫不猶豫地拒絕了。現在日本人打進了中國,殺人擄掠,無惡不作,載灃肯定也有耳聞,在內心裡也非常反感。在這種情況下,他自然會以「不為」(不與日本人合作)來表示內心的愛憎。

  有人說:中國人的人生態度很矛盾,得志時,他的思想往往是儒家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失意時,他的思想則是道家的,即使可為也不為。對這種說法,我不是特別認同。我覺得,一個人的作為,有時是要看客觀環境的。就拿載灃說事吧,一個封建王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財勢也慢慢衰落,手中也沒有掌握什麼權力,在抗戰的烽火中,想讓他有較大作為有點強人所難。他能夠在關鍵時候「不為」,堅決不做日本侵略者的工具,向國人呈示出一個愛國的姿態,其實也是一種「有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5: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