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人比中國人多六種關鍵心態優勢

[複製鏈接]

3006

主題

3534

帖子

6083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08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悠閑活著 發表於 2014-9-18 04: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那小兵

    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過程,每個國家也都有自己的歷史發展足跡,無論是偶然或者必然,個人與國家都形成了某些「獨特性」。人性的本質是共同的,國家的本質也是同樣的,在這種共性基礎上,許多「獨特性」都是可以通過教育和宣傳調整改變的,如果把「特殊性」當成了「共性」,一味強調要「建設特色性」,那麼必然導致這個社會的退化沒落。

    中美兩國都是最突出的大國典型,中國歷史長,美國歷史短,更貼切的說,中國古代歷史經驗多,美國現代歷史經驗多,如何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是個很有意義的課題。剛剛看到一篇關於「中國六種外交病態心理」的文章,說出了不少當今中國人的「病態」,而這些病態恰恰也是美國的「誡命」,把兩者對照分析,可以把握中國相關國民教育的開展方向和力度。



其一,美國的「世界領袖心態」與中國的「天朝心態」



    美國雖然只有240年建國歷史,但其國民主要來自歐洲,其中最多的是英國人後裔,說他們沒有歷史經驗並不正確。他們帶來了歐洲的基督教信仰,帶來了歐洲理性文明,帶來了科學精神,在美國這塊廣闊天地中獲得了巨大自由發展空間。同時,這些移民都從一開始面臨著重新學習人生的擔子,必須按照新的社會條件重新朔造自己思想和行為方式,適應自由競爭和法治社會環境。



     中國有不同的歷史經驗,五千年的古代歷史基本上都沿著君權王法這條路子走過來的,天下無非就是中原和附近一小貧瘠地區,入主中原或是逐鹿中原都是為了「君臨天下」,天朝心態自然是一種統治者心態的投影,世襲罔替,懷柔遠人,奴化庶民,重農抑商等等都是這種心態的制度化結果。君臨天下心態導致了中國外交歷史中的兩種典型人物,一是「宋襄公式的面子外交」和「楚成王式的機會主義外交」,前者面子第一,好大喜功,虛張聲勢,愛搞新花樣,樣樣都是半途而廢,缺少制度化和國策戰略高度,而後者則樣樣事情都是自己利益為中心,見利忘義,缺少契約精神,缺少民族國家利益制高點,把自己的權力誤當成了國家利益,愚民教育騙得一時就一時,外交政績工程倒了一茬又一茬,最後失去了國際信任,卻加深了國人的排外仇外情緒。一聽到美國領導人說要繼續領導全球,中國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用GDP趕超美國為理由否定美國的能力,但卻無法提出自己如何當世界老大的方法,這無疑是中國人還未能說服自己當世界老大的表現,卻又本能地害怕別人比自己地位高。



    美國人的社會文化強調「自我更新」,知識的更新,政策的更新,官員的更新,把更新當成了所有事情的核心內容,並且形成了整套確保更新的制度,其中包括言論自由和民主選擇制度。全世界人民都可以罵美國,因為美國有強大的自信不怕罵,也正因為自信而讓全球人民罵完之後不得不依賴美國收拾殘局。美國不怕亂,也不怕局部的失敗和損失,因為這種「更新」的國民性就是為適應新環境而形成的,蘇聯與美國對峙,但時間不站在蘇聯一邊,因為蘇聯意識形態和體制都是為防止「更新」而設計的,一旦更新就導致利益壟斷集權崩潰。中國與蘇聯相比有些進步,但依然是利益集團壟斷大前提下的改良,也具有怕更新的特性,因此,中國在國民教育上必須逐步引入言論自由和民主自治精神,否則無法擺脫這種低效自保的「天國人格症」。可惜,當前許多國人依然把「五千年歷史」和「國學」當成了遮羞布,形成了嚴重的鴕鳥心態。



其二,美國的「選邊站心態」與中國的「中庸心態」



    美國文化繼承了歐洲理性文明中的幾個優勢:一是有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有了邏輯才能分清對錯,才能從混沌中發現真理;二是認真務實的科學心態和思維方法,凡事講究科學論證,追根問底,不斷精化提高;三是堅信上帝對於自己的選擇,把利益戰略當成了信仰最終目標,具有無窮無盡的自我提升精神。相反,中國人缺少終極信仰也缺少精密的思維邏輯習慣,把世界物質按照「金木水火土」籠統概括,把事物發展規律當成了「陰陽循環」和「世代輪迴」,把倫理教條當成了內心世界自發的真善美追求,跌跌撞撞了五千年而未能找到自我發展方向,昏昏沉沉迷思如夢卻不得事物發展規律,從上到下形成了嚴重的「羊性」,只知繁殖,不知方向,往往只能任人宰割,或是浪費發展機遇。正是因為這種根深蒂固的「羊性」心態,中國人害怕擔責任,害怕做選擇,也缺少分辨現有選擇的能力,這正是「中庸之道」心態的內在機理。有了中庸之道便可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無論最後結局如何自己都不需負責,而且有機會馬後炮一番。



    這個世界有個規律,你不學習但你的對手在努力學習,你不負責但你的競爭者敢於承擔,最後這個世界當然就沒你什麼事了。美國民主文化強調個人的選擇權,人人平等,人手一票,投票是你個人的權力,你投票是為了所有人的權利,個人權力普惠社會,社會權利人人分享,形成了個人責任和社會權利分享的有機機制,你投票就是選邊站,不論你選哪邊都是站在民主社會的一邊,這正是美國人「選邊站」的心理機理。



    中國強調愛國主義教育,但這種愛國主義是以犧牲個人思想自由為前提的,強調個人「把自己獻給祖國」,而祖國卻可以不計代價地耗用這種貢獻,形成了一種奇特現象:國家天天講個人服從政府,個人時時刻刻為政府權力操心。所謂愛國就是跟風吹捧一個領導,領導人咳嗽一聲就有千萬人跟著說「您嘔心瀝血了」;領導人說一聲「好」,千萬人就自發地說「千真萬確的好啊」,如此一來,領導人看到聽到的都不是真實的。有個國內領導曾對筆者說:「我喜歡看你的文章,因為其他文章無法提供我任何可以用來比較的信息,也讓我無法形成多些選擇」。因此,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應當鼓勵個人獨立思考,鼓勵個人敢於承擔社會責任,讓公民覺得國家是大家的,不是大領導一個人的,否則中庸之道無非是推卸公民責任之道,永遠無法培養中國人的真正愛國心。



其三,美國的「義不容辭」與中國的「利益權衡」



   二戰前日本企圖說服美國和歐洲列強把世界瓜分成幾大塊:日本統治遠東,美國統治美洲、斯大林統治蘇聯,德國統治西歐大陸,試圖以此避免世界大戰發生,減少日本霸佔東亞的代價。偏偏美國想不通,一是不想霸佔美洲,若真的要霸佔易如反掌,但這不是美國偏偏開了巴拿馬運河讓大家共享美洲市場;二是不想其他國家地區被霸佔,不尊重領土完整就是違背民主自由理念,美國仗打了不少,但沒有霸佔過國家,連某些公投自願要加入美國的地區(前殖民地國家)也不肯納入。人權高於主權,這是美國人對於國家主權的基本看法。人權問題不是內政問題,而且人類道德問題,這是美國最基本的外交政策方針。蘇格蘭可以通過選舉和英國分裂,但英國人決不能武力制裁,這就是美國人普遍的觀點。「公義」是美國外交的根本動力,利益權衡僅僅是這一過程的博弈工具。



    中國是大國,但一向按照「小國寡民」的農耕民族心態量身定製國民教育內容。歷史上中國的「天下」可以有不同血緣的民族通過武力輪換掌握,但始終保持了鄉村自治,人們可以無國家,但不可以沒有自己的小家,中國人的人際關係就如一個個同心圓,從自己家這個圓心向周圍放射開來,社會上上下下都是大家長小家長。台灣之所以比較容易管理,就是因為「天下」縮小了,地方自治成了主流,大小家長容易當了。大陸雖然大,但存在各類地方之爭,地方與中央之爭,如同千萬個網格布滿了各類不同利益競爭格局。這種典型農耕民族社會格局造成了中國人的「報仇心」、「敵友心」和「受辱心」,這三者其實都是從「村斗」模式延伸出來的社會心態,用到了國際舞台上就成了畸形的「國民自卑心態」。因此,中國的愛國主義應當打破「權謀論」,更要避免「陰謀論」,培養國民的世界公義精神。



其四,新冷戰向中國提供了特殊機遇



   在美國人眼中,中國發展佔有「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優勢。首先,中國經濟與科技發展有明顯的「后發優勢」,美國花了大量前期技術開發費用,沒等從市場獲得回本便被中國拿走了,用在低很多的成本佔有了世界市場,四兩撥千斤。在國際政治格局中,中國改革開放正逢蘇聯解體,得以輕裝上陣,技術比第三世界強,成本比工業化國家低,政治體制比東南亞和拉美地區穩定,發展定位恰到好處。雖然中國在東海和南海未能獲得突破,但至少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均勢制衡,不影響中國發展大局。如今正逢俄羅斯西面受壓,情況越來越不妙,謀求搭上中國這趟便車走一段,這讓中國的上合組織盟主地位得到大大加強。美俄之爭,中國獲利;美俄互攻,中國必然成為歐亞大陸的新主人,印度、日本或者歐洲都沒有這種地利。中國最為不利者只有一條:尚無法達到現代理性文明高度,即使有了美國留下的權力真空也無法駕馭。破解之法只有一款:以十四億人民學習三億美國人民,以人口優勢彌補文明差距,以人力優勢彌補智力差距,以中國民主文化超越美國民主文化,中國定然成為地球老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17: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