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二戰史專家:"八年抗戰"說法不對 是"十四年抗戰"

[複製鏈接]

3516

主題

3766

帖子

682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82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湯重南,中國日本史學會會長,二戰史研究權威。他認為,九一八開始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七七事變則是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端。「八年抗戰」說法不對,應該是 「十四年抗戰」。

 
 

  「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並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這是最權威的論斷,也是最公允的評價。今天,我們從歷史眼淚中淬鍊出從容而自信的聲音,沒有悲傷,唯有力量。這,就是最好的紀念。

  「遼西地區的高鵬振創作了一首軍歌:「起來,起來,不願做亡國奴的人們,山河碎,家園毀,爹娘當炮灰,留著頭顱有何用,拿起刀槍向前沖,殺殺殺,一二三四! 」戰士入伍時唱,出操時唱,休息時也唱。」

  2014年9月14日,瀋陽一個如常的周末,陰天,微涼。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東門外,9點之前就排起了長隊,拄著拐杖的老人,牽著孩子的父母,沒有喧嘩,只有靜默。

  博物館南廣場,中央電視台正在錄製專題節目,編導指揮攝像機對準望花街上一列迎親的車隊,繼而搖向馬路對面一家剛開業的飯館,一個長鏡頭之後,定格在殘歷碑上。其上醒目地刻著——1931、9月小、18、星期五。

  1931年,就在這裡,日本軍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短短4個月,東北128萬平方公里全境淪陷!

  遼寧人民,與東北3000萬父老一起浴血奮戰,「寧為義勇死,不當亡國奴」。 14年,5000多個只有仇恨沒有眼淚的日日夜夜,卓絕悲壯,節烈芬芳。

  一個怎樣的民族,才能忘記這樣的歷史呢?

  歷史定位

  1931年,國際政治的光譜頻頻異動。

  在德國,希特勒《我的奮鬥》一夜熱銷,納粹黨隊伍迅速擴大。

  在義大利,年初的國會選舉變成了法西斯大會,墨索里尼在講話中煽動民族沙文主義,推行軍國主義侵略擴張政策。

  在日本,不顧軍方反對堅持與中國改善關係的濱口首相,遭右翼青年槍擊,8月2日傷重去世。

  同樣是1931年,中國國內的政治版圖也在發生裂變。

  5月,國民黨中央執監會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決議成立國民政府,通電要求蔣介石下野。

  6月,蔣介石對中共中央蘇區進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大圍剿。

  7月,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同胞書》,先「滅赤匪、平粵逆」,再談禦侮攘外。

  九一八事變,正是國際國內政治生態劇烈變化的結果。它不是孤立的,而是疊加的;它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關於九一八事變的歷史定位,史學界有過一番爭論。有觀點說,中國全民族抗戰的起點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九一八事變是零星的,是局部的,不能算「起點」;有觀點說,二戰的標誌是德國入侵波蘭,中國抗日戰爭不是主戰場,算不上「序幕」。

  湯重南,中國日本史學會會長,二戰史研究權威。他認為,九一八開始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七七事變則是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端。「八年抗戰」說法不對,應該是 「十四年抗戰」。至於二戰,它與一戰最大的區別就是戰爭性質。二戰是進步勢力與退步勢力的鬥爭,是從局部戰爭發展到全面戰爭。比起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德意介入西班牙內戰、希特勒入侵東歐,九一八事變的性質是一樣的,但時間更早。

  今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抗戰勝利69周年講話中明確表示:「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並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這是最權威的論斷,也是最公允的評價。

  與遼寧有關的另一個爭論,就是到底誰打響了東北抗戰的「第一槍」?

  「江橋戰役打響了東北抗戰第一槍」,這是此前比較普遍的說法。江橋是齊齊哈爾南部的重要門戶,1931年11月4日,日軍500多人從江橋南端橫渡嫩江北進,時任黑龍江軍事總指揮的馬占山發出 「此身存在,誓不屈服」的通電,率軍與日軍展開白刃戰。 15天後,中國軍隊以失敗告終。

  隨著近年史學研究和當事人的回憶,真正的抗日「第一槍」逐步浮出水面,它比江橋抗戰更早,就在九一八事變當晚,就在瀋陽北大營。

  日軍炮轟北大營,東北軍參謀長命令「不準抵抗」。凌晨時分,東北軍620團團長王鐵漢「奉命」撤退時,遭到日軍新一輪進攻,毅然下令還擊,打死日軍2人,打傷20多人。

  其實,這個 「第一槍」,無所謂先後,無所謂規模,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都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它向世界昭示:中國人民不可侮!中華民族不可欺!

  鮮明特點

  近日,遼寧省檔案館舉辦了東北抗戰專題展覽。展品中,有一方黃顯聲的自治印引人關注。印的側面是用鉛筆刀刻的一行小字,「騎富士山頭展鐵蹄,倭奴滅,踐踏櫻花歸」。

  九一八事變后,時任遼寧省警務處處長的黃顯聲指揮2000名警察,在瀋陽西塔和南市場一帶與日軍對抗,由於傷亡太重,被迫撤離,連夜經新民向錦州集中。在錦州,黃顯聲勵精圖治,大力組織和擴充地方武裝。由於消極命令所限,抗日武裝無法使用東北軍正規部隊番號。黃顯聲急中生智,將新編部隊改稱為「遼寧抗日義勇軍」,自任總司令,在遼西與日軍數度激戰。 1932年,日軍佔領錦州,黃顯聲入關,參加長城抗戰。

  義勇軍,這個名字既響亮又貼切,很快成為遼寧乃至東北各地抗日軍民最普遍的叫法。今天,我們在梳理14年抗戰的海量資料時,「義勇軍」總在最顯眼處。錦州鋼屯鎮殲滅古賀聯隊,小英雄關玉林三進三出瀋陽城,第21路軍佔領東塔機場,盤山農民武裝聚義,這些用鮮血書寫的傳奇,在歷史的天空中迴響不絕。一想起那些家國淪喪之時誓不解甲的東北男兒,誰的內心能不怦然滾熱?

  最強盛時,東北義勇軍達30萬之眾,其中遼寧有58路,劃分為5個軍區,佔東北的2/3強。義勇軍成分特別複雜,包括正規軍隊和警察大隊、舊軍政人員、收編的胡匪、農民秘密會社及青年學生等。義勇軍的弱點也是先天的,政治上落後,派別繁多,紀律性差,經常擾民。到1933年初,義勇軍主要部分基本上被日軍消滅,剩餘殘部只能開展零星的游擊戰爭。

  「國危如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一呼群眾逾千萬,高唱戰歌齊從軍。齊從軍,凈胡塵,誓掃倭奴不顧身。 」義勇軍抗日,戰鬥2萬多次,斃傷俘日軍偽軍11萬人。

  對其功績,《中國抗日戰爭史》如是評價:東北抗日義勇軍,是為保衛民族獨立而戰的民眾抗日武裝,它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氣焰,殲滅了敵人大批有生力量,牽制百萬日偽軍不能入關作戰,為全國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東北抗戰,有幾個鮮明特點。

  一是抗戰的高度自覺性。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主張「不抵抗」,但各種武裝力量和民眾自發組織起來抗日。白山黑水間,各民族團結一致,視死如歸,「慷慨赴囚虜,挺身擔大刑;願將新血肉,烈烈試貞情」。這是怎樣的愛國,又是怎樣的不屈?

  二是持續時間最長。 14年家國淪喪,流離失所,在世界戰爭史上也不多見。 「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還有那衰老的爹娘」。這是怎樣的痛傷,又是怎樣的堅持?

  三是環境最艱苦。在敵占區作戰,武器裝備懸殊,吃的是樹皮野草,住的是風雪山林,經常遭到屠殺和圍剿,「前線傳捷報,家中遭禍殃」。這是怎樣的捨生,又是怎樣的取義?

  領導核心

  不是說落後就要挨打嗎?但無論甲午海戰還是九一八事變,我們的兵力和裝備並不絕對落後,為什麼也要挨打?

  在採訪中,很多專家都提出這個問題。

  論據如下。甲午戰爭爆發前,清政府經濟實力超過日本,財政收入是日本的1.5倍。軍事方面,北洋海軍居世界前列,艦隊噸位是日本的1.6倍。九一八事變前,東北軍駐關外有10萬部隊,日本關東軍不到2萬人。日本炮轟北大營,只出動了一個600人的中隊,而東北軍北大營和東大營一共有1.2萬人。

  「所以,決定戰爭勝負的不在軍力,而在組織和主張。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劉長江表示,「如果說中國落後,就是組織的落後,就是主張的落後。 」

  中國共產黨,正是因為先進的組織和正確的主張,成為堅持東北抗戰的唯一政黨,成為東北抗戰的發動者組織者推動者,其領導的抗日聯軍是東北抗戰的中堅。

  九一八事變次日,中共滿洲省委召開緊急會議,討論局勢和應變之策。除向中央報告外,還發表全國反抗日本侵略的第一份宣言《滿洲省委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領滿洲宣言》,公開申明共產黨抗日17條主張。隨後,又先後發表告各界群眾書,號召人民奮起,提出救國主張。

  東北義勇軍興起后,中國共產黨給予充分肯定和熱情支持。滿洲省委發出一系列指示,加強對義勇軍的領導,與抗日民眾並肩作戰。在對敵戰爭前線,共產黨員沖在前面。黨陸續派幹部到南滿、東滿等地開展工作,創建抗日武裝,先後創建了十幾支抗日游擊隊。

  1933年中共中央發出 「一·二六指示信」,明確提出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主動爭取團結各種抗日力量,到年底,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游擊隊發展成東北抗日的主力。而後,發表《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東北各抗日武裝力量陸續改編為抗日聯軍。趙尚志、楊靖宇、趙一曼等,就是這個時期的英雄人物。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

  今天,瀋陽皇寺路福安巷3號的滿洲省委舊址,隱身於周圍的林立高樓中。但走進那斑駁的門樓里,還能感受到澎湃其間的那段壯闊波瀾。

  軍歌國歌

  國歌的創作,與遼寧有很深的淵源。

  淵源之一是「鎮北軍」。 1931年9月,遼西地區的高鵬振率眾樹起 「鎮北軍」大旗,一個目的就是抗日救國。高鵬振綽號「老梯子」,他為自己的軍隊創作了一首軍歌:「起來,起來,不願做亡國奴的人們,山河碎,家園毀,爹娘當炮灰,留著頭顱有何用,拿起刀槍向前沖,殺殺殺,一二三四! 」戰士入伍時唱,出操時唱,休息時也唱。

  「老梯子」率領他的義勇鐵騎,6年時間裡與日偽軍大戰100多次,參加過錦州保衛戰、熱河保衛戰和長城保衛戰,威震敵膽。 《新中華》雜誌1932年以《血戰歸來》為題,報道高鵬振的故事。時任《抗戰日報》主編的田漢,看過《血戰歸來》,頗為感動,尤其被那首「軍歌」所鼓舞。

  淵源之二是「血盟軍」。1931年10月,孫銘武在撫順清原成立抗日武裝「血盟救國軍」,他們也有一首軍歌,與「鎮北軍」軍歌相似乃爾:「起來,不願做亡國奴的人們,用我們的血肉喚起全國民眾;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起來,起來,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戰鬥,戰鬥,戰鬥,戰鬥。 」

  1934年冬,田漢以古北口保衛戰為背景創作 《鳳凰涅槃》,並寫了主題曲 《軍歌》。隨後,夏衍把《鳳凰涅槃》改編成電影劇本,名為《風雲兒女》。

  1935年初,23歲的音樂家聶耳主動為《軍歌》譜曲,並改名為《義勇軍進行曲》。聶耳在熱河親眼看見遼寧義勇軍冒死抗日的場面,心中的熱血熔鑄成音符,慷慨激昂,鏗鏘有力。

  《義勇軍進行曲》成為國歌,可謂歷程曲折。 1945年日本投降。美國提議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日演奏戰勝國樂曲時,中國用《義勇軍進行曲》。 1949年6月,第一屆全國政協籌備會徵集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最終被選定。後來由於各種歷史原因,《義勇軍進行曲》只奏曲譜不唱歌詞。 1982年全國人大恢復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2004年,《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寫入憲法。

  「國歌是一部中華民族反侵略鬥爭的史詩,是宣傳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最好教材,遼寧義勇軍與國歌關係密切,這是遼寧的驕傲! 」省社科院東北淪陷史研究室主任張潔表示。

  2014年9月14日,瀋陽一個如常的周末,陰天,微涼。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東門外,看完展覽的人們安靜地離開。記者隨機攔住幾位,留下了他們的感言:

  「你家裡沒有主心骨,別人當然騎脖拉屎。只有國家強大,人民才有尊嚴。 」

  「我沒有罵人,也沒有憤怒,因為憤怒沒有用,做好自己,把國家建設好了才有用。 」

  「我們要提防安倍政權搞軍國主義,也要看到日本也有熱愛和平的朋友,理性務實處理國際關係。 」

  ……

  這些,是今天的中國人從歷史眼淚中淬鍊出的聲音,從容,自信,即便說到至痛處,也表現出極大的謙抑。沒有悲傷,唯有力量。

  這,或許就是我們對九一八最好的紀念。

  大事記

  1931年9月18日 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20日 長春陷落。1932年1月3日 日軍佔領錦州。1932年2月5日 日軍攻陷哈爾濱。至此,東北全境淪陷。1933年 中國共產黨組建東北抗日聯軍。1935年初 《義勇軍進行曲》誕生。1937年7月7日 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1945年9月2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3日,駐北大營某預備役團全體官兵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前舉行升旗儀式,紀念抗戰勝利69周年。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6: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