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成思危:說中國工資增速將達19%不靠譜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9-14 14: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2014年9月10日夏季達沃斯論壇的開幕式上,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達了對新一屆政府掌控中國經濟的信心。他的這番話或許可以看作是對某種疑慮的回應。今年,中國經濟的增速繼續放緩,經濟下行的壓力加大,雖然官方表示,中國經濟的增速進入了一個「七上八下」的新常態,風險總體可控。但是仍然有國內外的經濟學者和人士擔憂,經濟不斷下行可能會導致一些風險的爆發,甚至有可能引發經濟危機。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就語出驚人,他說中國發生系統性、全局性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已經超過60%,甚至可能超過70%。那麼中國經濟放緩到底將給我們帶來什麼?中國經濟怎麼樣才能健康發展?本周我們繼續問答國際金融論壇主席成思危。

  吳小莉:從2013年開始到現在,海外在唱空中國經濟,甚至硬著陸這樣的說法都時而有之,你怎麼看這樣的說法?

  成思危:困難一大堆你可以擺出來,但是你從一季度和二季度的這個增長情況看,就看結果看並沒有太大的下滑,對不對?去年(GDP)全年是7.6%,對不對?今年也就是7.4%,7.5%這樣的情況,所以我認為今年三四季度通過努力保持在7.5%左右,應該不是大問題。退一萬步說,就算下降到 7.2%,7.1%也還在7%到8%合理的範圍內,所以沒有什麼太多可以擔心的,我是個審慎的樂觀主義者,我覺得我們看問題應該是看大勢,看主流,看隱患。那麼中國經濟實際上從2013年開始,就已經是進入了一個我們叫做中高速平穩發展的階段。從2013到2022年這十年當中,這個周期當中,我認為是平均可以保持七到八的這樣的增長速度。

  解說:2013年,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正式上任,隨之公布的不僅是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成果,也包括一份曠世「問題清單」。

  成思危:要採取措施來加以逐步的整治,當然這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所以我的預計,大概到2018年換屆以後,2019年的經濟會有所上升,會超過8%,原因就是三中全會的決定逐步落實。主要領導治國理政的經驗更加增加。那麼新一批領導,這個地方領導人上來,也會更加努力的工作,所以2019年可能會突破 8%。但是從整個周期來看,大概也就是平均7%到8%。

  而到2023年,可能就還會下降一點,可能會叫做六時代,因為那個時候我們的基數大了,我們沒有必要去再追求過高的發展速度,另外我們需要用更多的精力來改善民生,改善環境。

  解說:對於經濟增速有可能滑出底線的風險,國務院研究室司長向東說:「政府預留了很多的殺手鐧,會採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來穩定經濟增長。」然而,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政府若仍以投資拉動經濟,雖然能夠換來一時的經濟增長,但不利於結構調整,不利於長期經濟發展。

  吳小莉:有學者像您的觀點是一樣的,覺得現在最大的風險就是怕重複思維,以這種虛火,刺激經濟的方式拖延了改革的步伐?

  成思危:對,這一點我是覺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現在就是清理過剩產能的問題是必須要堅決去做的。

  吳小莉:在今年4月份為了抵擋經濟下滑的這種壓力,政府對於一些非產能過剩的領域進行了一些微刺激,但是也引發了一些討論,會不會進行全面的刺激這樣的一個議論,您的意見是?

  成思危:我的看法是現在中央已經很明確,絕對不搞全面的經濟刺激了。因為全面經濟刺激在2009年我們已經接受了教訓了,對於一些產能不過剩的,或者說是代表新興產業方向的一些產業給予一些扶持和刺激,是完全必要的。

  解說: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下產生的諸多問題讓人們重新審視幸福這個命題。如今中國告別持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進入「七上八下」的「新常態」,又會對人們的就業和收入增長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吳小莉:瑞士信貸在2011年出了一個報告,它說預測未來的五年內也就是,大概那時候2011年所以大概到2016年左右,中國的工資增速將會達到19%,遠遠超過GDP的增長,所以很多人想問,您覺得這樣的預測靠譜嗎?

  成思危:我覺得不大靠譜。為什麼不大靠譜呢,工資的增長取決於兩個方面,首先最重要的是取決於勞動生產率,其次是取決於分配。拿我們現在第二產業看,我們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大概我們是兩億就業人員,創造的增加值是22萬億左右,也就是相當每人11萬,這11萬政府稅收要拿掉一部分,企業要留一部分,所以個人來說,根據統計局報道的數據,平均工資也就是五萬多。就算企業,一個錢不留,政府一個稅不收,你不也才11萬,你要每年增加19%的話,上哪去增加,這是一個問題。   

  吳小莉:那您覺得未來比較合理的工資增長是多少,才能夠讓民眾真正去享受到這個改革的紅利?

  成思危:我認為如果是七到八的經濟增長速度的話,九到十的工資增長已經是相當不容易了。

  吳小莉:有人覺得說(GDP增長)7%到8%,這樣的一個估算,對於保就業是很重要的,那您的估算到2023年6%是不是就能夠維持我們的就業?

  成思危:你要有7%到8%的增長,才能保證一年1100萬到1200萬人的就業。實際這種思維是一種線性思維,它沒有考慮到各方面的因素。假如說你的產業結構改變了,你的服務業發展了,對不對,那你就不是說單純的靠第二產業的就業問題了。你農村的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它的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了,對吧?在農村種地一年創造的社會財富很少,而進入城市以後,它變成進入第二產業或者第三產業它創造的財富大大增加,創造財富大大增加也就說人們消費的能力大大增加,所以第三產業的發展就會更進一步的增加。而第二產業的產品也會有更多的銷路,所以到了2023年我們的產業結構變化了,我們的人民整體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提高了,那就不是這樣一個演演算法。

  主持人:2014年被稱作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年,其中金融改革尤其受到關切。特別是在改革的步調和節奏方面,存在不同的意見。既有人擔心國企改革、財稅改革、政府行為約束不能夠協調推進,風險太大;也有學者認為中國的金融改革完全可以走得更快。

  吳小莉:您覺得中國的金融改革是快了呢,還是慢了呢?有什麼樣的例子?

  成思危:現在來看我總看還是慢了一點,比如說我們原來想搞金融衍生品、股指期貨,中金所都成立了,但一下金融危機來了,大家總是擔心風險多於推出的好處,所以幾年沒開張,那麼這個實際上就是耽誤了一段進度。實際上還是慢,實際上我覺得就是鄧小平說的大膽試,允許看,不爭論。

  吳小莉:在過去這一段時間,銀行業受到的衝擊還是挺大的,尤其是網際網路金融出現以後,您還特別去了騰訊和阿里巴巴去做了調研。

  成思危:這個調研是這樣的,因為這是一個新的事物,所以我想去了解一下,當然網上炒得很兇,說是把會把銀行擠垮。我個人倒不是這樣看法,我也想看看。我調研下來的結果,總體來說有好處的,但是也不要太驚慌,因為它實際上針對的是草根人群,他這個實際上是把小的存款集中起來,然後跟銀行,然後按照大客戶角度存回銀行,拿到比較高的理財的利率,實際是這樣一個結果,對不對?所以從數據上看,大概它分流了銀行活期存款的1/4,現在這個電腦、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我認為正是處在接近高潮的階段。如果銀行視而不見,那肯定就會受到更大的挑戰。

  吳小莉: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網際網路金融的風險規管我們可以怎麼樣進行?

  成思危:它是一個新的事物,新的事物本身它是帶有風險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有一點,這是制度經濟學里有個名言,就叫交易先於制度,沒有交易你根本就看不到問題在哪兒,你只有先讓它去交易,通過交易后發現問題,然後通過建立制度來限制它,如果你一上來一棒子打死了,那還談什麼監管呢。

  解說:1998年,成思危以一號提案開創了中國的風險投資事業,被譽為中國風險投資之父。但是十年過後,從2008年開始,私募基金取代風險投資成為金融市場新的熱點。大量風險資本在找不到好的項目的情況之下,開始一窩蜂地將目光轉向傳統行業,使創新企業更難得到風險投資的支持。

  吳小莉:現在的風險投資會不會有一種投資偏好,就一窩蜂大家流行農業一窩蜂到網際網路,然後現在到文創是不是也有這種情況?

  成思危:有,特別是金融危機以後,整個的風險投資的重點是往後移,什麼意思呢,就是往上市前去移,因為這個時候風險最小,所以呢你看私募基金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發展,也就是這樣一個原因,這個我是很擔心的。因為如果沒有人去敷雞蛋出小雞,都到後頭給雞打激素,讓它長大去賣,這個就是危險了,所以最近我一再提倡要搞天使投資。就是在風險投資,在真正開始建立企業之前,就要給。美國數據我看了一下,從提出想法到最後能夠變成上市企業的萬分之八大概是。也就是說你風險是很大的,但是如果沒有最初的,對這一萬個項目的支持,最後那八個就出不來。

  所以我現在的看法,在天使投資和前期上下工夫,當然這個需要有政策的支持,有風險投資家們自己的一些覺悟。我認為最好的風險投資家是叫做為人所不為,能人所不能,只有這樣他才能夠異軍突起。

  解說:有評論認為在中國,風險投資發展瓶頸之一是立法問題,近年來,《企業法》、《公司法》和《證券法》都做了相關風投的修改。而《風險投資法》迄今未出台。

  吳小莉:您曾經希望風險投資法能夠出爐,曾經在2003年的時候,您還特別樂觀的覺得2005年就會出爐,但現在還沒有,到底卡在哪兒?

  成思危:風險投資法的問題,涉及到一個。投資基金法的問題。投資基金法,我們1999年就開始在討論,當時我記得在寧波開了一次會,我還以人大副委員長身份去參加。當時投資基金法我提出包括三個內容,一個是證券投資基金,一個是產業投資基金,一個是風險投資基金,可是最後大家只同意。把證券投資基金放進去,而那兩個沒有放進去,所以呢到現在為止,這個還需要進一步的去做工作。這個產業投資基金我曾經開了三年的閉門論壇,我還是論壇的名譽主席,不要記者參加的閉門討論,大家也都取得了比較多的共識,但是對於怎麼建立,由誰監管,這個裡頭的風險如何防範等等很多問題,也還是在爭論當中。上一屆人大也曾經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看來也還沒能夠解決。我只能寄希望這一屆或者下一屆的人大,立法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

  主持人:最近,中國分別與英國和韓國簽署相關文件,欲將倫敦和首爾打造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有分析認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進入快車道。不過也有專家表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還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人民幣要想躋身全球主要貨幣的行列,還需要跨越萬水千山。

  吳小莉:您提到人民幣國際化時間的區段,也分析到大概十年,基本上能夠國際化。

  成思危:那麼我的理想是人民幣在十年以後,作為僅次於美元和歐元的第三大貨幣。現在根據人民大學的數據,美元佔百分之五十二點幾,歐元佔百分之二十六點幾,人民幣前年的數據0.87%,我想人民幣如果能夠佔到10%到15%,這可能就世界第三大貨幣了,是不是這樣,我也很難說。

  吳小莉:人民幣的自由兌換,其實大家已經很擔心所謂的風險和挑戰了。

  成思危:對,但是不能因為擔心風險就無所作為,這是我最基本的看法。

  吳小莉:我還是想幫廣大的投資者來問一個問題,人民幣的匯率的自由化肯定是必然的。那也有人覺得,在過去一段時間因為刺激經濟的關係大量的印鈔,人民幣其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值錢,就長期來說,未來可能是人民幣和美元會雙升值,甚至提到長期來看,人民幣是會貶值的,您又怎麼來預測?

  成思危:人民幣略微的貶值,這個完全可能的,誰也沒有辦法說預測怎麼樣,但是我一個基本觀點,在今年內人民幣匯率6到6.5是合理區間,這是有貶有升,沒有關係。還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很多人,包括一些國外的學者,老是拿這個PPP來作為衡量匯率的,就購買力評價來作為衡量匯率的標準,我是堅決反對的,我在國際上是多次跟這些經濟學家辯論,因為購買力評價是代表了是一個國家貨幣的國內購買力,而匯率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國際購買力。所以這樣就牽扯到英國財經學院提出的,所謂巨無霸指數,說英國的一個巨無霸漢堡包,比在中國貴40%,說明人民幣低估了40%,我說這純粹瞎扯。為什麼瞎扯,它比我們貴40%,不是因為麵粉貴,牛肉貴,吐司貴,而是勞動力比我們貴,它的工人的工資比我們要高多了,對不對?我們之所以便宜是勞動力便宜,要按照這個邏輯的話,只有中國工人的工資達到了英國工人水平的時候,人民幣才不會低估,這不純粹瞎扯嗎?所以按PPP來衡量這個匯率,是絕對錯誤的一種說法。

  吳小莉:最後一個問題是,很多人覺得人民幣的崛起,對美元的威脅太大,所以美國,可能是人民幣要國際化一個很重要的阻礙點吧,他可能特別不樂意人民幣的國際化和人民幣成為一個強勢貨幣?

  成思危:對這一點來說,我一點也不擔心,只要人民幣能夠逐步實現了可兌換,那就是在國際市場上,就是看誰強,看誰能夠取得更多的信任。

  吳小莉:謝謝您接受我們採訪。

  成思危簡介:

  成思危(1935年6月— ),湖南省湘鄉人。民建成員,第九、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華南理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畢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名譽院長。華東理工大學名譽校長,博士生導師。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主席。其父親成舍我先生為台灣世新大學創辦人、中華民國第一屆立法委員會成員。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15: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