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哥愛的不是詩織,是寂寞(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4-9-13 21: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環球科技觀光團 發表於  昨天13:49

  (amber_tear/譯)最近,美國心理科學協會創辦的期刊《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越孤獨,越與社會脫節,就越容易把非人的物體當做真人。

  研究領導者、達特茅斯學院的心理學家凱瑟琳·鮑爾斯(Katherine Powers)解釋道:「這種對生命度敏感性的增加表明,人們在尋找能夠幫助他們恢復社會聯繫(譯註:social connection,社會聯繫是指個體所具有的人際關係的集合)的人時,是廣泛撒網的。」這些發現加強了我們對於影響人臉識別、心靈感應和人際關係的因素的理解,但同時也揭露了在當今社會應運而生的一些新的「人」際關係——例如我們與寵物、網路虛擬形象,甚至電子產品(計算機、機器人、手機等)之間的關係。

  人際交往是人們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它影響著人的身心健康;當我們感受到與他人失去聯繫時,我們會想方設法去找回自己失去的社會聯繫。鮑爾斯表示:「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我們有關注和聯絡他人的內在動機 。所以我們打算從社會知覺最基本的層面,也就是通過讓被試判斷一張臉是不是真人的,來檢驗這種動機對人的影響。」

  

  2009年時,日本東京的一名男子決定與NDS遊戲《Love Plus》中的角色結為連理,在他看來,這位虛擬女友比真正的女朋友要體貼得多。圖片來源:boingboing.net

  鮑爾斯和她的同事給30名大學生觀看了人臉照片,這些圖像實際上是將非人類(如玩具娃娃)的臉與人類的臉合成得到的,其中人臉所佔的比例從0到100%不等,男性和女性都有。實驗過程中,這些合成圖像會隨機出現,被試要對每張圖是真人還是虛擬的進行判斷。隨後,他們需要完成一項關於對社會聯繫的渴望程度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渴望社會聯繫的程度升高,將圖片中的人判斷為真人的閾值則下降。換句話說,越是渴望社會聯繫的被試,越容易把合成照片判斷為真人。

  為了弄清二者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鮑爾斯的團隊又進行了另一項實驗,在這次實驗中,研究人員人為修改了被試關於社會聯繫的感覺。

  研究者另外找來一組大學生參與問卷調查。看起來,研究者基於他們的調查結果向被試提供了反饋,但其實反饋信息是隨機安排的。部分被試得到的反饋是他們將來的生活會很孤單很寂寞,而另一部分則被告知他們將擁有一段持久、穩定的戀愛關係。當然,反饋信息里也包含了針對每個參與者自身的個性表述,以確保信息看起來真實可信。之後,被試也被要求觀看了合成照片。

  實驗結果和預期一致:被告知未來生活孤獨寂寞的被試更容易把合成照片判斷為真人。

  

  美國男子大衛貓(Davecat)和他的充氣娃娃妻子。圖片來源:livejournal.com

  研究者們表示,這些發現很有意思,因為之前有研究表明,人們在判斷一張人臉照片是否是真實的時,是相當謹慎的。鮑爾斯認為:「這項研究真正有趣的地方在於人的知覺(perception)是可變的。即便兩個被試看的是同一張臉,他們對於這張臉是不是真人的閾值,以及這個人是否值得交往的判斷也是不同的——而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個判斷取決於個人的社會關係狀況,以及他今後社交互動的動機。在我看來,我們能夠觀察到這種可變性,恰恰說明了社會聯繫對人來說是一種非常基本的需求。」(編輯:球藻怪)

  文章題圖:xkyn.net

  編譯來源 PsychologicalScience,Faces Are More Likely to Seem Alive When We Want to Feel Connected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12: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