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魔燈:用「魔法」讓熔岩在你的燈中流動

[複製鏈接]

810

主題

1169

帖子

4887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88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不爭春 發表於 2014-9-13 21: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PanSci 發表於  2014-02-13 19:30

  

  圖片來源網路。

  (文/活躍星系核)所謂的「魔燈」其實是熔岩燈(Lava lamp),又稱為蠟燈,名字源於其內雞蛋形狀的蠟滴,讓人聯想到熔岩的流動。1963年,英國工程師 Edward Craven Walker發明了熔岩燈。這個設計靈感來自於Egg timer,目前熔岩燈有多種形狀和顏色,不同的公司液蠟也有不同的配方。

  

  熔岩燈簡單示意圖。

  熔岩燈的原理很簡單,底座內有顆大功率(40W-60W)的燈泡,瓶身由密封玻璃瓶製成,其內含有透明的液體與半透明的彩色液蠟。室溫下液蠟的密度略高於液體,未加熱時靜止於下方。打開燈開始加熱后,液蠟的密度又略低於透明液體,加上熱對流的現象,使液蠟有如熔岩般不斷地上下運動。另外有些廠商會在液蠟內,放一個螺線環彈簧(類似彈簧繞成圓圈的形狀),來改變液蠟變化的效果。

  

  

  打開液蠟燈的上蓋,標示:若開啟瓶蓋則不保固的標語

  通電后,底座內的燈泡加熱密封玻璃瓶,將熱量傳遞給液蠟,瓶內液蠟的體積漸漸膨脹(密度變小),液體也會膨脹,但液體的膨脹係數較小(膨脹效果沒這麼好),加熱十幾分鐘后,液蠟漸漸地會往上浮。當快浮到水面時,液蠟因漸漸冷卻,密度增加又沉入瓶底,周而復始造成變化的光影效果。但加熱過久(1-2小時)的話,玻璃瓶內全部液體與液蠟都被加熱,整塊的液蠟就會浮在透明液體的上方。

  

  

  ​室溫下液蠟的密度略高於透明液體

  注意:使用時,手不可碰觸下方金屬的部分以及瓶身下方。因為溫度很高,最高溫可達90℃。目前由於環保理念的宣傳,這種發光效率低(發熱效率高)的燈泡已經停產,因此在台灣已經很少看到類似這樣的產品。

  原文發表於PanSci,轉載時文字部分有修改。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7: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