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全民創業」背後的社會危機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這些年,朋友圈裡湧現了一大波青年創業者。放到若干年前,我大概會很熱心地傾聽他們的創業計劃,與他們切磋思想,徹夜長談人生之夢以及35歲退休后怎麼玩耍的話題。但如今,我對這類創業狗已經沒有多少興趣搭理了。

  創業作為一個「話題」,它的邊際效應在我這兒下降得非常快,幾乎接近零點。數年嘈雜的時光磨礪,已足夠讓我對他們說一聲受夠了——「我沒心情繼續和你聊創業的廢話」。這倒不是因為我變了,而是創業者變了、社會環境變了。

  我知道我的觀點註定會遭到朋友們的反駁。此時此刻,正是投身創業的最佳時期。他們指著我的鼻子說:你抬起狗眼看看,國家各級政府都出台了鼓勵創業的政策,資本正大量流入微創業領域。到處都舉辦創業比賽,天使投資人當場就拿投資當獎盃給頒發了。北京的那些錢熱得發燙的VC整天發愁,著急啊,愁找不到好的項目。如今一疊商業計劃書一秒鐘幾十萬上下,這個大好時候來黑創業者,你什麼意思啊你……

  面對這些話,我註定無言相對。中國今天的創業者人多勢眾,是個不爭的事實。我翻閱過某機構的中國投資年度報告,一年前的數據顯示:活躍在中國的中外創投機構共管理可投資於中國大陸的資本存量達505億美元,本土投資機構在其中站到超過五成的比例。過去的十年以來,創投資本總量每年平均增長17%,近年來的行業分佈集中在教育、電商、網路幾大板塊。其實,創業者們的扎堆,很大程度上是試圖擠進一些熱錢快速流進的熱門行業。他們那種對於看得見摸得著的跨國資本的臨場感和財富狂熱,是容不得如我這般的局外人有絲毫指謫的。

  當然,你拿了風投,你霸氣上市,你圈到錢你就最大。這是中國人對真理的馬基雅維利式認知方式——成者為王。但人們一直忽視了媒體的鎂光燈效應,只注意去看那幾個成事兒的明星創業者,對不怎麼成功的創業者則選擇性失明。實際上,絕大多數的創業者能撐得到多久呢?據統計,他們的企業壽命一般在2至3年,很多在1年之內就歇菜關門。你要知道這些人其實沒有機會去找天使投資人,他們所謂的「創業」約等於80年代的個體戶,自給自足,小本經營,一旦賠錢就是傾家蕩產。

  既然談及過去,不妨略作回顧。三十多年來,中國大陸的創業風潮有這麼幾次,一是改革春風才吹滿地的80年代,最大規模的一次創業潮發生在1992年「南巡講話」以後。由於某些歷史原因,當時的社會走向並不明朗,不少人對市場經濟前途表示堪憂。鄧公講話后,大家一顆定心丸落肚,趕忙下海創業找錢。這一趟潮流,折騰出不少著名企業家。隨後,我們進入了世紀之交最初的網際網路泡沫時期……這幾波浪潮折騰出來,或者叫「剩」到今天的企業家,說真的,基本都是婦孺能知的名人。而那種「時勢造英雄」的強烈時代感,據說在用「網際網路思維」打造商業新潮流的今天,又再度來臨了。

  「網際網路思維」,這個我挺煩的詞,幾乎成了今天咱們進入「全民創業時代」的一聲官方號令。但它這真的和網際網路那麼有關嗎?並且,為什麼年輕人一定要去創業?做生意不靠網際網路就一定歇菜關門?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是無解的,因為它們本身就屬於偽問題。鼓勵創業這個事兒,由於特殊國情,在中國說到底還是算個政府行為。一來,企業的增加可以增加稅收,二來可以吸納就業人口,或者說消化無業閑雜人員,讓社會稍微消停穩定一些。凡此種種,都是政治任務,卻未必和「網際網路思維」、「再不創業就老了」之類腦殘口號有多少真實的關聯。

  眾所周知,民企和小微企業承載著一國的大部分就業崗位,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以德國為例,按照歐盟的劃分標準,德國將僱員人數在250人以下、年營業額在5000萬歐元以下的企業定義為中小企業。德國官方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德國擁有大約360萬家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9.7%,解決了國家近80%的就業。

  數量如此龐大的德國中小企業,雖然營業額遠不及大企業,但卻對就業市場以及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我們也需要釐清一個問題,德國很多企業屬於製造業的傳統小企業,別說「網際網路思維」,搞不好連網站都沒一個。然而,它們卻是兢兢業業、安然存在數十年、上百年。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日本,有不少做酒類的、食物等等的小企業,歷史長達百年,但至今幾乎是沿用傳統的經營方法而活得很滋潤。

  一個讓那些不具備「網際網路思維」的企業都活不下去的國度,註定是一個浮躁淺薄的國度。因為,在這裡,你不得不時時保持跟風,而至於你傾注精力完成的產品和服務,你所世代傳承的那些精巧技藝,並無多少人在意。不少創業者的心態就是,拿風投,A輪B輪,融資上市圈錢,賣掉離場。狀如賭徒,完全沒有半點長期經營的企業家風骨。

  此心態涉及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什麼是好的創業環境。這不是說在首都的圈子裡,一群VC和機會主義的創業者在整天忙於勾兌;天使投資人、跨國資本的代理人頻繁出入各種論壇和活動,這就叫「創業環境好」?這頂多能叫熱錢流動頻繁。我們談論創業環境,涉及到歷史、文化、制度等等維度,其實說穿了也非常簡單:一是企業賦稅高不高,二是融資有多難,三是企業客觀的經營成本高不高,四是市場有多大、顧客的消費能力如何。

  中國對企業的稅收一直很高,大型企業把失敗者的錢賺走了之後,又被國家收稅收走了大部分。所以錢就從創業者手中轉移到政府手中。「苦逼」的私營中小企業,目前有840多萬戶,佔全國註冊企業總數的74%,個體工商戶超過3400萬戶,1.8億多勞動力在個體私營企業從業。你知道,它們起的作用已經不僅是拉動經濟、提供就業,它們完全可以說是在幫政府維穩。這一億多人要是沒有工作,你猜會出現什麼情況。

  教育部的一份官方統計說明了問題。過去十五年,每年大學畢業新生人數從一百萬猛增到700多萬,2014年為727萬人,要徹底消化這些求職者,很不容易。高盛集團副董事長施瓦茨最近說,中國需要每年新增1200萬到1500萬個就業崗位才能保持穩定的經濟及增長。那麼,這項創造就業保增長的政治任務,誰來承擔呢?機構不斷精簡的國企是不可能的,生存狀況堪憂的民企也很難指望,最後,乾脆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自己僱用自己以及小夥伴。至於企業稅,國家是不會減的,人力成本,這些年一直是增高的,屌絲們的消費能力,不用說也知道是下降的。

  但最起碼,人人暫時有工作,失業率統計數字直線下滑。這個辦法真是省事。國家要發動一場「全民創業」的人民戰爭,其真諦與深意,盡在於此。高度總結也就一句話:你們自生自滅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23: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