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周云:港校在內地為何逐漸降溫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據媒體報道,香港的大學在內地的招生,目前有降溫的趨勢。從總人數來看仍然在增加,十年來香港對內地招生高校從8所增至17所,招生人數從250人增至1588人。但香港的大學對內地考生的吸引力在下降,也是事實,據統計,今年香港浸會大學的申請人數下降了約1000人,而香港理工大學、嶺南大學的申請人數也分別減少12.5%和5%。香港中文大學招錄的省市三甲人數比去年少25人,比前年少32人。香港大學狀元人數也在減少。某些港校,二本的分數也可以申請到。

  這與當年港校備受追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其中原因很多。我個人認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內地考生對香港的大學了解逐漸增多,從而選擇更加理性所致。

  事實上,當年內地考生對港校的追捧,多少有些非理性、盲目的成分。多數考生對港校並不是十分地了解,只是看了看宣傳手冊和大學排行榜,就做出了決定。但入學以後,發現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首先要遇到的就是語言關,在課堂上是英語,在生活中是粵語,這令很多學生極不適應。

  我這裡要特彆強調的是,當時來港的學生都是各地的佼佼者,英語聽說讀寫能力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這本不意味著上課就能聽懂,這其中還有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問題。從教學內容來看,一些專業尤其是人文學科相關專業與內地高中課程幾無銜接,比如說大一就講分析哲學,對於在這方面毫無基礎的內地生而言,無疑是在聽天書,就是用中文講,也聽不懂。其他專業也或多或少有類似的問題。另外從教學模式來看,香港當地學生從中小學開始,就是在課堂不斷發言,課後不斷地撰寫Paper的訓練中成長起來的。而陸生在這方面的訓練嚴重不足,進入港校后一時難以適應。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問題,比如說管理方面,港校以自我管理為主,沒有班集體等「組織」,這讓習慣集體生活的內地生無所適從。比如說氣候、飲食等方面的問題,北方學生到南方也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還有教育之外的社會政治的問題,近年來,少數港人對於內地的排斥,也施加到了內地生身上。所有這一切,都給內地生不小的壓力,有的人咬牙挺過來了,完成了學業。有的人沒有挺過來,退學回家,甚至出現了極個別因壓力過大輕生的現象。

  隨著內地學生在香港的增加,這些信息逐漸為後來的考生所知曉。因此,關於港校的信息,較之數年前,完整清晰了許多。盲目往往源於信息的缺乏,而理性則因為信息的完整。當人們對於香港的大學了解逐漸清晰之後,會採取理性的態度,認真分析各種因素,進而做出自己的選擇。這不是一件壞事,任何在信息對稱條件下,所做的自由選擇,都值得鼓勵。

  就我個人的態度來說,我認為港校在辦學、科研等方面的水平都沒有問題,且穩中有升。如果對在香港上學的各種困難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仍然是值得就讀的。尤其是對廣東考生來說,語言、氣候、飲食、文化等方面都不存在障礙,港校更是值得關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3 08: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