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揭秘晚年陳伯達不為人知的生活!(圖)

[複製鏈接]

9622

主題

9699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7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iankang001 發表於 2014-9-4 10: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1981年判決后不久,陳伯達獲準保外就醫。所以,陳伯達的晚年,不是在秦城監獄里服刑,而是在北京東郊一套三室一廳的民宅中,與兒子、兒媳、孫子一起生活,安享天倫之樂,直至1989年9月20日去世。

  

  陳伯達最後的照片,7天後陳伯達逝世

  1980年11月20日,七十六歲的陳伯達在聚光燈的照耀下,出現在大庭廣眾之下。沉寂多年的他,成為眾多的照相機、電影攝影機、電視攝像機鏡頭聚焦之點。通過報紙、電視、廣播,人們得知他被押上最高法庭的被告席,第一個直覺式的反應是:「哦,陳伯達還活著!」

  被告席上站著十名被告,陳伯達排在第五個,即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陳伯達、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江騰蛟。在十名被告中,最年輕的是王洪文,四十五歲;最年長的,便是陳伯達。那九名被告都是自己走上被告席,而陳伯達則是由兩名法警左右挾扶,步入法庭。

  他的中式棉襖外,罩了一件舊的咔嘰綠軍裝,戴著一副老式深色邊框的眼鏡,看上去目光獃滯。雖然步履蹣跚,頭腦還算清楚。

  經過審判,1981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宣布:「判處被告人陳伯達有期徒刑十八年。」

  判決書上還對刑期作了明確的註釋:「以上判處有期徒刑的被告人的刑期,自判決執行之日起計算,判決執行以前羈押的日期,以羈押1日折抵刑期1日。」因此,陳伯達的刑期,實際上便是從1970年10月18日軟禁之日算起。也就是說,在宣判時,陳伯達已經服刑十年多。再過七年多――到1988年10月17日刑滿。

  此後,陳伯達銷聲匿跡,再也沒有在公眾傳媒上露面。人們以為,陳伯達大約是在北京秦城監獄里服刑。

  其實,在判決后不久,陳伯達獲準保外就醫。所以,陳伯達的晚年,是在北京東郊一套三室一廳的民宅中,與兒子、兒媳、孫子一起生活,安享天倫之樂,直至1989年9月20日去世。

  從炙手可熱到突然「消失」

  在毛澤東的30多位秘書中,陳伯達的職位升得最高。

  1966年,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陳伯達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中央文革小組成立后,毛澤東親自點將讓他擔任中央文革小組組長。1969年,在中共九大上他當選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毛澤東、林彪之後,位於康生之前。

  當然,彼時炙手可熱、風光八面的陳伯達,並不知道僅僅在一年後,自己的政治生命就將徹底終止,且被冠以「反共托派分子」的罪名,墮入秦城監獄。

  1970年夏天的廬山會議,林彪第一個發言時,不顧大會議程,大談特談「天才」問題,提出設立國家主席。第二天,陳伯達在參加華北組會議時,不點名地指責有人(實際上就是指康生、張春橋等人)反對稱毛澤東為「天才」,同時陳在中央委員中鼓動要設國家主席。此外,吳法憲、葉群、王洪文、邱會作等也分別在西南組、中南組、上海組、西北組發言,附和林彪的講話。當天,華北組還出了簡報,刊發陳伯達在小組會議上的發言,編為全會第六號簡報在全體中央委員中散發。

  毛澤東的反應怎樣呢?他在8月25日就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宣布停止討論林彪8月23日的講話,收回華北組第二號簡報,責令陳伯達做檢討。繼而,由毛澤東找林彪談話,周恩來找吳法憲等人談話,要他們向中央做檢查。

  更沉重的打擊還在後面。會前,陳伯達摘錄了很多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稱天才」的材料,為廬山會議造勢。1970年8月31日,毛澤東在這份材料上寫了一段話,這就是著名的《我的一點意見》。文章不長,全文照錄於此:

  這個材料是陳伯達同志搞的,欺騙了不少同志。第一,這裡沒有馬克思的話。第二,只找了恩格斯一句話,而《路易?波拿巴特政變記》這部書不是馬克思的主要著作。第三,找了列寧的有五條。其中第五條說,要有經過考驗、受過專門訓練和長期教育,並且彼此能夠很好地互相配合的領袖,這裡列舉了四個條件。別人且不論,就我們中央委員會的同志來說,夠條件的不很多。例如,我跟陳伯達這位天才理論家之間,共事三十多年,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就從來沒有配合過,更不去說很好地配合了。僅舉三次廬山會議為例。第一次他跑到彭德懷那裡去了。第二次,討論工業七十條,據他自己說,上山幾天就下山了,也不知道他為什麼下山,下山之後跑到什麼地方去了。這一次,他可配合得很好了,採取突然襲擊,煽風點火,唯恐天下不亂,大有炸平廬山、停止地球轉動之勢。我這些話,無非是形容我們的天才理論家的心(是什麼心我不知道,大概是良心吧,可決不是野心)的廣大而已。至於無產階級的天下是否會亂,廬山能否炸平,地球是否停轉,我看大概不會吧。上過廬山的一位古人說:「杞國無事憂天傾。」我們不要學那位杞國人。最後關於我的話,肯定幫不了他多少忙。我是說主要地不是由於人們的天才,而是由於人們的社會實踐。我同林彪同志交換過意見,我們兩人一致認為,這個歷史家和哲學史家爭論不休的問題,即通常所說的,是英雄創造歷史,還是奴隸們創造歷史,人的知識(才能也屬於知識範疇)是先天就有的,還是後天才有的,是唯心論的先驗論,還是唯物論的反映論,我們只能站在馬列主義的立場上,而決不能跟陳伯達的謠言和詭辯混在一起。同時我們兩人還認為,這個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問題,我們自己還要繼續研究,並不認為事情已經研究完結。希望同志們同我們一道採取這種態度,團結起來,爭取更大的勝利,不要上號稱懂得馬克思,而實際上根本不懂馬克思那樣一些人的當。

  顯然,為了挽救、教育林彪,毛澤東僅僅批評了陳伯達一人。而且,特意點明「我同林彪同志交換過意見」,其中的深意不言自明。

  以毛澤東的身份和影響,這篇700多字的文章宣告了陳伯達政治生命的終結。接下來的會議上,陳伯達就被控制了,他的身影再也沒有出現在主席台上。所有的新聞、簡報都不再點到他的名字。從外界來看,曾經地位頗高的陳伯達,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07: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