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周恩來初戀女友張若茗自殺真相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周恩來的第一個戀人不是鄧穎超,而是另一位學生運動的積極分子張若茗。一九五八年,張若茗投河自殺。張若茗究竟何許人也?她與周恩來有什麼樣的感情經歷?為何最終又選擇了自殺?

  周恩來自幼喪母父親長年在外謀生,從小凡事都得自己拿主意。在南開讀書時,校董嚴修十分器重他的人品,曾託人說親,想把女兒許配給他,被他拒絕了。一九二零年他從蹲了半年的監獄獲釋,為他辯論的著名律師劉崇佑向他暗示有一位"漂亮的侄女",也被他婉言謝絕了其美意。

  鄧穎超與周恩來相識,是在一九一九年夏天,鄧穎超十五歲,"五四"運動爆發,周恩來積極參加和組織天津的青年運動,成為學生領袖。他曾應邀到直吏第一女師幫助排演話劇《花木蘭》和《安重根》,鄧穎超在這兩個話劇中都演主角。鄧又在周主編的雜誌上發表文章,還一道領導學生示威,名副其實是一對志同道合的戰友。

  他與鄧穎超是自由戀愛而結合。都是投身大革命洪流的有志青年。後來周恩來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鄧穎超任中共廣東區委委員兼婦女部長,在革命陣營中的位置都十分顯要。

  有一首據說是"鄧大姐最喜歡"的詩,其中幾句似乎很能說明她的性格和心境:"春天過後不是秋,何必為年齡發愁?只要在秋光里結好你的果子,白髮就永遠上不了你的頭!"鄧穎超是不必為年齡發愁的,她的婚姻牢不可破。與人說起自己的丈夫,禁不住"臉上漾開甜蜜的笑容","他呀,濃眉毛,大眼睛,高個兒,寬肩膀,聰明能幹,極有才華,更有氣派,並且有強烈的愛國思想。"(《鄧穎超傳》第220頁)

  如此完美的夫婿,別說是百里挑一萬里挑一,便是全中國也沒有幾個。鄧穎超對自己婚姻極為滿意。但是,周恩來的第一個戀人不是鄧穎超,而是另一位學生運動的積極分子張若茗。很多年以後,有西方記者向鄧穎超問起周恩來這位初戀情人,她很輕鬆地笑著反問:"是的,但並不重要,不是嗎?"

  才貌雙全的張若茗終不敵"小超"

  對於鄧穎超也許"並不重要",對於研究青年周恩來,這位張若茗當然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有一個簡單的事實,鄧穎超和張若茗同為直隸第一女師的學生領袖,都與周恩來有著頻繁和密切的交往,都建立了戰鬥情誼,周首先被吸引和看中的是張,而不是鄧。

  一九二零年一月二十九日,天津學生聚眾五千人前往直隸公署請願,周恩來為總指揮。周與另外三位學生代表郭隆真、於蘭鍺、張若名直闖省公署,全部遭到毒打、扣押。四月五日,鄧穎超等二十四名學生卷著鋪蓋到警察廳,要求入獄,以交換周恩來等二十四人。

  張若茗與周恩來一同坐牢,鄧穎超領人要求代替他們坐牢,就"鬥爭情誼"而言,二人幾乎相當。如果仔細分析,張若茗似乎更勝一籌。事實上,張若茗年齡比鄧穎超稍長,在學生運動中的影響力更大,更引人注目。張若茗在衝破男女的界限,整合學生運動方面起到的作用,顯然不是鄧穎超說的"不重要"。

  一九二零年七月十七日,經過法庭審理,入獄學生代表全數獲釋,周恩來等人被當成"英雄",胸佩"為國犧牲"的紀念章和大紅花,受到鑼鼓鞭炮的凱旋歡迎,出盡風頭。"英雄"中當然也有張若茗。十一月七日,周恩來赴法國勤工儉學,同行學生一百九十七人,張若茗亦是其中之一。鄧穎超未能成行,只送了一件手織的毛衣給臨行的周恩來,內側綉了一行字"給你溫暖,小超"。

  然而自那以後,張若茗的名字即從有關周恩來的諸多史料中"淡出"了。一種說法是,家庭富裕、性格開朗的張若茗在赴法國途中與另一位同行者"打得火熱"。另一種說法是,在旅歐初期,同情革命而且非常美麗的張若茗"熱烈的追求他",周卻沒有選擇她。後來他說"當我決定獻身革命,我就覺得,作為革命的終身伴侶,她不合適。"

  周恩來給朋友寫信,常忍不住向他們誇耀歐洲的美色,"某某女人真漂亮",或是"巴黎真是美極了"。剛到法國的時候,他還把自己的照片印在明信片上,寄給國內和日本的朋友:"朋友多,名勝多,你想來嗎?"這即使在七十多年後的今天,也仍不失為一種時髦的玩法。他喜歡跳舞,常去公共舞廳,從不愁沒有舞伴。別的中國學生就不一定像他那樣受歡迎,或許是沒有他的才俊與風度,生活壓力也比他大。

  很難想象,風華正茂的周恩來會沉湎其中不可自拔。他胸有大志,沒忘記要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他身邊那個脾氣火暴的朋友蔡和森也及時發出警告:"你不該沉湎於美色,一位真正的革命者,他的雙眼應該一直盯在受壓迫、被剝削的工人身上。"他對周恩來聲嚴色厲地呵斥,沖淡了外界美色對他的吸引力。周恩來後來向鄧穎超表白:"有蔡和森這樣一位朋友就足夠了……。

  一些研究者認為,周恩來與張若茗在巴黎期間已實際上同居,張若茗由周介紹加入共產黨。一九二四年周恩來離開法國,與張若茗分手,張若茗立即宣布退出了共產黨。(司馬台《雙重的多彩多姿——周恩來的戀愛和私生活》)張入黨是為了周的感情,而非信仰。周恩來結婚後,張若茗也另嫁楊堃。一九三一年張隨丈夫回國教書,周還秘密會見過她幾次,包括一九五六年最後一次在雲南與她相見。一九五七年,楊、張的兒子楊在道被打成右派,張被打成"叛徒"。一九五八年,張若茗投河自殺。張若茗究竟何許人也?她與周恩來有什麼樣的感情經歷?為何最終又選擇了自殺?

  參加五四運動被捕入獄

  1902年2月23日,張若茗出生在河北省清苑縣溫仁村一富戶人家。14歲時考入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優異,開始嶄露才華。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張若茗與郭隆真、鄧穎超等女學生髮起組織了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她被推選為評議部部長。1920年1月25日,在天津數萬群眾抗議日本人開槍打死我愛國學生和警察並抵制日貨的活動中,周恩來、張若茗等26人被抓捕關押。直到半年後,周恩來、張若茗等人才被釋放。

  革命意見分歧申請退黨

  出獄后,張若茗於1920年11月7日,與周恩來、郭隆真等人乘法國輪船波爾多號離開上海赴法勤工儉學。1922年,張若茗加入以周恩來、李富春為首的旅法中國少年共產黨,任支部執行委員。這期間,她努力學習法語,研讀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時還與任弼時合著《馬克思主義淺說》。後來,因與當時的旅法中國少年共產黨負責人任卓宣意見分歧,經充分考慮后,她提出退黨申請,隨後被批准。

  退黨后,張若茗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1924年張若茗進入法國里昂大學,並於1928年2月獲得文科碩士學位,1930年取得了博士學位。1930年,張若茗與河北同鄉里昂大學的楊堃博士結婚。同年底,夫妻經德國、蘇聯返回祖國。

  回國教書育人碩果累累

  1931年初,張若茗回到北平,任北平中法大學文學院教授,講授法文、法國文學、心理學等課程,深得學生喜愛。1937年到1945年期間,日本軍隊佔領華北,張若茗沒有跟隨學校南下,留在了北平家中閑賦了一段時間。

  1948年4月,張若茗與楊堃接受雲南大學校長熊慶來邀請,到雲南大學任教,她任中文系教授,主講世界文學史和文藝理論,同時在外語系講授法語課程。

  1955年4月,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副外長前往印尼參加亞非萬隆會議,途經昆明時,在雲南震庄迎賓館接見了張若茗、楊堃夫婦。此次會面談話持續了5個小時,大家又一同共進午餐。這也是周恩來總理最後一次見到張若茗。

  被指責是叛徒投河自盡

  然而1955年後,一系列的政治運動開始了。不但張若茗的大兒子楊在道被打成右派、送去勞動教養,而且她在22歲時退出少年共產黨的舉動,也被翻出來,被指責為不齒的叛徒。1958年6月18日上午,一場批判會召開,要她承認莫須有的罪名,她想不通。當她得知下午還要繼續開會,批判還要繼續升溫,她不寒而慄,傷心中走到了油管橋附近的盤龍江鐵路橋上縱身跳了下去,走向自己生命的終點。

  1980年,張若茗的兒子楊在道結束了21年的勞教生涯,恢復了自由后,即寫信給鄧穎超,要求給母親平反,鄧穎超給雲南大學寫了信。隨後,張若茗被徹底平反,並肯定了她在愛國運動以及中法文化交流方面作出的貢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0: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