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百行孝為先 看中國孝文化發展演變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4-9-1 21: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多維               2014-08-28

  在中國,「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更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人之行,莫大於孝,百行孝為先。堯舜聖人之德,無非孝悌而已矣。」孝悌作為一切仁義道德的根本,早已得到世人的廣泛認同與踐行。
  孝文化是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而形成的,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中國古代有許多思想家都對孝有很多論說,比如:春秋時代的孔丘,在道德哲學方面,堅持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強調「禮治」;戰國時孟柯則提出了「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有仁、義、禮、智等道德觀念,是主觀唯心的思想體系;又比如荀況,他批判孔孟唯心守舊思想,針對孟子的「性善論」,提出「性惡論」,認為人由壞變好是教育的結果。這些古代思想家的理論是是非非拋開不講,可以肯定的是,正是這些思想家,在倫理學的論爭中,發展了中國的孝文化。

無錫惠山古鎮的孝文化石刻(圖片來源:蠡園茶坊)

  黑格爾曾說過「中國純粹建築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 中國傳統孝文化歷經了古時期的萌芽、西周的興盛、春秋戰國的轉化、漢代的政治化、魏晉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時期的極端化直至近代的變革,是在中國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積澱而成的。孝文化是一個複雜的文化現象,從不同的視角來審視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在當代中國,不能對其作簡單的二元對立分析,而要從孝文化的歷史與內涵中重新審視其當代價值。  
  先秦:孝道的形成與確立
  在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率見昭考,以孝以享」之語,充分說明了孝之原始意義。人們在生產勞動,與大自然的不斷鬥爭中,為乞求平安而進行的一種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動。 殷商、西周是傳統文化的開端和創造時期,也是孝觀念的初步形成和確立時期。殷人把祖先視為喜怒無常、令人懼怕的鬼神,他們對祖先的祭祀更多的是一種宗教意義上的祈求,並沒有更多的倫理內涵。
  到了西周,人們依然對祖先進行虔誠而隆重的祭祀,不過與殷人不同的是,周人對祖先的祭祀既是一種宗教行為和政治行為,又包含著濃厚的敬仰、追念等血緣親情,是一種倫理行為。值得注意的是,西周孝觀念除了祭祀祖先這層含義之外,還增添了奉養父母的新意義。
祭祀祖先是貴族的特權,奉養父母作為平民的義務,使孝觀念向著「子德」的方向演進,並逐漸取代祖先祭祀,成為後世孝道德主要內容。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文化開創者孔子在其思想理論中豐富和發展了孝文化的內涵,提出了「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的觀點,「仁」是眾德之總,而「孝弟」則又被視為眾德之源、之總的「本」,其地位在整個傳統理論中升到了核心,同時確立了「孝」對於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也從此成為協調親子關係的倫理規範,並成為古代社會宗法道德的基礎。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觀點,並指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其天下太平。」還進一步強調「事親,事之本也」,認為尊親、事親是人生最大的事情。孔孟對孝的論述,已經涉及到後世孝道的方方面面,從而確立了傳統孝道的基本面貌。
  漢魏隋唐:「以孝治天下」
  漢代是中國帝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全面定型的時期,也是孝道發展歷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階段,它建立了以孝為核心的社會統治秩序,它把孝作為自己治國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礎。隨著儒家思想體系獨尊地位的確立,孝道對於維護君主權威、穩定社會等級秩序的價值更加凸顯,「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漸走向理論化、系統化。 《孝經》、《禮記》以及「三綱」學說集中體現了孝治理論的風貌。 孝道由家庭倫理擴展社會倫理、政治倫理,孝與忠相輔相成,成為社會思想道德體系的核心,「以孝治天下」也成為貫徹兩千年帝制社會的治國綱領。
  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孝治國」的王朝,並實施了一些舉措,提倡和推行孝道。例如,除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和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外,漢代皇帝都以「孝」為謚號,稱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都表明了對朝廷的政治追求。除此以外,西漢也把《孝經》列為各級各類學校必修課程,還創立了「舉孝廉」的官吏選拔制度,把遵守、踐行孝道與求爵取祿聯繫起來,這成為孝道社會化過程中最強勁的動力。
  魏晉至隋唐五代七百餘年,孝道觀念雖然時而淡薄時而強化,但各朝統治者都堅持漢代孝道的基本精神,比如「舉孝廉」作為察舉的主要內容之一,一致為後世所承襲沿用,清代的「孝廉方正」仍是進宮入仕的重要途徑。其間最值得強調的就是孝道向法律領域的全面滲透,憑藉法律力量推行孝道,進而實現對整個社會的控制,這也是「以孝治天下」的重要方法。
  宋元明清:孝道走向極端化、愚昧化
  宋元明清時期,程朱理學成為社會正統思想,理學家認為孝道是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倫理屬性,兒子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不可違抗的,與此同時孝道的專一性、絕對性、約束性進一步增強,對父母無條件順從成為孝道的基本要求,「父母有不慈兒子不可不孝」成為世人的普遍信念,孝道進一步淪為強化君主獨裁、父權專制的工具,在實踐上走向極端愚昧化。
  族權的膨脹和愚孝的泛濫,就是孝道畸形發展的具體表現,如「族必有祠」、「家法伺候」等等。後來的「割股療親」就是愚孝發展到極致的產物,這時孝道被異化到面目全非的地步。
  近代中國:孝道的變革與社會適應
  近代社會,尤其到了晚清民初,隨著中國現代化的步伐加快,西方文化的漸漸侵入,民主、自由的思想開始深入人心,人民的自覺性和主體意識不斷增強,一大批文化先驅站在時代的高度,從自然人性的角度來揭露封建孝文化的專制性、絕對性,並且使孝文化融入時代。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受到嚴厲批判的傳統孝文化開始洗去塵封多年的封建專制性,轉而向新型孝文化發展。
  在此引導下人們的時代意識、社會意識逐漸增強,許多人衝破家庭的牢籠和羈絆,站在時代前列,以天下和社會為己任,為民族盡其大孝。比如,在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都曾以儒家忠孝道德作為動員、團結民眾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
  1939年3月12日,中國國防最高委員會頒布的《國民精神總動員綱領及實施辦法》中指出「唯忠與孝,是中華民族立國之本,五千年來先民所遺留於後代子孫之寶,當今國家危機之時,全國同胞務必竭忠盡孝,對國家盡其至忠,對民族行其大孝。」
  1939年4月26日,中國共產黨的《為開展國民精神總動員告全黨同志書》指出「一個真正的孝子賢孫,必然是對國家民族盡忠盡責的人,這裡唯一的標準,是忠於大多數與孝於大多數,而不是反忠於少數和孝於少數。違背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忠孝,而是忠孝的叛逆」,在這裡,孝成為民族團結、興旺的精神基礎,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孫中山曾經說過「現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像中國講到這麼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夠把忠孝二字講到極點,國家便自然可以強盛。」
  當代中國:重提孝道,倡導盡孝
  當代中國的孝文化擯棄了古代的順從奴化的成分,推崇張揚個性自由和平等的人格;擯棄了古代的殘酷性和虛偽性,建立一種充滿人情味,開放性和真誠性的新的孝文化;在重視人的權力的基礎上追求平等積極進取的新的孝文化。但是,在此基礎上,中國現代社會也同樣迎來了新的問題,那就是家庭失和、老人失養、啃老問題嚴重、離婚率居高不下、個人道德失落的危機。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提孝道,倡導盡孝,成為當代中國所重視的。
  作為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優良傳統,孝道強調幼敬長、下尊上,要求晚輩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愛護、照顧、贍養老人,使老人們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羊亦知有跪乳之恩,更何況人乎?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05: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