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馮侖:台灣人修行的態度出乎我意料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所謂「慈濟」就是為社會大眾救災救難,實現這個訴求需要行動和能力。在社會的競爭和發展中,每家慈濟機構都會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定的信眾,然後和社會發生互動,吸引眾多修行的人、參與的人。比如在法鼓山(法鼓山由東初老人創建的「農禪寺」與「中華佛教文化館」發展而來。農禪寺籌建於1971年,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於1975年定名為「農禪寺」。東初老人致力於推動台灣佛教文化、培養佛教人才,每年並舉辦冬令救濟活動),捐款的人有幾十萬,做義工的也有好幾十萬,一個道場維繫穩定了很大的社會人流量。台灣慈濟有好幾百萬人在參與,而台灣一共才兩千多萬人。目前,四大道場影響了台灣接近一半人的精神世界和行為模式。

  最近去台灣,和台灣怡勝物業的黃總聊天,他參加了道場的榮譽董事會。道場的榮譽董事會有一個房間,裡面的牆上掛著榮董會領導的頭像,它的運作機制是把捐錢的人與修行結合起來,不光是捐錢,董事還要帶頭修行。這些人也影響著台灣,另外台灣的大眾媒介比如電視台也在傳播,比如佛光山、法鼓山都有自己的電視台,還專門有出版教材等。現在,因為四大道場的影響,讓我們看到台灣社會的和諧、祥和,人們的精神世界有所寄託。

  在台灣,人們修行的認真態度出乎我的意料,大陸也有人在參禪、念佛,他們做心靈的救贖或者價值重建,但是沒有看到像台灣包括企業界的人這麼認真的。黃總告訴我,他每天和太太一起打坐,早上三小時,晚上三小時。他每天花很多時間念經,比如《金剛經》他念了一千萬遍。他講到母親去世前(在台灣叫往生)的彌留之際他一直在念經,念到最後,母親已經過世了,他把母親放在懷裡面還在念。之後請法鼓山的禪師、方丈們過來又念了八小時。他說因為這樣念的結果,老人在最後穿衣服的時候身上溫度還保留著,身體是軟的,他感覺非常欣慰,自己陪著老人走完最後一程。台灣人非常認真、虔誠,他也用這種關愛、約束、自律的精神來訓練員工。他告訴我他們經常做心靈訓練課程,他給員工講我們是做服務業的,更要愛人、關心人、幫助人,需要從身邊的人做起,要經常和父母見面、通電話,如果不能對家人實施關愛,怎麼能夠對客戶有耐心呢?所以培訓中他要求員工們每天給家裡人打一個電話表達關心,每次他們培訓完,都有員工哭得稀里嘩啦。他們用自己的行為感動別人,通過這樣使自己的心靈乾淨起來,同時用別人的感動來激勵自己,努力改變人與人之間的冷漠。

  這件事也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我以前跟父母一個月才見一次面,有時候一個月都打不了一次電話,我覺得自己應該努力改進,於是當天晚上就給父母打電話,現在我至少兩天會打一個電話。在父母需要我的時候,應該表達我對他們的關愛,同時照顧他們,這樣我才能想到照顧員工,照顧更多的人。台灣企業家的這種修行、訓練,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公司的價值觀,使員工之間彼此有了溫暖,工作起來才有了希望。這一點非常值得大陸及大陸的企業借鑒學習。

  台灣為什麼能發展起這些民間宗教?台灣在經濟增長以後,也經歷過像大陸目前的價值觀分裂、傳統意識形態空洞化、庸俗化,人們摧毀一切傳統道德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台灣能夠勝利走過來的一個很大原因正是有民間宗教和四大道場的興起,特別是現代的傳統佛教,在台灣道教佔30%多,佛教佔了30%,剩下還有一些傳統的民間宗教,台灣成為人均擁有最多廟宇和最多信眾的現代社會。民間宗教的興起完成了台灣價值觀重塑的過程,使人民建立起與現代開放社會、金錢物質社會相適應的精神世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13: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