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朝最高層為何2年不見面? 「脫北者」只是問題之一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4-8-24 17: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則中國可能將「脫北者」送往韓國,而沒有交給朝鮮的新聞,最近成了外界熱炒的話題。目前中國官方還沒有證實此事。確實如一些分析人士所言,一旦脫北者不再「回歸」朝鮮,這意味著中國對朝鮮的態度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從中國角度而言,最近一段時期以來的中朝關係發展都遵循著一個脈絡,那就是逐漸擺脫傳統意識形態的友誼,向著正常國與國關係演進。

  「脫北者」問題其實和朝核問題一樣,是西方長期拿來說事兒刺激中國和離間中朝關係的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中國官方對「脫北者」的態度,長久以來都是一以貫之的。用2012年2月外交部發言人秦剛的話說:有關非法入境者不是難民,而是因經濟原因非法入境。我們反對將這一問題難民化、國際化、政治化。

  在「脫北者」是因經濟貧困而非法入境中國的思想指引下,數十年來進入中國的「脫北者」幾乎都會被遣返回朝鮮。即使是在剛剛過去的7月,中國逮捕了27名「脫北者」,將他們全部移交給了中朝邊界上的邊境警備隊處理。韓國媒體稱,最終他們被遣返回了朝鮮。

  嚴格意義上講,「脫北者」逃離朝鮮,本質上有經濟因素,但也有對朝鮮政治不滿,以及韓國等一些國際組織「引誘」的原因。所以不能單純指責中方此前處理「脫北者」的說法是錯誤的。不過對中國而言,承受壓力最大的其實是道德因素,即外界渲染「脫北者」回國后受到的非人虐待,中國「按原則辦事」的處理手段就顯得可以商榷。

  如果這次如外媒所言,在「脫北者」死命不回朝鮮的堅持下,中國將其釋放,並轉交給韓國方面,說明的一個最重要的轉變是:中國對「脫北者」的處理變得更加靈活。這種靈活,不僅僅是一種外交方式上的,更是一種人道主義和普世價值上的,也與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朝關係的逐步調整有著不可或缺的聯繫。

  習近平領導班子上任以來,中朝最高層至今沒有見面,只有李源潮和崔龍海分別互訪,且雙方的訪問都不是國事層面的,而是「特使」層級。此外,中朝間稍高級別的部長級互訪如今幾乎停滯,這也是數年來罕見的現象。中朝關係冷淡已經不用過多解釋。

  需要觀察的是,在這種表象下,中國需要的是什麼。一個明晰的脈絡是中國要將傳統意義上那種中朝「血盟」的友誼,轉變為正常的國家間關係。說的直白一些,朝鮮不能成為影響中國利益實現的「外交包袱」。當然,中國期待的這種轉變不可能是短期內實現的,是至少在一點一滴的外交實踐中,需要不斷積累和深化的。但從最近1-2年的中國態度上可以看出,中方的立場是堅定的。

  幾個最明顯的表徵是,中國外長王毅在2013年初公開強調,中國家門口不能「生事」。此番表態距離朝鮮第三次核試驗的日期很近,雖然沒有直接點名批評朝鮮,但含義所向呼之欲出。此後習近平也提到不能允許某些國家為了「一己之私」影響中國,也被解讀為有部分針對朝鮮的含義。而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張業遂將與朝鮮第一副外相金桂冠,去年6月首次在北京舉行中朝外交部門戰略對話,更是中朝邁向正常國家關係的一個註解。

  很明顯,朝鮮對中國外交政策的這種調整很不適應,甚至很不理解,抑或很不滿。因而朝鮮在外交形態上的諸多表現,就印證了金正恩當局的所思所想,即「中國冷淡我,我也冷淡中國」的賭氣心理。

  有專家對筆者分析,在剛剛過去的東盟外長會上,朝鮮外相李洙墉首次亮相國際社會。按照慣例中國外長王毅與他進行了會晤。中朝雙方對這次高級別官員數月來的首次接觸的報道方式就很耐人尋味。

  中國官方的報道。包括新華社、央視、人民日報都只有一句話。而朝鮮官方通訊社在報道李洙墉「首秀」時,根本都沒有提到與王毅會晤一事。再早之前的8月1日人民大會堂舉辦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紀念活動時,朝鮮駐華使館高級別武官無一人參加活動;上月底,金正恩紀念朝鮮半島停戰61周年時,竟然罕見未提中國參戰。這一系列「去中國化」的舉動聯繫在一起,意義就顯得頗為詭異。

  更有甚者,朝鮮似乎故意給中國難堪,甚至願意將中朝關係的「不和」暴露在國際社會,以此作為一張牌來「要挾」中國主動示好朝鮮。

  比如朝鮮國防委員會7月底曾抱怨中國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上沒有「支持」朝鮮,稱「某些國家完全沒有自己的外交立場,對美國馬首是瞻。」

  黨媒《勞動新聞》同樣暗批中國,稱「悲劇是應該在樹立世界公正秩序的國家也明知處事不妥當,優先自己的利害關係予以默認,從而美國自然就日益橫行霸道。」

  不得不說,朝鮮的這種外交方式,離中國的期待有差距,和國際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現實也格格不入。在目前這種外交氣氛下,中朝間的關係很難有大的突破。

  在筆者看來,中國之所以對朝鮮冷淡的原因有三,除了剛才談到的中國希望對朝關係「正常化」而非「特殊化」的政策既定調整之外,朝鮮外向行為的危險性日益增加,以及中韓合作點增多也是兩個重要考量。

  談到中韓關係,不少中韓分析人士認為習近平上任后先訪問韓國而沒有先訪問朝鮮,是一個破例,而且是對金正恩的「示威」。

  其實主觀上講,習近平訪問韓國是中韓關係發展的重要表現,中國需要與韓國協調在對日、經貿等問題上的立場,同時也是對去年朴槿惠訪華的回訪,其實並不具備對朝「示威」的因素,從雙方發表聲明提到朝核問題的措辭上沒有大的突破,就很能說明問題。

  但是客觀而言,在中朝關係冷淡背景下的這次訪問,確實傳遞出了中國對朝政策正在調整的信號。在朝韓關係緊張的背景下,習近平能訪問韓國,金正恩的不滿可想而知。而習近平堅持訪問,更能說明中國不會看朋友的臉色搞外交,那種朋友的敵人就是我的敵人的意識形態劃線的外交觀念,不是「習式外交」的風格,中國對朝鮮外交只能日趨理性,而不是走回頭路。

  在筆者看來,什麼時候中朝最高層會晤,或許可以說雙方關係走出了低谷。但首腦會晤的條件顯然還不具備。

  與中日高層會晤遲遲沒有展開類似,中朝首腦會晤如果只是為了見面而見面,意義並不大。見面需要解決問題。對中國而言,金正恩要在朝鮮棄核的言語上作出表態,在行動上作出姿態,否則中方不會「冒險」歡迎金正恩。從朝鮮最近頻繁發射火炮,以及對第四次核試驗蠢蠢欲動的表現上來看,金正恩並不打算滿足中方的條件,那麼中朝高層會晤,短期內看不到光影。

  但無論朝鮮方面是否願意,中國對朝政策調整的步伐都不會停止。未來一個正常的中朝關係符合中國的東北亞利益。朝鮮需要做的是適應,而不是挑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2: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