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農業遇到「眾籌」將帶來怎樣的革新?(圖)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8-21 09: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4年是眾籌元年,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眾籌大軍,農業眾籌的概念也隨之興起。

  不久前,來自山東煙台的郭雲搞起了「農業眾籌」。她在網站上發起一個種棲霞櫻桃的項目,大家集體籌措資金,郭雲根據這些出資人的需求種植棲霞櫻桃,等櫻桃成熟了,再直接配送到用戶手中。

  7月30日,眾籌網宣布進軍農業眾籌領域,並與匯源集團、三康安食、沱沱工社等達成戰略協議。

  7月31日,山東省內第一家眾籌平台,國內首家農業眾籌平台「有機有利」正式上線運營,開啟了國內生活服務眾籌的全新模式。

  不少行內人士對農業眾籌給予厚望,認為其解決了農產品[0.00% 資金 研報]安全、信息不對稱、中間環節過多等問題,而且增加了農民收益,大有前景。然而也有人士認為,僅僅是概念新還不行,還要看實踐可操作性如何,否則可能只是一次新聞熱點的炒作。

  當農業遇到眾籌,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農業眾籌的機會在哪裡

  農業眾籌就是採用網際網路和社交網路革新原有的農業生產流程,讓大眾消費者參與到農耕之中,倡導的是食品安全,可追溯農業生態,提前彙集訂單,使農場和農業的從業者提前組織生產,以訂單驅動農業,通過網際網路、眾籌和大數據推動中國訂單農業的發展。

  農業眾籌可以發生於整個農業大鏈條的各個環節,從農業育種、農產品流通、生態農場、農業機械、生物肥料,然後到農業科技、農業金融。

  眾籌網合伙人農業總經理李玉民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農業牽手眾籌的最大好處在於,可以獲得從創意到市場開拓全過程配套服務。他指出,農業眾籌與生鮮電商存在本質區別。電商單純是將現成的產品拿到網上賣,而農業眾籌則是在產品形成之前就已經有了完整的創意,這種模式包含了更多的內容和可選產品,為用戶提供的是個性化的定製服務,是新農業革新的有力手段。

  網信金融第一P2P董事長李煥香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網際網路金融和農業發展走到了一個趨於融合的節點,網信金融看到了這樣一個時機,為新農業產業提供一站式的網際網路金融服務。

  北京匯源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周紅衛談到,農業是一個傳統產業,但大農業、新農業卻是我們未來要實現的夢想,生態化、規模化、科技化以及集約化道路是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他表示,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要想實現現代農業的轉型和流暢運作,必須認識到網際網路營銷的關鍵性重要性。因為只有在所有流程開始之前,對市場有一個明確的判斷和認知,並按照時間節點統計分析需求,才能提前組織和整合農業生產,防範各種未知的市場風險。

  三康安食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偉表示,「舌尖上的安全」關係到千家萬戶。在終端農產品市場上,我們也看到了很多同行通過各種努力,各種手段,來把脈食品安全的問題,讓大家能吃到更好的,更安全健康的食品、農產品。「農業眾籌」是一個新生事物,也是農業領域新的希望點,將最傳統的農業產業,用一種很現代化的、很時尚的、很有效的手段來經營,把食品健康安全落到實處。

  眾籌網CEO孫宏生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談到,在快節奏現代生活的壓迫下,當前很多都市白領已經厭倦了都市的生活,他們想要擁有自己的農場,想經歷別具一格的生態體驗,還想吃屬於自己的健康有機蔬菜。他表示,「眾籌幾乎可以滿足城市白領的所有要求,眾籌網完全有能力和資源幫助他們定製這些私人服務。」他介紹到,眾籌網將從有機農場鄉村體驗游、私家果園/私家茶園認領、拯救即將遺失的農耕文明,以及助力打造網際網路新農人等幾個方面探索農業眾籌業務模式。

  農業眾籌的發展前景

  追逐夢想是每個年輕人的專利。一些有理想的青年人開始嘗試這個新生事物—農業眾籌。

  杭州日報首席編輯周華誠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介紹了他在眾籌網做的項目「父親的水稻田」,講述了他做這個項目的初衷和體會:「我作為一個離開了村莊的年輕人,希望把父輩們傳統的耕作技藝傳承下去,按照有機的無公害的方式來做我們的農業。」

  「鮮知」品牌的創始人,一個叫張嘉林的年輕人,經過6年北漂成為IT界白領,毅然辭去了待遇優厚的工作,跨入農業領域開創自己的事業,滿懷熱情做一個新農人。「我的事業剛剛起步,但是夢想不再遙遠。」張嘉林對記者說道。

  對於眾籌農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如何,這個幼苗能否茁壯成長?有分析人士認為,總體來說,農業是大投資、長周期、高風險的行業。如果想真正實現農業的跨越式發展,增強農產品的品牌建設,創新農業發展形式,就要敢於突破,善於藉助網際網路平台尋求全新的突破口。然而農業眾籌的發展也必然經歷漫長、艱苦的市場培育階段。

  據2014年7月清科集團及眾籌網聯合發布的《2014年中國眾籌模式上半年運行統計分析報告》指出,「農業+眾籌」的模式僅能針對小部分高端用戶,具體合作模式仍需探討。

  《報告》分析,由於農產品具有生產周期較長、單價較低、保值期短、產品滯后性強等特性,同時農產品生長過程中種植戶還需承受災害風險和市場風險。眾多因素綜合在一起,農業的「網際網路化」模式發展舉步維艱。目前火熱的眾籌模式,對於農產品來說,只能走高端小眾的路線,用戶一起湊錢買平時市場里難以窺見的產品,或者是一些精品蔬菜水果等,而生產基地想通過「以銷定產」模式來銷售自己的高端產品,通過眾籌還是行不通的。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也撰文指出,其實有兩股大潮在驅動著「眾籌農業」的形成與發展:天性與安全。其一的驅動力是人類的天性與本能。人類最早是要通過農業勞動才能維持生存的,但隨著城鎮化的大發展,社會分工的形成,有一部分人就可以不用參加農業勞動也能生存。但千百年來的自然進化,在人類的天性里,親近自然還是根深蒂固的。另外一股驅動力是舌尖上的安全擔心。我國不斷出現的食品安全醜聞,讓城裡的消費者成為驚弓之鳥,一些有閑一族或者有錢一族希望通過自我勞動與自我體驗來滿足這一需要。於是不少城市居民到郊區租地,成為新農人也成為目前我國剛剛興起的一景。

  目前在我國各地發展很迅速的社區支持農業其實就可以部分滿足消費者的這兩種需要,一方面這些農場會辟出專門的土地,讓城裡勞動者來認購耕種,農場提供專業的種子及各種生長所需技術。另外一種模式就是直接配送,農產品尤其是蔬菜需要新鮮食用,配送既可以省去從田頭到餐桌的數個環節,又讓消費者能夠及時食用不施任何化肥農藥的安全菜蔬。但是這種蔬菜的價格相當於普通蔬菜的3至10倍,屬於小眾食品。

  「眾籌農業形式多樣,如果要進行產業化,要商業的力量,也需要專業的力量。公眾參與的眾籌農業,未來要想進一步做大做強,有不少需要改進之處:包括要進行必須的標準規範,還要有專門的外部監督,否則會出現信任缺失。」鄭風田指出。

  綜合專家觀點,國內的農業轉型發展是必然趨勢,但是如何轉型創新,如何實現現代化發展仍然是需要探索的事情。新興模式眾籌應用場景廣泛,具備的優勢明顯,嘗試與農業結合併非頭腦發熱,而是內因使然。可以預測,隨著眾籌模式應用的日益成熟,眾籌與農業的合作方式必將更加多樣化,而這對雙方來說,都是互利雙贏的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8: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