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內臟細菌才是操縱大師 影響人類飲食偏好(圖)

[複製鏈接]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4-8-19 23: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4年08月19日 08:14

  來源:鳳凰科技

  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19日消息,科學日報報道,雖然聽上去像科幻小說,但是我們體內的細菌——數量大約是人類自身細胞的100倍——可能會影響我們的生理慾望和情緒,引導我們進食它們所需的食物,且常常導致我們朝肥胖症發展。在本周發表在期刊《生物短評》上的文章里,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新墨西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基於對近期科研文獻的審閱總結稱,微生物會影響人類的進食習慣和飲食選擇,更喜歡食用那些它們生長最快所需的特殊營養物質,而非簡單被動的進食我們所獲得的任何營養物質。

  

  內臟細菌才是操縱人類飲食偏好

  細菌物種所需的營養物質各不相同,例如有些選擇脂肪,其它或喜歡糖類。但它們並不會為食物彼此競爭,而是在它們的生態系統里,也就是我們的消化道里——保持合適的生態位,當涉及到行為時它們還有不同的目標,雅典娜·阿克提皮斯(Athena Aktipis)博士這樣說道。她合作成立了與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海倫·迪勒家族棕褐癌症中心合作的進化和癌症中心。

  雖然這究竟是如何發生的目前仍不清楚,但研究人員相信這樣多樣化的微生物群落——統稱為內臟人類微生物組——可能通過釋放某些信號分子至人類內臟而影響我們的決定。因為內臟與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以及神經系統相連,這些信號可能會影響我們的生理和行為反應。

  「內臟內的細菌非常有操控性,」 文章聯繫作者、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進化和癌症中心總監卡羅·梅利博士(Carlo Maley)這樣說道。「這些人類微生物組體現了多種多樣的興趣,某些與我們的飲食目標相一致,而有些則不然。」

  幸運的是,這是一條雙行道。我們可以通過蓄意改變消耗的食物來影響這些微觀、單細胞「住客」,梅利說道,在飲食改變24小時內人類微生物組就會產生可測量到的變化。「我們的飲食對內臟里的微生物數量有著巨大的影響。它是一整個生態系統,正在以分鐘為單位不斷進化。」

  在日本,人們體內有7種專門的細菌能消化海藻,後者是日本飲食里常見的食物。研究表明內臟細菌也能部分影響我們的進食決定,這主要是通過交感神經來實現,後者聯繫著從消化道到大腦基部的1億個神經細胞。

  「微生物具備操控行為和情緒的能力,主要是通過改變交感神經的神經信號,改變味覺感受器、產生毒素讓我們感覺不適,以及釋放化學獎勵讓我們感覺舒適來實現。」現就職於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學院的阿克提皮斯這樣說道。

  以老鼠為例,某些細菌菌株會增加焦慮行為。而在人類身上,一項臨床測試發現,喝包含乾酪乳桿菌的益生菌會改善心情處於低谷的人們的情緒。梅利、阿克提皮斯和文章第一作者、新墨西哥大學急診醫學學院的喬·阿爾科克(Joe Alcock)提出需要深入研究以測試微生物影響我們的程度。例如,移植需要來自海藻營養物的內臟細菌是否導致人類宿主需要進食更多海藻?

  人類微生物組能夠隨著人類而隨機應變的速率可能對於那些希望通過改變微生物群體而改善健康的人們來說是個好消息。這可以通過食物和補充選擇來實現,例如通過以益生菌的形式消化特定的細菌種類,或者通過抗生素殺死特定細菌物種。對我們內臟里的細菌物種力量進行平衡和最優化可能使得我們能夠減少患上肥胖症的可能性,過上更健康的生活。

 
世人皆醉我獨醒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沙發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4-8-19 23:09 | 只看該作者
 「由於人類微生物組可以通過益菌生、益生菌、抗生素、排泄移植物、以及飲食的變化來輕鬆操控,因此改變人類微生物組提供了一種研究肥胖症問題和不健康飲食的更易於駕馭的方法。」

  研究作者們在2年前一次進化醫學夏季暑期學校會議上首次見面並討論了這個想法。進化生物學家兼心理學家阿克提皮斯對這個能夠調查微生物不同飲食興趣與人類宿主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以及這種相互作用將如何影響人類日常生活的機會十分感興趣。而作為計算機科學家兼進化生物學家的梅利一直在研究腫瘤細胞是如何產生於正常細胞,以及隨著癌症的不斷發展,腫瘤細胞是如何經體內自然選擇而不斷進化的。

  事實上,腫瘤的進化和細菌群體是相關的,阿克提皮斯指出,她還認為某些正常生活在人體內的細菌可能會引起胃癌和其它癌症。「以人類微生物組為目標開啟了阻止一系列疾病,從肥胖症和糖尿病到胃腸疾病,的可能性。對於理解人類微生物組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我們目前只知皮毛。」這項研究是由國家衛生研究院、美國癌症協會、邦妮·D·達達里奧肺癌基金會和德國柏林高等研究所資助進行的。(編譯/嚴炎劉星)
世人皆醉我獨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07: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