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什麼美國生怕中俄結成聯盟關係?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8-20 17: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最新的跡象表明,俄羅斯與美國正在走向危險的對立。烏克蘭東部地區的衝突日趨激烈,如果美國的經濟制裁進一步強化,俄羅斯經濟將陷入更加困苦的境地。雖說緊張局勢不斷升級,但還沒有到達「新冷戰」的地步。可如果中國意欲強化與俄羅斯的關係,那出現「新冷戰」的風險就比現在高得多。

  8月18日,日本報紙《日本經濟新聞》發表美國歐亞集團總裁、紐約大學全球研究教授伊恩·布雷默題為《要注意中俄聯合的風險》的文章認為,雖然目前中俄結成聯盟的可能性並不大,可一旦成真,爆發衝突的風險將陡然上升,有可能形成一觸即發的態勢。在這種衝突中得利的無疑是中國。

  實際上,布雷默道出了一個基本事實——美國生怕中國與俄羅斯結成聯盟關係。難怪8月10日美國《華爾街日報》一篇文章這樣描述:「一個幽靈,一個中俄聯盟的幽靈正在華盛頓徘徊。在不斷擴張的中俄軍事和貿易活動中,一個在犧牲美國的基礎上建立的中俄聯盟令人不安。」

  不可否定,美國與俄羅斯圍繞烏克蘭問題分歧越大,俄羅斯就會越堅決地向亞洲靠攏,特別是向中國靠攏。但是,他們為何不想想,正是美國不斷強化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以及對中國的戰略遏制,進而導致中俄兩國走得比過去更近。何況,中國也需要俄羅斯基於戰略上的支持。

  的確,美國對俄羅斯的制裁併不直接影響到中國,不過,中國深知美國的政策旨在遏制自己。近期內,在一系列有關中日、中菲、中越的領土爭端中,美國都明確表示支持中國的這些對手。給人的印象是,美國每一個涉及中國的政策舉措都是一整套經過精心協調的、以阻止中國崛起為目標的遏制戰略的一項內容。

  雖然用「聯盟」一詞來形容中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並不準確,但兩國關係顯然日益鞏固卻是不爭的事實。今年5月,中俄簽署的天然氣大單就是諸多證據之一。在俄羅斯對中國的貿易出口中,除了武器交易外,石油天然氣是俄羅斯唯一一項有著絕對優勢,而中國又迫切想得到石油天然氣等的戰略資源,俄羅斯一直不願放棄運用這個籌碼的機會,但最終俄羅斯作出了重要讓步,因為它不得不放下身段有求於中國的支持。

  客觀地說,輿論場關於「中俄結成聯盟」的聲音也得到國內學界的響應。在學術界力主中俄結盟的著名學者——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認為,在目前國際環境下,中國和俄羅斯沒有選擇加入西方陣營的條件,而中俄如果結成同盟,對中國的戰略價值將呈上升趨勢而不會縮水。去年中俄聯手對聯合國敘利亞決議投否決票不過是雙方共同戰略利益上升的一個表現。

  政治家和學者的觀點往往不謀而合。中國缺乏有真正實力且可以依靠的盟國,唯一可選的只有俄羅斯。而且,中俄聯盟的確誘人。

  如果中俄結盟,兩國就能控制中亞和蒙古,將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外部勢力全部逐出,中國還可以利用俄羅斯在歐亞大陸的軍事工業設施和龐大的軍事基礎設施。中俄聯盟最終可能形成一個控制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歐亞聯盟,堪比德意志帝國和哈布斯堡王朝在歐洲中部形成的同盟國聯盟。

  儘管俄羅斯和中國各自的國內關切使它們不能高調宣布支持對方,但兩國在世界政治的諸多問題上以盟友姿態採取行動。俄羅斯的軍事、技術和資源潛力與中國的經濟和龐大人力資源相結合將使兩國能夠在許多全球問題上發揮決定性作用,那將打破國際關係中的現有力量對比。

  中俄都公開宣稱不是同盟關係,這不是戰略欺騙,而是真實的表達。不過,烏克蘭危機很可能成為轉折點,美國對俄羅斯的懲罰和孤立,令俄羅斯進一步向中國靠攏,也給人們為中俄聯盟增添了不少想象空間。再說,隨著國際地位進一步上升,中國將無法繼續韜光養晦政策,而是需要建立同盟,也許與俄羅斯結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147

主題

1487

帖子

436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361
沙發
新手登陸 發表於 2014-8-21 06:18 | 只看該作者
中俄一旦結盟,朝鮮、伊朗、等數十個國家就會立刻加入,世界又形成兩極化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7: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