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邊界:微信嚴打與公民表達的窘境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常樂 發表於 2014-8-13 12: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東網 2014-08-13 邊界 評論員

日前,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網信辦)拋出《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被業界稱作「微信十條」),國家權力將管理的矛頭最終指向「基於網際網路面向終端使用者提供即時信息交流服務的應用」。即時通信工具,近年來在內地以微信為代表,此次管理的核心在於「通過即時通信工具的公眾賬號及其他形式向公眾發布信息的活動」。簡單地說,聊天可以,以信息發布為目的的行為,則要接受監管、甚至監控,尤其是時政新聞類內容。

這是自微博收緊言論空間之後,國家管理部門對公民(法人)的網際網路表達,又一輪新的管控嘗試,從所試圖採取的管理方式觀之,並沒有大的變化,或者說進步。依然以行政權力直接介入監管,以事先審批這種做方便、但也效果最差的粗暴方式,進行某種佔領「網路上甘嶺」的假想戰鬥。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對言論的管控方式,此前包括貿然拋出禁止內地媒體人為境外機構撰稿的規定,到對新媒體的粗暴干預,都並未遵循(或表面上試圖遵循)其在這些年一再宣示的依法行政原則,做起碼的公開討論或者徵求意見的舉動。可以做參照的另一個例子是,此前北京律協擬出台對律師網路言論進行管理的規定,在所謂「內部徵求意見」階段便遭遇律師界的大規模反彈,相關規定最終被延後。而國家有關部門對新聞媒體行業的嚴管,卻差不多得不到絲毫公開的反抗,更大範圍的言論管制企圖(比如微信領域),同樣也是徑自公布、立馬執行,對其進行的合憲性審查、哪怕是形式上的,也被認為不再必要。

當然,這與相關規定出台前,就有嚴格的宣傳指令下達有關係,內地媒體無法公開表達對「微信十條」的不同意見。而在這種被控制觀點的討論中,當批評變得不自由,則讚美不僅是無意義,而且異常可恥。在此之前的2012年底,政府擬出台微博管理的相關規定,各類官方媒體奉命為其預熱,大造輿論,亦是同樣的道理。也正是從那一次所謂「網路法治化」的規範之後,微博衰落,微信崛起,兩個世代完成技術交接,儘管這更多是歸因於政府管控言論的客觀結果。也正是在微博「嚴打」的時候,內地《中國青年報》曾在其頭版連續九天刊發評論員署名文章,為「網路法治化」做論證,用「網路沒有法治,現實就沒法兒治」來解釋所謂「網路法治化」的正當性,網路嚴打的這系列「九評」,可為近年來內地媒體言論不堪、且無恥的一個註腳。

任何一項國家立法活動,都不應當缺少廣泛的社會討論與有效的公民參與,其立法宗旨都應當是保障公民權益,而非粗暴限制公民權益。以此衡量內地一輪又一輪的言論管控嘗試,不難看到,對網際網路技術所賦予中國公民的那種有別於現實世界的表達渠道,國家的限制、管控依然會以並未改變的現實政治環境與威權制度作為大背景。沒有人會天真地認為,網路會是法外之地,但法律的制定是否符合法治精神與憲政要求,卻直接讓「網路法治化」出現正與邪的分野。政府熱衷於「網路上甘嶺」上搶陣地的成就感,但卻沒有意識到,每一個奪下來的網路陣地上,卻已空無一人。

彼時中青報的那句「網路沒有法治,現實就沒法兒治」,有一點說的或許沒錯,那就是在現有制度環境、國家政治格局沒有徹底改變的情況下,寄希望於網際網路成為中國公民表達權實現的某種特區,是不現實的,而且這種打地鼠的遊戲所留給人們的管控間隙,越來越小。政府的管制之手伸向哪裏,哪裏就會消褪,人群散去,轉移到另外一處政府尚未嚴管的新技術空間與平台。

網際網路的神奇,曾令不少研究公民表達乃至政治變遷的學者認為,技術的進步會推動甚至直接導致制度的變革,帶來國家與政黨的現代化轉型,現在看來,並不是沒有這種可能性,但每一次技術革新所帶來的變革跡象,確實微乎其微。微信之後,網路游牧者的下一站會是哪裏?這種躲避式的遷居,是否最終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才能讓人們意識到現實政治制度的不堪,以及改變的必要?技術沒有出路,寄希望於純技術的換代來實現國家與社會的向善變革,像極了翻牆軟體的不斷更新與不斷被堵。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03: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