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西方視中國為「瓷器店裡的大象」啥意思?(組圖)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8-12 16: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過去的35年裡,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成就,也帶來了許多因成就而帶來的問題

  聯合早報:中國對外關係進入「新常態」

  中新網8月11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11日文章稱,最近,中國領導人在論述經濟問題時,開始經常使用一個辭彙「新常態」。該文分析,其實,仔細觀察分析中國的經濟、社會、政治乃至對外關係,人們可以發現,從某種程度上說,「新常態」不但在經濟領域裡來臨,而且幾乎全方位地迫近中國的方方面面。其他領域中,對中國內外的人們衝擊比較大的,是中國的對外關係。

  文章摘編如下:

  在現階段,中國比較多地認識「新常態」僅僅是在經濟領域,而沒有意識到在其他一系列領域裡的相同趨勢。

  首先,從時間上也許是個巧合:2014年正好是中國改革開放35周年;再過35周年,恰好是2049年,亦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0周年。

  過去35年,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成就,也帶來了許多因成就而帶來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這些問題,無論是國內的經濟問題、社會問題還是政治問題,抑或是對外關係中的許多矛盾,都在過去35年裡經歷了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時至今日,這些問題都到了需要轉型的臨界點。

  經濟領域的轉型來得比較快,比較直觀,「經濟增速的換檔期,調整改革的陣痛期,前期經濟刺激措施的消化期」的「三期疊加效應」,是對這一狀態的比較合適的描述。

  其他領域中,對中國內外的人們衝擊比較大的,是中國的對外關係。從「韜光養晦」到「有所作為」,中國對外關係也在面臨微妙的轉型。只不過,現階段中國的人們似乎還無法準確定位這一轉型的走向和尺度,中國外部的人們對此也就更為莫衷一是。

  未來的35年,也就是從2014年到2049年的這35年,將是中國在「新常態」中,以一種新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尋求發展的階段。但究竟如何定義已經或即將來臨的「新常態」?如何準確區分「舊常態」與「新常態」之間的差異?如何把握兩者之間的銜接?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握新舊轉型之間的「度」,並避免出現其間的思維和行為盲點?這是今天和未來中國面臨的挑戰。

  

 
 中國的對外關係對國內外的人們衝擊比較大

  如前所述,經濟領域從「舊常態」到「新常態」的過渡,相對比較容易把握,其研判指標都是相對硬性的:原有的廉價生產要素的消失,本身經濟結構性問題的凸顯,經濟下行的重大壓力,這都提示人們,「舊常態」已經過去,「新常態」已經來臨,人們必須迅速調整思路,應對「新常態」下的挑戰,即便這些挑戰本身也是難度極高。

  然而,更難的卻是在其他領域裡對「新常態」的認知和界定,對外關係尤其如此。毋庸置疑,中國對外關係近年發生了幾近質變的變化,其特徵是:一、外部壓力上升(包括領土領海、資源、國際責任和大國定位調整等);二、中國自身戰略從「韜光養晦」向「更有作為」過渡,同時伴隨以民間情緒的紛擾和激蕩。

  這些客觀和主觀的原因都是30年前,甚至15年前都不存在的。西方世界對中國,不再像30年前,甚至15年前那樣願意施以援手,因為那樣做無異於更快地培養一個未來的對手;而中國對西方,似乎也不再像30年甚至15年前那樣謙遜,因為中國不但在短短時間內走過了西方一、兩百年的路程,更重要的是,中國在這過程中感受到了來自西方世界殘留的傲慢,但卻同時忽略了中國自身尚存的歷史悲情。

  中國與西方世界的關係這幾年正向著日益複雜的方向發展,其間的直接或間接對抗也許只是表面的,而對抗背後的各自心態的變化才是更主要的。

  這種心態的變化表現在西方世界就是:中國已成為一個矛盾體,各方在經濟上都少不了中國,但在戰略利益上又視中國為「瓷器店裡的大象」,在接觸中處處設防,由此可能更為激怒「大象」。

  這種心態的變化表現在中國方面就是:由於上述種種原因,中國被激怒;再加上由於國力上升,中國覺得有能力處理一些以前不能處理的問題,在對外姿態上也就更為進取。更重要的是,在這種複雜背景下,中國已不再信任西方世界。

 
  
  
  從「韜光養晦」到「有所作為」,中國對外關係也在面臨微妙的轉型

  這種複雜心態導致的各種矛盾表現,將成為未來相當長時間裡,中國與國際社會心結的主要形態。這種形態是中國改革開放早年所完全沒有的,也是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甚至在本世紀頭十年都沒有的。

  這種新型的形態,可稱之為未來中國的「新常態」。由於中國在經濟體量上正邁向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在國際影響力方面勢必挑戰現有的國際秩序,因此這一「新常態」可能將延續相當長一段時間。

  甚至我們可以預言,如果說1979年至2014年的這35年,是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的「舊常態」,那麼2014年至2049年的這35年,將成為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的「新常態」。

  雖然「對外關係新常態」的概念現在尚未普及,但從中國精英到民間,大致在兩大問題上存有分歧:一、未來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究竟是和平為主,還是以對抗為主?二、即便以和平發展為主基調,在這一框架下,究竟如何處理或把握不迴避衝突的「度」的問題?

  但跨越這些戰略和策略層面,對進入「新常態」的中國而言,下列問題也許更為深刻和重要:一、中國如何處理自己與國際社會的關係?當一個仰視國際社會的中國消失后,是否就必然代之以一個俯視的中國?中國能否在「新常態」下真正做到與國際社會心理上的平視?二、中國如何處理自身與西方價值觀的關係?將西方價值觀等同於「普世價值」,是認識上的誤區和不自信;中國能否或如何將來自東方的智慧、經驗和做法融入「普世價值」?

  無論是戰略、策略還是其他更加深層的問題,都需要中國的人們在進入「對外關係新常態」時,有一個更加沉穩的心態,以及對世界和對自己的成熟的把握。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0: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