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運河到太湖的創新智造之旅

[複製鏈接]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14-8-11 07: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4-08-06 11:59:47)

記者   裘瀟

皮德義是美國加州大學博士,新港海岸(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TO,作為核心成員他曾成功開發了世界上第一款全CMOS 40Gbps收發晶元組。7月中旬,皮德義前來蘇州高新區考察蘇州創業園的人才、配套、產業鏈等相關情況,並希望帶來的晶元研發項目能夠落戶創業園,成功進行產業化。

一同前來的還有中科院地理所地理信息系統理學博士、中科院地理所副研究員陸洲,「目前,我已經在蘇州科技城註冊了公司,因為科技城的人文環境和政策環境相對較好,所以我選擇了這片沃土進行創業。」相比皮德義,陸洲進駐高新區的腳步要邁得更快一些。

作為來自海內外的國際精英,7月11日,他們一起亮相於2014年蘇州國際精英周高新區創新創業環境推介會上。當天,和他們一樣,還有300多名精英共攜帶470個項目「搶灘」高新區。

將想法和夢想變成現實的地方

今年是蘇州國際精英周舉辦的第5個年頭,5年來,借著蘇州國際精英周的東風,高新區產業的快速轉型升級可謂有目共睹。來自20多個國家、1600多位高層次人才,累計188個高科技項目落戶,達11.5億元的註冊資本,都有力地推動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重點產業在區內的加速集聚,並逐漸成為高新區創新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事實上,高新區歷來重視人才,近年來已修訂完善多個促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引進、科技創新、鼓勵引進研發機構的政策性意見和辦法,大力實施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工程,年科技人才投入達到3.7億元,人才綜合資助最高可達1000萬元以上。」高新區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高欣,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一名「百人計劃」研究員,一個名副其實的「海歸」。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畢業的他,到美國德州醫療中心Methodist醫院和艾奧瓦大學醫院做過博士后,並在去年獲評江蘇省雙創人才稱號。

作為第一個由海外引進后直簽的副研究員人才,高欣見證了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加冕「國字型大小」后的發展歷程,也切身體會到了醫工所乃至科技城對人才的悉心關懷。「無論是確定研發方向,還是人員配備、項目組織方面,或是各項基金與人才的申報,所里都給予了極大的支持。」

而對於科技城的科研環境,高欣更是倍加肯定。他說,在這裡更有機會把自己的想法和夢想變成現實。科技城的「科研配套」越來越完善,江蘇醫療器械科技產業園為醫工所研發成果的轉化提供了一個很好平台,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江蘇中心的入駐,也為專利審核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未來,蘇州科技城醫院和高新區文體中心的落戶也將帶來更多的期待。

走在全國前列的人才引進與服務

在高新區,像高欣這樣的「海歸」還有很多,他們在各自專業領域內有著極深的造詣,全部是國外一流專家,與高新區新興產業的發展有著極高的契合度,企業通過柔性引進這些海外高層次人才,開展深入的項目合作交流,為企業發展和產業轉型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新一輪的比拼,發展靠智力、核心在人才,這是蘇州高新區達成的共識,尤其是對高端人才的爭奪。為此,高新區出台了6大類20多項促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引進、科技創新、鼓勵引進研發機構的政策性意見和辦法,這些政策涉及面廣、內容全面,涵蓋了人才引進、培育、使用及社會保障等各個環節。

根據《關於實施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計劃的若干意見》等文件,可給予人才最高400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並在風投融資、貼息貸款、安家補貼和成長獎勵等方面給予全面扶持,單個人才項目資助最高超過1000萬元。

此外,高新區還通過整合各類創新要素,搭建了富有競爭力的人才創新創業發展載體和平台。如先後投入資金50多億元,建立了蘇州科技城、蘇州創業園等一批富有特色的高水準創新成果孵化和產業化基地。累計孵化企業1500餘家,引進外商投資企業2000多家。

其實,在人才引進與服務方面,高新區一直走在全國前列,與上海張江、天津濱海等一起,曾被穆迪機構評為AAA級服務型政府。同時,20多年來,高新區形成的「親商、安商、富商」的外商服務理念,以及「開放包容、敢為人先、融合創新」的良好創業氛圍,都大大增強了蘇州高新區對海內外各種層次人才的吸引力。

於是,對於環境的重視,也讓越來越多的人才選擇了蘇州高新區。

「科字當頭」,人才支撐的創新圖景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驅動力。「科字當頭」,人才支撐,高新區描繪出了一幅幅美麗的創新圖景。

今日的高新區,大部分經濟指標增幅超過全市平均水平,集聚各類人才近15萬人。來看一組數據,去年一年,全區工業總產值實現2735億元,新興產業產值135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超過5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1.8億元,進出口總額達到360億美元,GDP超過880億元。而這一切都是人才創新帶來的最終成果。

從最初,高新區就採取了一種區別於國內其他高新區的發展模式。和「大學溢出,產業跟進」的路線反其道而行之,高新區引進高新技術企業,靠這些企業集聚專業人才,繼而形成管理人才與技術人才的隊伍,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新的高新產業項目。
近年來,區里更是將「新一代電子信息、醫療器械、新能源、軌道交通」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加以培育,相關企業競爭力不斷得到增強,支撐起了四個千億級產業群。

微木智能就是這樣一家科技創新型企業。公司的開創者李鵬與汪曉知,都是畢業於海外名校的海歸。2011年,兩人一起回國,帶著創業方案與核心技術,選擇留在高新區,創立了蘇州微木智能系統有限公司。

談起落戶高新區的理由,李鵬感觸頗深,「蘇州優厚的人才政策實在是我意料之外的。」除了從政府獲得超過300萬元資金支持外,整個樓層1300平方米辦公地更是兩年免房租。李鵬本人今年還獲評國家「千人計劃」人才。

優厚的政策,加上自身的實力,在一年多時間裡,微木智能完成了痕量氣體配置系統及危險品檢測等多項國內領先的創新性產品的開發工作,並在當年實現200萬元產值,獲得了公安部檢測中心及中科院等關鍵客戶。公司的產品也已被美國陸軍、百事以及英國國防部等客戶採用,在公共安全、食品、化工、環境和醫療診斷等領域都具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

在高新區,這樣的科技創新型企業有一大批,如致力打造文化創意產業虛擬園區的藍海彤翔,與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攜手共建「藍海彤翔—天河」創意雲平台,獲批省創新團隊;澤眾新能源成功研發國際首例低壓大電流光伏併網逆變器;天准精密、紐邁科技和瑞派寧獲批國家重大儀器專項……

而除了科技,高新區也一直不忘打造生態品牌,構築宜居宜業、創新創業的環境。

早在2002年,蘇州高新區便規定沿太湖岸線一公里內不建工廠,所有養殖、奶牛場遷出濱湖區域。在此基礎上,2004年,高新區投資10億元實施了區域內太湖清淤取土工程,使太湖湖面重新呈現出碧水藍天的美景;2005年,蘇州高新區沿太湖岸線建設了長25公里的太湖大堤,100萬平方米的綠化景觀成為了一條靚麗的生態長廊。

「躋身全國首批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園區、累計進駐的大院大所達到70多家、省科技創新團隊數位列全市第一……」隨著這一組組數據的不斷刷新,高新區正向活力四射創新高地邁進努力!

一個融入科技、山水、人文的城區雛形,正昂然崛起於太湖之濱。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1: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