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上海光機所:曾侯乙墓"蜻蜓眼"來自古埃及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4-8-9 22: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4年08月08日 09:44
來源:中國科學報

科學網8月8日上海訊(記者黃辛)近日,從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傳出信息,該所科技考古中心與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密切合作,採用高性能攜帶型激光共焦顯微拉曼光譜儀和攜帶型X射線熒光光譜儀對著名的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早期蜻蜓眼玻璃珠成功進行了原位無損檢測。

研究表明,曾侯乙墓「蜻蜓眼」玻璃珠的製作技術是多元化的,極有可能來自於古埃及或東地中海沿岸地區。這一發現為古代「絲綢之路」與古代玻璃相關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證據。

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了173顆表面布滿圓圈紋的琉璃佩珠,被稱為「蜻蜓眼」。這與東漢王充對於隨侯珠的描述隱隱相似:「隨侯以葯作珠,精耀如真;道士之教至,知巧之意加也。」

從這批珠子重見天日起,就引起了考古學界的廣泛關注。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科技考古中心負責人之一李青會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以往,由於技術所限,文物又不允許取樣,考古學家只能從零星的破損殘片中獲取化學成分的信息,但由於每顆珠子的成分有所不同,因此專家也就無法深入了解其來源與工藝特點。

李青會博士介紹,這次主要使用了兩種科技考古的常用儀器:X射線熒光分析儀可為文物開具一份嚴謹的「元素圖譜」和定量分析結果,拉曼光譜儀則通過「拉曼特徵峰」反映出文物的分子結構特徵,將兩方面信息綜合起來考慮,就能迅速掌握文物的「真實身份」。

研究分析結果顯示,這些精美的玻璃珠屬於鈉鈣硅酸鹽玻璃體系,採用銻基、錫基化合物作為著色劑/乳濁劑,符合西方常用玻璃的化學成分體系和製作工藝特徵,與興盛於我國戰國時期的鉛鋇玻璃不同。

李青會說,雖然考古學界對於古代玻璃的認識遠遠晚於青銅、陶瓷,但它對歷史文化的貢獻絕不亞於后兩者,而新技術幫古代玻璃「敘述」出了體內秘藏的中西文化交流的軌跡。

同時,李青會表示,古代玻璃、青銅和陶瓷都曾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而新興科學技術的應用將有助於探索古代玻璃中所蘊藏的奧秘,為中、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提供重要信息。

據悉,鑒於攜帶型光學與光譜學方法的優勢及其廣闊的應用前景,上海光機所科技考古中心目前已成功將多種分析技術應用於對中國新疆拜城克孜爾、河南淅川、湖北荊州和江陵、廣西合浦、陝西西安等地區出土的古代玻璃化學成分、銻基、錫基乳濁劑/著色劑以及原材料殘餘物等的相關研究中,確定了我國出土的春秋、戰國至唐、宋時期的鈉鈣玻璃與西方同類製品中銻基和錫基著色劑、乳濁劑出現的時間順序基本一致。相關研究成果已在《中國科學》、Journal of Archaeomety Science、Archaeometry、Microscopy Research and Technique、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X-Ray Spectrometry等多個學術期刊中公開發表。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14: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