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困境中的大熊貓:舌適應植食消化道適應肉食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4-8-9 08: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4年08月08日 14:05   參考消息網         

  

  2014年4月9日,大熊貓「星寶」亮相馬德里動物園。去年8月出生的大熊貓「星寶」正式在熊貓館戶外草地與遊人見面。「星寶」是在馬德里動物園出生的第四隻大熊貓,此前為了安全起見,一直在熊貓繁育中心生活。新華社記者謝海寧攝

  

  這張2013年8月30日拍攝的資料照片顯示的是剛出生的大熊貓「星寶」。新華社發

  參考消息網8月8日報道 西班牙《趣味》月刊6月號發表題為《大熊貓,困境中的明星》的文章稱,雖然大熊貓屬於熊科,但是在中文名字中卻既有「熊」字也有「貓」字。這個含混不清的名字恰如其分地說明了當年發現者見到這種似乎從中國神話中走出的動物時,那種充滿疑惑的心情。很難想象,當年人們之所以將其命名為大熊貓,是因為這種新發現物種的瞳孔是縱裂的,和家貓一樣。

  大熊貓到底是貓、大型浣熊還是外形奇特的熊?很長時間以來動物學家都無法界定大熊貓和小熊貓的區別,直到1985年一項研究通過DNA分析將其明確歸為熊科。但大熊貓是熊科大家族中最特殊的成員。除了眼睛和黑白相間的皮毛與其他熊科親戚截然不同,大熊貓的生活習性也非常特殊。馬德里水族館的陸地哺乳動物專家瑪麗亞·德爾克洛表示:「大熊貓是獨居動物,幾乎從不建立社會關係。」

  今年4月大熊貓「星寶」首次在馬德里動物園亮相。這隻剛滿9個月的大熊貓寶寶是中國政府2007年增送給西班牙王室的雄性大熊貓「冰星」和雌性大熊貓「花嘴巴」的第三隻幼仔。德爾克洛說:「雖然大熊貓幼仔會在一起玩耍,和母親互動也很頻繁,但是成年大熊貓就不會這樣。」

  加拿大圭爾夫大學最近發表在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卷》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動物生活得輕鬆、幸福且身體健康,那麼繁殖能力就會更強。科學家指出,這些結論也適用於大熊貓等生活在動物園中的動物。但是人工飼養大熊貓的繁殖還會遇到一個額外的困難:雌性大熊貓每年只發情一次,每次僅持續1到3天,只有在這段時間內雌性大熊貓才會尋找配偶。此外,還可能出現雌雄雙方互不吸引的情況。「冰星」就對「花嘴巴」毫無興趣,於是獸醫小組不得不採取人工授精的方法。

  這種情況在其他動物園也時有發生,例如華盛頓動物園的大熊貓「寶寶」也是人工繁殖的幼仔。雖然雄性大熊貓「天天」總是設法靠近雌性大熊貓「梅香」,但是「梅香」就是不領情。為了能讓它們倆成功繁育後代,專家小組只好對「梅香」進行了人工授精。「天天」的精液被保存在零下200攝氏度的環境中,以便在使用之前保證精子質量。

  交配之後,雌性大熊貓的雌激素會達到一個峰值,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即便沒有排卵,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因此很難區分雌性大熊貓到底是真的進入妊娠期還是出現假孕現象。這個謎團要等到4個月的妊娠期過後才能解決,到時候就要看是否有熊貓寶寶降生了。

  暫且不談古怪的特性,大熊貓的繁殖過程就已經非常特殊了。首先,和所有熊科動物一樣,受精卵著床較晚,也就是說,受精卵要花費較長時間才能附著在子宮內膜上。因此受精卵的發育過程也開始得較晚。隨之而來的就是,胎兒在母體內的發育時間比其他哺乳動物要短。

  然而,熊貓的妊娠期更短。德爾克洛表示:「幼仔甚至還未完全長成就出生了,就好像經歷迅速發育過程之後提早出生的早產兒。」這些袖珍的大熊貓寶寶皮膚呈現粉紅色,身長只有15厘米左右,體重大約200克,然而當它們成年之後體重卻能達到數百公斤。

  德爾克洛說:「所有幼仔都被納入一個國際項目當中,當它們長到成年時就會被送回中國的大熊貓自然保護區。」「星寶」的一對雙胞胎哥哥——「阿寶」和「德德」現在就和超過100個同伴生活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她說:「計劃繁殖非常重要,在動物園很難找到一對合適的異性大熊貓進行繁殖。但是中國的數量更多,因此配對成功的機會也就更多。」中國有多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都位於中國中部地區的山區,總面積大約2.1萬平方公里,分佈在四川、陝西和甘肅等省份。

  大熊貓的飲食習慣也與眾不同。雖然也吃昆蟲、小型嚙齒動物和魚類,但是99%的食物是竹子。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員瓦妮莎·赫爾說:「大熊貓每天的食量驚人,連續14個小時都在不停進食,食物總量高達35公斤。」由於植物能夠提供的能量較少,因此大熊貓必須不斷進食才能生存並維持體脂含量。它們擁有動物界進化得最好的對生拇指,因此可以輕而易舉地抓住竹子,並且摘取葉子和嫩芽吃。

  雖然大熊貓的飲食習慣看起來很像大自然犯下的一個錯誤,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它們的能量來源是地球最盛產的植物。大熊貓的祖先牙齒鋒利,是肉食性的獵食動物。雖然科學家尚且無法解釋其中原因,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熊貓的舌頭逐漸適應植物飲食。在進化過程中,熊貓失去了能夠感覺富含蛋白質食物的味道的味蕾,因此也就不再對此類食物感興趣。然而,大熊貓的消化道構造依然適應肉類食物,因此不具備適於消化植物的消化系統。

  大熊貓在其他很多方面都和其他熊科動物不同,例如它們不冬眠。大熊貓的食物全年都可以獲得,而且對於這些大塊頭而言,竹子供應的能量不足以它們支撐整個冬季。每到寒冷的季節,大熊貓都會南下到溫暖的地區。赫爾說:「大熊貓生活在地勢崎嶇的竹林,有些地方的坡度甚至大於50%。」

  大熊貓通常通過留下氣味和在樹上留痕迹等方法互相聯繫。赫爾強調說:「它們可以通過這些信號傳達很多信息,甚至包括性別、社會地位和個體身份等。大熊貓也利用聲音傳遞信息,但是並不像其他熊科動物那樣大聲咆哮,而是一種類似於羊叫和馬鳴混音的短促叫聲。」她還說:「一般情況下大熊貓都怕人,假如感覺受到侵犯還會具有攻擊性。」

  在中國的自然保護區,雖然大多數人都見過圈養的大熊貓,但是很少有人見過野生大熊貓。密歇根大學的科學家安德烈斯·比尼亞認為:「雖然大熊貓並不是這些人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卻是他們土地被佔用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員普遍認為在自然保護區內共有野生大熊貓1600隻,圈養大熊貓376隻。德爾克洛說:「中國政府最近一次統計結果尚未公布。」

  這種瀕臨滅絕的物種面臨的主要威脅是環境破壞。赫爾表示,人口的增長,以及與之相關的修建公路、砍伐樹木、飼養牲畜等人類活動都會對環境造成破壞。比尼亞則強調,人類因素也是實施保護計劃的主要障礙。大熊貓生活的區域恰好是經濟落後的地區。如果實施保護計劃,當地的經濟發展就可能受到影響。

  赫爾在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當中指出,就連當地人在自然保護區內飼養的馬都對大熊貓構成了威脅,因此應當禁止在保護區內飼養牲畜。飼養牲畜和砍伐竹林都迫使大熊貓不得不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

  中國從上世紀末就開始推行不同的保護計劃以遏制濫砍濫伐現象,但是濫砍濫伐依然是瀕危哺乳動物生存環境遭到破壞的主要原因之一。政府希望通過植樹造林恢復竹子的覆蓋面積,在採取的措施當中,天然林保護工程不但減少了人口對生態系統的壓力,而且幫助大熊貓重建了家園。

  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大熊貓依然面臨著更加難以戰勝的新威脅:氣候變化。赫爾指出,氣候變化很可能導致可供大熊貓食用的竹子種類銳減。目前雖然濫砍濫伐得到了控制,但是全球變暖對大熊貓未來的生存構成了更加嚴重的威脅。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9: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