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七夕節」最大的意義是?「七夕節」張揚愛情的忠貞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農曆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被看做中國的「情人節」。這一天,無數的有情人對著夜空,向上天祈禱遇上一段美滿的姻緣。而西安全市13個區縣以及灃東新城婚姻登記處周六將加班登記,滿足新人們的願望。(8月1日《西安晚報》)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起源於中國漢代,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的傳統節日。儘管「七夕節」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各地民俗側重不同,比如穿針乞巧、喜蛛應巧、種生求子、晒衣曬書,比如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染指甲……不一而足。有民謠唱曰:「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

  而古代「七夕節」之盛大隆重,從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中的記載就可看出,書中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中也說:「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可見十分熱鬧。雖然很多習俗日漸式微,但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卻一直流傳至今。稱「七夕節」為「情人節」,皆緣於此。

  仔細琢磨,牛郎織女的故事,寄寓著人們期待的愛情,而這一情感取向,有著人類普世的價值。你看,牛郎追求仙女,並不因門不當戶不對望而卻步,這是愛情至上而非物質至上。兩人婚後男耕女織、相親相愛,共同撫養一對兒女,這種平等、溫馨、溫飽的生活,又是人們自古至今的追求。待到王母娘娘派天神擄走織女,牛郎擔起兒女趕緊去追,直到金簪劃出一道濤濤銀河,將兩人阻於兩岸,他們仍然隔河相望、終生不棄,織女既沒有耽於天庭的富貴,牛郎也沒有屈服現實、另覓新歡,這種忠貞,正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核心。

  其實西方情人節,也源自類似的傳說,無論是基督教徒瓦倫丁對典獄長女兒刻骨銘心的愛,或是瓦侖廷神父沒有聽從羅馬皇帝的旨意,堅持為年輕人舉行教堂婚禮,最後被處以絞刑,都和忠貞愛情有關。這說明,儘管種族之間膚色有異、語言不通,但在基本的價值追求上,人類是靈犀相通的,有著共同的判斷和取向。要不然,「情人節」也不會有東西方互相碰撞交融的可能。

  從這點出發, 「七夕節」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張揚愛情的忠貞或忠貞的愛情。尤其是「情人」一詞,在中國是一個多義、曖昧的字眼,不完全是相愛中的男女的一方,有時也有二奶的含義。那些希望在「七夕節」尋找浪漫一夜情的想法,其實是對七夕節最大的誤解,也是對傳統文化的背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01: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