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不必喜大普奔,戶籍改革仍然是避重就輕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4-7-31 16: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有什麼比大老虎出籠還要艱難?——那無疑是戶籍改革,千呼萬喚幾十年,「大招」才羞答答露面,公安部副部長宣稱:此次戶籍改革之範圍前所未有。

  是否可以喜大普奔?——為時過早。

  本次改革主攻的要點有:城鄉統一登記,取消「農業」與「非農業」區分;建立居住證制度,完善積分入戶;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

  但這些「要點」並非「難點」,實際上早已水到渠成。

  農業與非農業戶口還有大區別嗎?——基本沒有了。不再憑票供應,不再憑證買糧,住房有了市場,還差什麼呢?農村醫保與義務教育等政策也漸漸與城市看齊了,同一行政區域之內,農與非農福利待遇已經基本抹平。而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農業戶口比城市戶口還吃香,因為有地,農民根本不願意轉。

  城鄉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在很多地方早已進行了試點,推進並無壓力,但對農民來說如同雞肋,只剩下歷史遺留的象徵意義。

  作為暫住證的替代產物,居住證制度的試點也有很多年了,但總的來說,這跟戶籍改革沒太大關係,仍然是作為區分「外來人口」的管理手段,而並非放開或弱化戶籍的有效步驟,甚至是其反向指標。

  真正明確全面放開戶籍限制的,只有人口50萬以下的「小城市」和「建制鎮」,也就相當於縣級市和鄉鎮,連三、四線城市都不在其中。這些所謂「城市」的戶籍,坦白來說毫無吸引力,白給也不見得有人要。而由於經濟發展普遍落差較大,很多小城市早已屬於人口凈流出區域。推進此改革也並無壓力可言。

  ——總之,本次戶籍改革主要所打破的,其實是早已名存實亡的關卡。

  我國戶籍改革所剩下的唯一難點,也是民眾在此領域的主要呼聲,在於少數特大型城市的戶籍藩籬,此次改革並無明顯突破。

  對於人口50~100萬的「中等城市」,約相當於四線城市,政策主旨是「有序放開」,需要一定的就業、住所、和社保繳納門檻(3年)方可登記。但坦白來說,此部分城市仍然缺乏吸引力,大部分也屬於人口輸出區域,門檻過高會導致其人口流失進一步惡化。

  對於人口100~500萬的「大城市」(比如鐵嶺,不是開玩笑),政策主旨是「合理確定落戶條件」,對社保、居住、就業的門檻提高至5年,並引入從前在上海等地試行的「積分入戶」,屬於向上接軌。這部分城市,大致相當於三線城市,平心而論,吸引力一般,但入戶條件變得相當嚴苛,向一線城市學習,應該說屬於一種倒退收緊。這對高素質勞動人口來將說如同雞肋,如此高門檻不如直接去北上廣奮鬥,可能導致這些城市競爭力降低。

  最後,對於人口5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囊括了幾乎所有的省會和計劃單列市,相當於一二線城市的總和,是目前國內唯一對人口具備相當的吸引力的地區之和,是目前戶籍改革中唯一有難度的領域,也是改革呼聲最集中的區域,但政策主旨是「嚴格控制」。

  5年以上的社保、居住等門檻已經不足夠了,需要按照「總量控制」的原則「有序辦理」。其實這跟之前北京、上海等地的「居住證積分入戶」等屬地政策一脈相承,但由於其總體嚴控,能夠通過這些渠道入戶的寥寥無幾,因而形同虛設。

  對於人口吸引力最大的一線城市來說,戶籍管理實質嚴格收緊,執行「一城一策」,對於北京、上海等地近期「分流低端產業人口」的屬地調控,公安部表示了首肯,但在民眾輿論中間,這些驅離舉措極受詬病。

  典型事例如今年北京「幼升小」中空前嚴卡五證,致使往年可以在就業地接受義務教育的大量流動人口子女無緣入學,成為返鄉留守兒童,引起了新華網等媒體關注。

  「一城一策」意味著政策權和執行權的下放,同時激烈矛盾也被下放。令人憂慮的是,地方層面的政策水平較中央、國務院落差很大,往年好政策都可能被下面念歪,更別說任其自行施政,可能會有一些無所顧忌的措施出現,以至民怨沸騰。經驗證明,在涉及公民基本權利的改革領域,最好舉國統籌,不宜下放,任其各自解讀,否則必出奇葩。

  總之,那些容易的、名存實亡的門檻,都捅破了窗戶紙,而真正的老大難、硬骨頭,不僅沒有啃,還往回推了推。尤其對特大城市來說,倒退明顯。

  民眾其實並不真正在意一紙戶口,而是戶籍藩籬下的醫療、教育等諸多限制,導致基本權利無法隨工作居住而保障。假如在各地資源均衡發展的情況下,互通互流毫無問題,問題就在於各地差距太大,福利資源沒法互換。主要是一二線城市同其他地區的差距,其優質醫療、教育資源等,屬於天壤之別,因而憑著「人往高處走」的本能驅使,造成向特大城市流動的強大壓力。

  各地實現均衡發展尚需時日,但在此之前,對於醫療、教育等基本權利領域實施「削峰填谷」,促進互通互流,無疑對解決問題更有幫助,這也並花不了多少錢。坐視福利差距而一味嚴控設限,必然是無用功。功夫在詩外,只圍繞著「戶籍」打轉其實根本解決不了所謂的戶籍問題。

  本次戶籍新政所跨越的其實早已不是難點,是因為多年來的改革發展,使得非農戶籍、以及小城市戶籍自然失去了限制功能,取消門檻水到渠成。就像當年市場上糧食充足之後,取消糧票的「改革」也毫無壓力。當然,如何讓市場上糧食充足,比票證制度的修修補補要更難。但是,真正的「改革」還是要迎難而上,而不是避重就輕。

  文/紙上建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02: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