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習總書記提出依法治國的背後深意!(轉)

[複製鏈接]

4795

主題

4842

帖子

709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9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吃貨一號 發表於 2014-7-31 15: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與此同時,鑒於周永康涉嫌嚴重違紀,中共中央決定,依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和《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案件檢查工作條例》的有關規定,由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對其立案審查。這兩則新聞一起發布意味著,依法治國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刀實槍了。

  法學家治國,為依法治國創造條件

  眾所周知,十八大以來反腐力度空前絕後,成為習李新政的突出政績之一。此輪反腐,除了老虎蒼蠅一起打之外,最大的特點還在於「有法可依」,一切走法律程序,經得起歷史考驗,而不是一味人治。習近平總書記在甫一上任便強調:「我們黨是執政黨,堅持依法執政,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重大作用。要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形成人們不願違法、不能違法、不敢違法的法治環境,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執法者必須忠實於法律。」李克強總理在首次記者招待會也擲地有聲立誓:「建設法治政府,這尤為根本,要把法律放在神聖的位置,無論任何人、辦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許可權,我們要用法治精神來建設現代經濟、現代社會、現代政府。」習李之所以如此重視「法律」,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都是法學家,皆有法學背景。

  事實上,中國走向法學家治國,是人類政治文明的必然。建國以來,中國政治官僚篩選機制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軍事官僚治國。建國初,部長級、省級領導,全都是從軍隊里提拔產生的,都是打下一個城市,就派個師長軍長去當市長。象上海,陳毅指揮打下來了,就留下來管上海。象葉飛解放福建,就在福建。軍事家打天下坐天下,政治家都是軍事家。第二階段,科技官僚治國,也即「工程師治國」。大量從哈軍工、交大、清華等工科專業出身的學生,成為了國家管理者。「工程師治國」的特點在2002年的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表現尤為突出,當年產生的九位常委均為工程師或者高級工程師,「工程師治國」達致頂峰。然而,前兩個階段,都有著令人遺憾的缺陷。一方面部分官僚缺乏人文素養,一方面過於迷信工程設計思維,喜歡搞標準化和大整頓,沒有理出一套科學理性的穩妥的治理方案,令國家平白折騰不少。第三階段,就是法政官僚治國。法政官僚治國,十八上佔據了大多數,在新一屆205名中共中央委員中,除了21人(佔比10.2%)是理工科背景外,其餘具備大學以上學歷的委員均具有人文社會科學背景,其中最集中的專業學習背景是經濟管理、法律、政治學等領域。這預示著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將全面進入一個經濟學家、法學家治國的時代。

  我們看到,世界上大多數的發達國家幾乎都是法學家治國。像美國44任總統中,28任是法學家出身。起草美國二百年一直管用的憲法的50多人,《聯邦黨人文集》中,三分之二是律師。歐洲、東南亞、中東,大多數國家的以議會政治方式上台的政治家,多是法學背景的人。因此在未來中國,肯定是會有大量的具有社會科學背景的,法治意識背景的人執政,中國依法治國的趨勢不可逆轉。因為,法學家執政有天然的知識儲備優勢和思維模式優勢,法律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研究如何規範人們的行為,調整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研究如何治理國家技術等等。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執政能力建設發展到「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階段之後,受過法律專業訓練的法學家,肯定比沒有受過法律專業訓練的,治理技術上更加熟練,依法治國貫徹得更好。法學教育背景的人擔當領導人特別是高層領導人,最大的好處在於,這些人懂得制度的重要性,而在中國當前向「依法治國」邁進的過程中,如何建立和完善制度,恰恰是最重要的事情。

  在今天建設法治國家的進程中,需要一大批具有法學背景和法律人思維的官員進入領導層,因為今天的治國,不僅僅是要發展經濟,而且要有公正的執法、司法環境,要讓每一個人能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中和諧發展,而且發展市場經濟本身就要有公正與秩序。

  有了這樣的一個法學背景,習李提出「依法治國」才未至於落入俗套,不了了之,而是動了真格。

  依法治國,反腐才能真正見效

  但是,為什麼要提出「依法治國」?英國思想家羅素在他的名著《權力論》中說過:「愛好權力,猶如好色,是一種強烈的動機,對於大多數人的行為所發生的影響往往超過他們自己的想象。」霍布斯也說:「得其一思其二、死而後已、永無休止的權勢欲」,是「全人類共有的普遍傾向」。中國的孔夫子講「食色性也」,講的是人的生理自然本性;而「權力欲」則可以說是人、特別是官的社會本性。而根據英國歷史學家約翰·阿克頓的名言:「一切權力必然導致腐化,絕對權力絕對導致腐化。」對掌握權力的官吏如果不加制約,也必然會腐化。

  因此,依法治國不是一個口號,也不僅僅是反腐的行動宣言,它更是一個深刻的反思。像周永康案件,周永康霸佔政法系統多年,法治被其染指得如何不堪有目共睹。周被清算是習近平撥亂反正的體現,也正是通過周的被捕,昭告天下:沒有所謂的刑不上常委,只要誰犯了法,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對官對民都是平等的。然而,如果沒有習總書記反腐的這記重拳,周永康何時才能落網呢?這個問題,顯然習總書記自己也想到了。因此,才有文章開頭的那兩則新聞,抓周是重建人們對法律的信仰,反腐是治標,走依法治國之路才是長遠之計,才能杜絕出現更多的周永康。如紀委書記王岐山所說:「當前要以治標為主,為治本贏得時間。」

  那麼,如何實現依法治國?在社會主義中國,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也是法治的主體。依法治國,是人民大眾的依法治國,是民主與法制相結合的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下的依法治國。我們既要教育人民知法守法,更要樹立重在「以法治官」的觀念。其目的就在於盡量減少政府這『必要之惡』的惡,使之成為一個真正廉潔奉公依法辦事的現代國家行政機構。換言之,就是要訓導政府這三頭六臂張牙舞爪的猛獸成為按遊戲規則辦事,在約束中效力的現代管理機構。訓導的要點不外乎三點:限制權力,行政中立,接受監督。其主要任務是:首先是改善與人民關係,真正成為「人民公僕」,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爺,惡化與人民關係;其次,建立穩定可信的財政體制,杜絕金融財政體系惡化,具體說來就是減少財政支出,建立公共財政體系,把權力晾曬在陽光之下。

  改革開放初,大量的文革冤案被平反,人們又重新獲得自由的保障后,對生活充滿激情和希望,正義雖然遲來,但終究是來了。現在重提依法治國,不僅是要讓正義歸來,還要讓正義永駐,還人民以監督權力,給人民以信心,讓法律成為所有人的信仰,讓依法治國成為實現中國夢的奠基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2: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