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家治理與國家能力——中國的治國理念與制度選擇(上)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4-7-31 10: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二百年治國的三個階段以及理念

  過去二百年裡,中國關於怎麼治理國家走過了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我劃分時段和通常方法不一樣。第一個階段從1800年到1956年,這個跨度包括了1949年建國;第二個階段從1956年到1990年前後,這個跨度包括改革開放的前10年;第三個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這三個階段有三個關鍵詞:第一個關鍵詞英文叫governability(治國能力),就是能不能治國,有沒有一個政治力量可以統治這片國土。1949年以前的一百五十年時間,這是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第二個階段的關鍵詞叫government,就是政府管理,由政府全面管理國家,不讓其他力量參與。這個階段大概是新中國 60年中的前30年,或者更長一些,直到1990年前後。第三個階段的關鍵詞叫governance(治理),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講的國家治理。

  

  
在中國今天有了治國能力的時候,一方面政府要放權,讓其他力量參與國家管理,另一方面還要保持和鞏固國家能力。


  這三個詞聽起來有相同之處,我把它們概括一下,另外用一個福柯的詞作為「帽子」,叫governmentality(治國理念),就是一個國家治國的理據。過去二百年中國最關鍵的治國理念是什麼?什麼是各個階段治國的特點?這三個詞——治國能力、政府管理和國家治理,就體現了三個階段的治國理念,就是要解決什麼問題、如何解決。

  如果第一個階段的問題不解決,後面兩個階段都不會出現。第一個階段中國遇到的問題是,統治這個國家的中央政府不具備治國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遭遇了內憂外患。內憂是從十八世紀末開始出現在各地的農民起義,外患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始。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在1852年咸豐登基后不久有個轉折點,清政府第一次說,我的軍隊不行,得讓湖南曾國藩自組湘軍、李鴻章回安徽辦團練來幫我鎮壓農民起義。清朝建立以來一直不準漢人指揮軍隊,但是到這時沒轍了,可見危機有多嚴重。湘軍淮軍打了幾年後咸豐皇帝自己洋兵被打跑了,去了熱河。1860年英法聯軍打到了紫禁城,把圓明園也給燒了。這兩件事——讓漢軍幫助打仗和英法聯軍打進紫禁城,是非常有象徵意義的,說明清政府受到內外兩方面的挑戰,這個國家沒法治了。

  從那個時候一直到1956年,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治國,就是誰有能力、用一種什麼方式把這個國家維繫住。但是湘軍淮軍本身,包括後來的北洋軍閥,實際上不是北京政府真正能夠控制住的,結果形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再往後是以各省宣布獨立為標誌的辛亥革命,孫中山從美國回來了,他也治不了國,只能藉助於袁世凱。袁世凱能不能治國?袁世凱從1912中華民國元年到1916年6月6日死去,其間有護國戰爭,有二次革命,每次又都是各省宣布獨立於中央政府。袁世凱死後,天下大亂,軍閥混戰,還是一個國將不國的局面。

  1928年南京政府成立,理論上宣布統一全國,但只能控制住一部分省份。南京政府在「黃金十年」真正能掌控的不過是長江中下游那幾個省份。抗戰開始后,日軍入侵,國共都在打仗,還是沒有一個政治勢力能夠治國。抗戰結束后,國共和談沒談成,不到一年時間,1946年又開始打內戰,還是沒人治國。從 1800年到1949年前後這麼長的時間,中國面對的首要問題,都是如何解決治國的問題。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治國的問題看似解決。共產黨在跟國民黨和日本人打仗的時候,實際上有非常多的山頭。這些山頭一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才抹平。對這個問題,共產黨領導人是很清楚的。從1948年初開始,黨中央就意識到,全國勝利之日就快到了,共產黨不僅要把敵人打敗,而且要把自己統合起來。毛澤東當時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叫《建立報告制度》,規定各大根據地和軍隊要定期向中央報告。之後的一系列文章都能看出中央要把共產黨統合起來的努力,包括統一解放軍的番號,統一解放區的貨幣、軍票體制,等等,一直到1949年建國。

  從1950年到1956年期間,中央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把軍事統起來,把行政、經濟統起來,包括統一財政,建立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人民幣等。中央劃分了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六大軍政區,既是行政主管,又是軍事主管,各個山頭依然若隱若現。「高饒事件」以後,1955年2月國務院作出《關於全國軍區重新劃分的若干問題的決定》,將原來的六大軍區改劃為十二個大軍區。中國真正統一的標誌恐怕是十二大軍區的成立。

  黨國體制解決了治國能力問題

  從1949年建國到1956年建立起一個高度集中的制度,可以說是矯枉過正,而矯枉必須過正。「矯」的是前一百五十年的「枉」——那麼長一段時間沒有人能夠治國,到1956年這個問題終於解決了。全國範圍內,除了台灣還沒解放,香港、澳門還沒收回,不再有割據勢力。中國一百五十年來第一次解決了治國能力的問題,這是歷史性的。

  今天的人不太在意這些事情,其實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當時的政治家們,不管是孫中山、袁世凱,還是蔣介石,考慮的是同樣的問題:國將不國了,中國怎麼辦?一開始他們有些人想得非常好、非常理想化,就是把西方模式搬過來,解決治國的問題。比如孫中山就說,也許我們採用美國聯邦制,就可以把中國治好。甚至毛澤東年輕時也鼓吹,建立湖南共和國。但是他們後來都認識到,用西式聯邦制的方法來解決中國的問題是行不通的,所以才會有1949年以後權力高度集中的制度。

  現在有些人從理念出發,認為中國當初學的是蘇聯模式,太過了。其實這和蘇聯模式不相干,當時就是要解決中國的問題:能不能治國,有沒有一個政府能夠治理這個有著960萬平方公里土地、6億人口的大國。要治理這個大國,就得有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政府。而且從國民黨時期就開始探索,把黨和國家統一在一起;共產黨後來建立的體制,就是一個黨國體制。這個體制你認可也罷,不認可也罷,它確實解決了中國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治國能力。到1956年幾乎沒有人再懷疑,中國共產黨建立的這套體制,可以治理這片國土。

  所以,它是歷史的產物。這個要說清楚,否則大家覺得是從蘇聯舶來的共產黨的理念。它有觀念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歷史的產物,是為了解決能不能治國的問題,才建立了這樣一個黨政合一、高度統一的體制。

  1956年農業和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后,企業基本上都成為國有或集體的,不管是中央所屬還是地方政府所屬。所以,第二個階段的關鍵詞叫 government(政府管理)。治國能力問題解決了,政府開始起關鍵作用,在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計劃經濟階段。這個階段,經濟是政府管,文化是政府管,總之都是政府管。所有的產業都是國有制或集體制,集體所有的也要服從地方的計劃經濟,統一調配。

  第二個階段的好處在於,它把非常有限的資源集中起來。當時中國很窮,哪怕所有的人都節衣縮食,按最低標準生活,積累也還是很少。國家發展要打基礎,需要大量的資源,不管是人力的、物力的,還是財力的。這個時候,靠市場來調節是沒有可能的,基本靠政府來進行強制性的積累,把各種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集中起來,集中力量辦大事。

  1956年到80年代中期,中國辦了很多大事。比如,建立了一個基本完善的工業和交通體系,在農村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和農田基本建設。中國8萬多個水庫絕大多數是在這個時期修建的,農田基本建設絕大部分也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

  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就是人力資源,健康和教育。新中國剛剛成立時,人的健康水平很低。1949年以前人均預期壽命只有35歲,嬰兒死亡率非常高。只有10%左右的人識字。也是在前30年,中國的人力資本有了巨大改善。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提高到68歲。這是一個了不得的成就,印度今天也沒到68 歲。受教育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初中、高中教育大面積普及,在冊中學生的數量在1978年達到頂峰。大量的人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技能,讀書的技能、做事的技能,這是了不得的成就。

  新中國前30年打下的基礎相當雄厚。這個恰恰可以和很多發展中國家對比,尤其是和發展中大國對比。打基礎是政府的事,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用黨政合一的方式動員各種資源,全力以赴提升中國的國力。當時出於軍事的目的、政治的目的,當然也有經濟的目的,都要舉全國之力提升國力,國家要富,國家要強。

  更早以前的思想家就講富強。嚴復講富強,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都有這個夢想,再到鄧小平。所以,這個階段由政府全面管理國家,也不完全是理念的產物。不僅僅是共產主義理想,不僅僅是學了蘇聯,更重要的是,中國在這個階段需要強大的政府力量把基礎打好。沒有這個基礎,后30年的起飛基本是不可能的。

  國家治理與國家能力

  第三個階段的關鍵詞是governance(治理)。上世紀80年代新自由主義從西方蔓延到全世界,從撒切爾夫人到里根,到世界銀行,都鼓吹政府要少管事,把權力下放給所謂的公民社會,下放給私營企業。這個理念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在中國蔓延,到1996-1997年被廣泛使用。意思是,不要什麼事都政府管,也要讓其他力量來管,這就叫「治理」。

  中國的所有制結構發生大規模變化是在1997年鄧小平去世后。鄧小平去世前,公有經濟——國有和集體,仍然佔中國經濟的大半江山。這時候開始國企改革,減員增效、下崗分流,用一系列方法使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政府不用全面管理經濟、經營經濟了,政府只需要規劃。以前中國沒有多少活躍的社團,這時候開始出現大量的社團,還有所謂的民間非營利性機構,如養老院。這種理念一直延續到今天。

  這當中也有世界大勢。這三個階段中,中國在相當程度上與世界是同步的。不同的是,中國是在一個政治勢力的主導下走過了這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中國共產黨通過武裝鬥爭,建立起一個統一的人民共和國,解決治國能力的問題。第二階段用政府統管的方式,為建設一個富強的國家打基礎。第三階段用治理的方式,釋放活力,快速發展。這種轉折不能說非常平穩,但是在一個政治體系下,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體制下,完成得是不錯的。

  2012年夏天我去了一趟土耳其。土耳其1961年就加入了OECD,即所謂的富人俱樂部,目前人均GDP(按匯率計算)是中國的2倍。但是看宏觀指標,中國和土耳其已經差不多,甚至更好,比如人均預期壽命,中國已經超過土耳其。土耳其7000萬人口,中國將近14億人口,是他們20倍。中國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快速發展起來,他們現在人均GDP只是我們的2倍,其他很多地方不比我們強。這樣來看中國的發展水平,不僅可以和印度等發展中大國比,和 OECD中的低端國家都有得一比,這是值得驕傲的。

  共產黨解決了治國能力的問題,這是非常關鍵的。在中國今天有這個能力的時候,如果我們假設這個能力不重要,這是非常錯誤的。世界上很多國家至今沒有解決治國能力的問題,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就不能達到第二個階段,因為如果沒有一個政治力量能夠治國,就更不可能有一個有效的政府來管理國家。有了一個有效的政府才能過渡到治理階段,在這個前提下,國家管一些必須管的事之外,不必大包大攬一切事情。

  現在強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這是非常重要的。總結國際國內正反兩方面經驗,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一方面全世界都在講,國家要少管,讓其他力量來管,但是另一方面又出現了一個國家能力的問題。就是說,國家可以放權,但是放權必須有度;超過一定的度,就存在很大的危險,即國家基本能力被削弱。

  中國也有這個情況。20世紀80年代中期走向治理階段后,政府曾一度誤認為,市場導向的改革意味著由個人和家庭承擔各類風險(如失業、患病、養老等),從而漠視了自己在這方面的責任。有段時間政府放得太多,把醫療放給市場管,把教育也放給市場管。但後來發現這樣做有很大的問題,原以為政府可以將這些社會責任放給其他力量來承擔,其實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假設,於是開始糾正。進入新世紀以後,這種狀況發生改變。在短短十年的時間裡,在最低生活保障、醫療保障、養老保障等方面,建立起一整套福利體系。這個巨大的進步,沒有國家的參與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談國家治理問題,一方面政府要放權,讓其他力量參與管理;另一方面還要保持和鞏固國家能力。兩者結合才能真正做到政府該管的管好,不該管的不管,避免國家出現亂局;才能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

  我從1991年就開始談國家能力問題,這與當時全球流行的觀念是相悖的。是因為當時我去了一趟俄羅斯,看到蘇聯和東歐國家雖然轉型了,但是國家一塌糊塗,一片亂象。1993年我和胡鞍鋼一起出版了《中國國家能力報告》,那時候沒有多少人講國家能力。曾經一度堅稱「歷史已經終結」的福山在2004年寫了《國家構建》一書,也講國家能力問題,其實就是我90年代初那些認識。

  「小康階段」的中國夢是共同富裕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兩個一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使海內外渴望中國強大的炎黃子孫深受鼓舞。可以說,中華民族百年來的奮鬥歷程,就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不斷追求實現夢想的歷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誌著千千萬萬人民英雄為之浴血奮戰的解放夢終於實現了。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60多年裡,中國已經跨越了兩個歷史發展階段,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了自立自強和脫貧致富的夢想。現在,中國處於第三個歷史階段,正在努力實現共同富裕的夢想。

  新中國的第一個階段,我稱之為「匱乏階段」,從1949年到1978年。按2012年國際不變價格計算,在這個階段,中國的人均GDP從400美元持續攀升,但一直低於1000美元(見圖1)。「匱乏階段」的中國夢是自立自強。面對西方列強的敵視和封鎖,中國不得不勒緊褲腰帶。但是,依靠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且不說建國后僅3年,經濟就迅速恢復到戰前最高水平(其間還與世界頭號強國在朝鮮打了個平手),從1953年到 1978年,GDP年均增長率也達到6.5%。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階段,中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現代國民經濟體系,並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硬(基礎設施)、軟(勞動力的健康水平與受教育程度)兩方面堅實的基礎。

  1979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上下,進入第二個階段——「溫飽階段」(見圖1)。與此同時,中國開始走上改革開放之路。「溫飽階段」的中國夢是脫貧致富:一方面千方百計扶貧減貧;一方面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大多數人的收入與消費水平。

  

  
圖1


  如果按世界銀行的貧困標準計算,從1981年到2004年,中國貧困人口的絕對數量從6.52億降至1.35億,5億多人擺脫了貧困。而在同一時期,全球發展中國家貧困人口的絕對數量只減少了4億。也就是說,如果排除中國,發展中國家貧困人口數量不僅沒有減少,反倒增加了。難怪世界銀行在一份報告中讚歎說:中國「在如此短的時間裡使得如此多的人擺脫了貧困,這對全人類來說是史無前例的」。

  在經濟發展方面,從1978年到2001年,中國GDP年均增長9.6%,大大高於前30年的6.5%。作為一個十幾億人口的超大、超複雜經濟體,中國連續20多年高速增長,這在人類現代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是名副其實的「奇迹」。

  2002年,中國人均GDP達到約4000美元,進入第三個階段——「小康階段」。到2012年,中國人均GDP已跨越10000美元大關(見圖 1)。1950年,中國的人均GDP不到美國的3%,現在這個比值已超過20%,並仍在快速攀升。「小康階段」的中國夢是共同富裕。為了實現共同富裕,國家對那些能切實改善大多數人福利的領域(如公共衛生、公共教育、公共住房、公共安全、公共交通、生態保護、基礎設施、文化藝術、科學技術)加大了公共投入,通過再分配的方式,儘力將與人類生存權相關的領域進行「去商品化」。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9: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