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蔡孟翰:一戰把中國帶進現代世界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常樂 發表於 2014-7-29 04: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騰訊《大家》 2014-07-28

今天7月28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開戰日,不誇張地說,20世紀從一百年前的今天才開始。

這不是很違反常識的說法嗎?

20世紀不是從1900年1月1日零時開始的嗎?

從時間上來說當然是從1900年1月1日零時開始,但從具有歷史意義的時代區分來看,1914年7月28日以前的「20世紀」其實都還停留在19世紀,不具有20世紀世界的本質,也沒有啟動主導後來種種的發展。這倒不是說20世紀從1914年7月28日那天才突然蹦出,而是從19世紀中葉以來就「懷胎」已久,到了一百年前的今天才在槍聲炮火中誕生,可說是晚產,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一戰)長達四年的戰亂就像是分娩時籲天呼地的痛楚,一戰的四年留下了許多胎記。

兩岸三地在今年從學術界到大眾傳媒對一戰,筆者聞見所及,關注討論者至今屈指可數,除了呼籲重視一戰研究或借一戰的話題而言他以外,對一戰本身重大的歷史意義總是缺乏畫龍點睛的闡明。若不是年頭日本總理安倍晉三在瑞士達沃斯提起一戰,將今天的東亞比喻為一戰前的歐洲,將中國暗地譬喻為德國,一戰恐怕更無人順便言及。

與此相反,今年剛好是甲午年,乃是中日戰爭,中國大敗於「蕞爾小國」日本的手裡,賠款以外,還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諸島等地,終結與朝鮮的宗藩關係,遂使得明清兩代以來構築的朝貢體系至此完全崩盤,正式打上句號,意義教訓不可說不重大。而且,這個甲午年與上一次的甲午年很不同,上次的甲午年(1954)剛剛打完對日八年抗戰的幾年後,一切百廢待興,這個甲午年呢,中國的GDP取代日本的位子,已經是榮居世界第二,中國好歹也算挺起胸,站起來了。此時此刻,回顧兩個甲子以前的往事,弔古懷今,別有感觸,引為殷鑒,卻也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

但對一戰的冷淡陌生,著實令人悚然,怎麼兩岸三地的世界觀歷史感如此內向狹隘封閉,如此自憐自憫?台灣尚用「民國」紀年,可能是只過著「民國」年份,對外頭總有井裡觀天,事不關己的夜郎國心態,還情有可原,大陸香港早就用西元紀年,在大陸西元還管叫公元,卻對20世紀伊始的大事,漠不關心,以為事不關己,恍然不知今夕何夕,不得不令人覺得這與兩個甲子前的中國有何差異?兩個甲子前的中國還事事都搞真的中國模式,時間以光緒紀年,讀的是四書五經,穿的雖非華夏正宗衣裳,卻非西服,若彼時不願落入洋人窠臼,人云亦云18世紀19世紀,雖然難免有點頑固不化之嫌,道理尚可說首尾一貫,自成一格。

現在西元叫公元,西服是國家行事平常辦公的正式服裝,西學是新四書五經,寫美國主導的SSCI(社會科學引用目錄)論文是新八股文,甚至在歐洲老家已經式微的西教,都一同過去多無文字歷史的非洲,在曾是尊周頌孔的九州一起熱鬧興旺,席捲黃土大地。在已經恬然不分中西古今,認洋人為我聖人我祖宗的兩岸三地,對一戰的寥寥興趣,不就更顯得自我矛盾,捉襟見肘,露盡洋相,噢,原來只是全球西方文化主導下不靠譜的下里巴人。這不是兩個甲子以來窘況的寫照嗎?不需不該西化的,一一西化,應該亟需西化,往往跟不上,從如廁文化到正視一戰的重要性,到今天還是遠遠比不上當年的「蕞爾小國」——日本。

今年4月以來日本左派文化人的岩波書店陸陸續續出版全四冊關於一戰的叢書,整個系列的副標題便是:現代的起點。廣告台詞說:「人類最初的世界戰爭,現代從這裡開始。」書中導論,由京都大學教授山室信一執筆,文中毫不含糊指出,一戰是20世紀的開場白。還有在拙文《21世紀的中日大戰?》(按:可@蔡孟翰 查看)中也提到日本圍繞在安倍身邊的右派外交國防智囊們,對一戰與之前一百年的歐洲局勢亦思慮甚深甚廣,塑造了今日日本的大戰略思考,開啟一系列國防外交政策的轉變與創新。

誠然,山室信一的說法,在兩岸三地以外,一點也不新奇。在西方,將一戰看為20世紀的開始,有極其高度的共識,如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政經學院三所大學的現代史講座教授皆寫過一戰的專書或是根本是一戰史的專家。再看學界左右兩邊,兩年前去世英國左翼的史學大師——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在其20世紀史的著作《極端的年代》(Age of Extremes)就認定20世紀是短的(the Short Twentieth Century),起於1914年終於1991年。一戰是真正的世界大戰,開啟了全面戰爭(total war),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種幾乎皆源於一戰,一戰以前,一戰以後的世界,在歐洲差異特別巨大,霍布斯邦就說了,只要成長在一戰前的人對一戰後改變帶來的差異,絕對看得很清楚。從這本書來看,一戰就是20世紀的象徵或凝縮,集合各種極端的事物於一場戰爭。

右派的史家如哈佛大學的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其關於20世紀史的專書《世界的戰爭—歷史的仇恨年代》(The War of World—History』s Age of Hatred)竟亦從不同的立場而採取類似的史觀,認為20世紀起於一戰。一戰以前的「20世紀」仍是帝國林立的世界,一戰以後的20世紀則逐漸由民族國家取代,直到今天依然大行其道。一戰展開的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最血腥仇恨最深的一個世紀。一戰的戰場死亡人數高於過去任何戰爭,二戰則是這殺人世紀的巔峰。20世紀大量殺人的歷史悲劇,不局限在歐洲,亞洲、非洲、南美洲皆有,無一倖免,各地都再三力創殺人數目的新指標,這樣的瘋狂現象不僅是全球經濟巨變帶來的社會動蕩不安所造成的結果,更是出於人為的意識形態的毒害,特別是一些意識形態主張人與人之間有人種、民族等的差異,有不可跨越的鴻溝,這樣的認識只是加深人們彼此間的仇恨,以為自己美好的政治未來,在於打倒摧毀不同於己的人群。

正視一戰本來是不用扯上西方/中國,西化/反西化的糾纏,雖然一戰被認為是20世紀的開始,而20世紀這種時代區分又是來自西方的文化宗教傳統。西方對一戰情有獨鍾,雖然也可以解釋是歐洲由盛轉衰,美國取代英國世界霸權的轉機,英法德的一戰死傷人數高於二戰,一戰的主力戰場集中在歐洲大陸等理由造成西方對一戰特別關心,有格外的切身之痛。

儘管如此,一戰並非歐洲列強間的大戰而已,一戰不但戰事涵蓋全球,每個大陸皆有多國以多種形式參與一戰的兩造,連彼時的中國其實亦無置身事外,赫然有十幾萬華工到了歐洲為英法等協約國在後勤流血流汗【詳細請參考徐國琦(2005),China and the Great War: China's Pursuit of a New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或此書的中文版《中國與大戰》(馬健標譯)(三聯書局,2008年)。】。此外,一戰的影響無遠弗屆,包羅萬象,就提一戰的語言文化影響力,從《牛津英文字典》在網站上(http://blog.oxforddictionaries.com/2014/06/oed-ww1-timeline/)列出因一戰而創出的新辭彙來看,就有一百左右之多, 從easy-going到propaganda film與rationing都是,后兩項不期然在新中國成立后盛極一時,追溯其原,皆始於一戰。

因此,一戰與現代中國並非遙不可及,而是有相當錯綜複雜的關係。若非一戰,英國也不會破天荒要求日本出兵佔領山東,攻擊德國在青島的勢力,除去德國在遠東地區的海軍基地,免得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受到德國海軍艦隊的騷擾。若不是日本打退在青島的德國,日本自然也不會提出《21條要求》,首號四條即是要求中國政府承認日本接收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若不是《21條要求》極其蠻橫無理,中國的反日愛國主義也不會爆發,成為現代中國民眾反日的源頭,爾後的五四運動則是此事的高潮與餘波。沒有五四運動的激烈反傳統,後來的政治激進主義是否能翻身成功,則屬未必。切勿忘記,一戰間,若非德國保送列寧與他的兩位女人回俄羅斯搞革命,蘇維埃是否能取得政權亦是問號。若不是日本輕易打敗德國,日本也不敢吃熊心豹子膽,之後進一步大舉侵略中國,在東亞大肆擴張,與西洋列強對抗,扛上美國,因而鋌而走險,偷襲***,迫使美國對日宣戰。

一戰比甲午戰爭對今日的中國影響與重要性其實大很多,甲午戰爭是中國不得不與過去訣別的謝幕演出,一個慷慨赴義的犧牲,有如英諺中所說的go out with a bang,而非大詩人托馬斯·艾略特(T.S. Eliot)在其1925年所作的名詩《空心人》(The Hollow Man)中結語兩句:「這個世界就這樣結束,沒有響聲只有低沉尾音」(This is the way the world ends/Not with a bang but a whimper)。辛亥革命則是一戰登場前在世界各地的暖身運動之一而已,就像是大牌歌手或搖滾合唱團登台演唱前的熱場歌手。到了一戰開打,中國即使心不甘情不願,也不得不被這全球歷史的大洪流捲入,隨波逐流,流蕩漂浮至今。

認識一戰有助於認識中國與東亞在20世紀以來所處的狀況,如何避免一戰的慘痛經驗以及其後的殘暴無比非常極端的20世紀,在今天蒸蒸日上的中國尤其吃緊,責無旁貸。中國正確理解一戰是參與開拓21世紀的必要功課。套句美國邁阿密古巴裔的饒舌歌手Pitbull在《黑衣人3》主題曲中的一句話:「要理解未來,我們必須回到過去」(To understand the future, we must go back in time)。這個過去不是甲午戰爭,而是一戰。

關於作者:​蔡孟翰,騰訊《大家》專欄作者,出身南朝,學本洙泗,志在天下,浪跡四海,思想既東且西,觀點亦左亦右。目前委身於日本某國立大學任副教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5: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