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德國為什麼是一流國家?(轉)

[複製鏈接]

5055

主題

5090

帖子

7157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15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菊花包子 發表於 2014-7-26 11: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的保守主義者幾乎一邊倒地仇恨足球。《華爾街日報》在世界盃期間還發表一篇文章,稱足球在美國只能熱鬧一時,大聯盟的上座率現在達到1.8萬,已經到頂,不再可能有突破了。他們不能想象為足球瘋狂的美國。

不過,萬事都有例外。《紐約時報》的保守派專欄作家DavidBrooks就是個異類。他同樣是個不懂球的人。但在世界盃決賽前夜發表了一篇相當有趣的文章,綜合了不少研究和評論,討論足球的生活寓意。

David Brooks是我相當喜歡的保守派作家,1961年出生,和我是同齡人,追蹤他已經有十幾年了。他屬於溫和的保守派,比較知識分子型,其言論和草根保守派那種大老粗式的煽情形成鮮明的對比,思想也比較開放,能夠感受到時代的新變化和挑戰,有針對性地調整保守主義的信條。比如,在布希任上,他曾提出「大政府保守主義」,稱如今共和黨越來越以中下層白人為社會基礎,而這些人都需要社會福利的支持。布希口口聲聲減稅、小政府,實際則擴大了政府的規模。因為他無法忽視自己選民的福利要求。在DavidBrooks看來,共和黨在這個問題上,不能總保持說一套作一套的雙重人格。

「大政府保守主義」當然有政治戰略之不得已,但也體現了一些保守派人士在政治哲學上的探索。Brooks認為保守主義那種極端個人主義已經走向窮途末路,有效的政府乃社會之必需。2008年大選前,他率先出來呼籲奧巴馬參選,奧巴馬在電視上也表示自己對他的呼籲感到很受抬舉。可見,Brooks是位能夠跨黨派、超越意識形態成見的人。他直言:自己在《紐約時報》上的專欄,讀者多是自由派人士。試圖說服那些和自己意識形態不同的人,當然必須要求體會和理解對方的立場。否則就是對罵,而不是對話。在足球的問題上,他幾乎背叛了保守主義的立場。

象AnnCoulter這種憤青式的保守派,上來就拿棒球和足球比:棒球是個人主義的運動,擊球手一個人站在那裡,一切全靠自己,隊友根本幫不上忙。足球則是你一腳、我一腳地傳來傳去,只有集體沒有個人,屬於共產主義。DavidBrooks則針鋒相對,稱足球其實更能貼切地反映生活。

他指出,棒球雖然是集體項目,但結果基本上是個人表現的簡單積累:大家輪流上場,擊球、擲球、跑壘。最終每個人的得分加起來就可以論勝負。每個人都必須完全獨立的完成自己的職能。足球恰恰相反:除了點球等例外,幾乎沒有一個職能是純粹個人的。足球的要旨在於佔據和控制場上的空間。你得到球后,你的隊友必須迅速跑動形成某種陣形,給你提供某種空間結構,使你有了幾項選擇。同樣,對手會相應地移動,形成一種防禦結構,封殺你的選擇。觸球首先不是被觸球的隊員所界定,而是被隊友所創造的空間結構所界定。在這個意義上,足球是非常純粹的集體項目,因為每個隊員必須理解這樣的結構,必須知道怎麼給本隊創造這樣的結構。德國7比1勝巴西就是一例。巴西也許有更優秀的隊員,但德國隊控制了場上的空間結構。其實後來德國戰勝阿根廷奪冠也是如出一轍:最好的隊戰勝了梅西這樣最好的隊員。

到此為止,這不過是門外漢循著專家的指點試圖理解足球。其實,他談球是否到點無關緊要。關鍵是他筆鋒一轉,以這個思路論述美國的生活。他稱,我們(即美國人)在生活中總覺得自己是在打棒球,一切都取決於自己的表現。看那三擊出局的規矩就知道:生活給你的機會不止一個,關鍵是你能否把握。把握了就得分,把握不到就什麼都沒份。如果打出個本壘打,那就是贏者通吃。看看美國的現實:沒有把握機會的會流落街頭。打出本壘打的則是億萬富翁。這就是生活的邏輯。

但是,DavidBrooks指出,這不過是個幻象。我們在生活中其實是在踢足球。我們的成敗,更多地取決於我們處在什麼樣的結構中:文化、制度、社會關係等等,都在界定著我們的機會和選擇。一個有出息的窮孩子在生活中,就象在球場上一樣,需要隊友集體地給他創造一種有多種選擇的空間結構。否則他再有能力也難有作為。德國在決賽中一錘定音的不是梅西這種超級巨星,而是22歲的替補。人們形容德國隊最常用的辭彙,是組織、機器、效率,而非個人天才。

德國的宿敵丘吉爾曾說,德國把戰爭組織的很有效,把社會也組織的很有效。德國作為發達國家中的後進,率先發展出一套獨特的福利制度。德國人的考試成績在發達國家中處於中游,但德國人的集體表現,特別是在金融危機后的經濟表現,則無疑是一流。美國人遇到經濟危機,往往不僅失業,甚至連醫保、房子都會丟。因為美國人是打棒球的,三擊出局,誰讓你抓不住機會?德國人同樣找不到事情作,卻帶薪休假或培訓,整個公司共同減薪。因為德國人踢的是足球,形勢不好時全隊退守,養精蓄銳,找到時機再快速反擊。二戰前,我們還可以說「德國人作為個人很優秀,但作為集體則很令人失望」。這種現象,自有複雜的歷史深層因素,我們無法在此討論。但是,二戰後的近七十年,我們也許可以說,德國人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作為一個集體。

8

主題

427

帖子

3439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439
沙發
ahisushi 發表於 2014-7-26 23:26 | 只看該作者
如果美國輸送五千萬猶太人黑人,紐約一半的福建人,德國會是怎麼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7: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