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部之三國志

[複製鏈接]

280

主題

410

帖子

582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悟道 發表於 2014-7-25 11: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三國志》,紀傳體正史,西晉陳壽撰,主要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六十餘年的歷史。



陳壽(233—297年),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曾任蜀漢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入晉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等職。



《三國志》共計六十五卷,包括《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無表,無志。陳壽作《三國志》時是晉臣,晉承魏而有天下,因此《三國志》尊魏為正統,獨《魏書》有本紀四卷,而《蜀書》和《吳書》則只有列傳。蜀、吳君主即位,都記明魏的年號,以明正朔所在。不過,陳壽以魏、蜀、吳三國各自成書,還是如實地記錄了三國鼎立、互不統屬的局勢。



從篇幅來看,《魏書》約佔全書的二分之一,《吳書》佔三分之一,《蜀書》只佔六分之一,這可能與史料的多少有關。在陳壽撰《三國志》以前,已經出現了一些有關魏、吳的史作,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可供陳壽參考取材。而關於蜀漢的史作闕如,而且蜀漢也不像魏、吳二國設有史官,這造成了蜀漢史料的缺乏。



陳壽《三國志》敘事簡約,取材嚴謹,史實準確,歷史學家將其與《史記》、《漢書》、《後漢書》合稱為「前四史」。但《三國志》也存在過於簡略的缺點,南朝宋文帝後來命裴松之(372—451年)為之作注。裴松之廣泛搜羅資料,詳加註釋,補漏糾謬,注文篇幅竟然較原書多出三倍。《三國志》及裴注,對研究三國時代的歷史都具有重要價值。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7: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