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部之晉書

[複製鏈接]

280

主題

410

帖子

582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悟道 發表於 2014-7-25 11: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晉書》,記述西晉、東晉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唐房玄齡等撰,主要敘事自司馬懿始,至晉恭帝元熙二年劉裕取代東晉為止。



房玄齡(579-648年),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唐朝初年名相。唐初,有關晉朝歷史的著作已有二十多種,其中以南朝齊人臧榮緒所撰的《晉書》一百一十卷最為完備。貞觀二十年(646年),唐太宗詔令重撰《晉書》,經兩年半書成,由房玄齡領銜奏進。參加《晉書》修撰的前後共二十餘人: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為總監修;令狐德棻、敬播、李安期、李懷儼為總編纂,負責制定體例和審正定稿;來濟、陸元仕、劉子翼、盧承基、李淳風、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辛邱馭、劉胤之、楊仁卿、李延壽、張文恭、趙弘智為分工撰修。因書中宣帝(司馬懿)、武帝(司馬炎)、陸機、王羲之四篇論贊出於唐太宗之手,故舊題稱「御撰」。



唐修《晉書》以臧榮緒書為藍本,兼考諸家晉史及晉人文集而成。為區別諸家晉史,書成之後稱《新晉書》,玄宗開元初年整理圖書時,不再用「新」字。



《晉書》今存一百三十卷,包括本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其中載記專門記述與東晉對峙的北方十六國歷史(實為十四國,西涼李氏、前涼張氏入列傳),較好解決了正統王朝與各族政權並載一史的難題,亦創新了正史體例。《晉書》十志,可補《三國志》、《後漢書》之缺漏與不足,其多出於學有所長的專家之手,尤以李淳風所修《天文志》、《律曆志》、《五行志》為精。



《晉書》體例結構合理,資料採集宏富,對後世正史多有影響。

�]� � tlK�]� ize:16.0pt;mso-bidi-font-size:12.0pt; font-family:仿宋_GB2312;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陳書》共三十六卷,含本紀六卷、列傳三十卷,是二十四史中卷帙最少的一部。與《梁書》有將近一半的論贊署名姚察不同,《陳書》中僅本紀中有兩卷之論贊稱「陳吏部尚書姚察曰」,可見《陳書》中姚察舊稿的成分相對較少。也正因為如此,《陳書》在列傳體例上要比《梁書》整齊規範一些。
《陳書》與《梁書》的相似之處頗多。陳朝僅三十餘年的歷史,《陳書》的列傳也達三十卷之多,大量歷史人物事迹在書中得到反映。《陳書》語言簡潔生動,文風古樸,也摒棄了駢體文,但總體而言在內容上和文字上都不及《梁書》。

《陳書》無表、無志,亦為缺憾。《陳書》除了曲筆回護嚴重外,姚思廉還為其父姚察、同僚密友虞世基之父虞荔和叔父虞寄作佳作,辭多溢美,實為史家所不當為。從南北朝到唐初的史書中,此類事例屢見不鮮,亦可謂當時史學的一大弊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3: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