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再造鄉村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4-7-24 21: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4年07月21日 12:17
來源:鳳凰城市 作者:文孟君

1954年,威廉•阿瑟•劉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在英國《曼徹斯特學報》(The Manchester School,曼徹斯特大學版,第22卷第2期)發表了一篇著名的論文《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

這篇論文富於創見性地提出「二元經濟」(Dual Economy)發展模型。劉易斯也因「所提出的著名的『二元經濟』模型理論為他贏得了極大的聲譽並引起了廣泛的科學辯論」,以及「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問題的領導者和先驅」,而榮獲197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

「二元經濟」發展模型

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發展模型,認為發展中國家經濟可以劃分為兩個部門:一個是以傳統生產方法進行生產的、勞動生產率和勞動報酬極低的非資本主義部門,以傳統農業部門為代表;另一個是以現代方法進行生產、勞動生產率和工資水平較高的資本主義部門,以現代工業部門為代表。

劉易斯認為,發展中國家經濟貧困的根源在於龐大的農業部門中勞動人口相對於土地資源過剩,一部分勞動力處於隱蔽失業狀態。只有使相對於土地過程的勞動力達到充分就業,才能提高整個經濟的人均產出水平。因此,解決充分就業的條件,就是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起飛的條件。(參見阿瑟•劉易斯《二元經濟論》,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

按照「二元經濟」模型理論,經濟發展過程就是傳統農業部門不斷萎縮,現代工業部門不斷擴張的過程。而現代工業部門的擴張需要農業部門提供豐富的廉價勞動力。資本越多就可以將更多勞動力吸收到工業部門中去。工業部門工資水平高於農業部門收入水平是促使農業剩餘勞動力流向工業部門的動因。當農業剩餘勞動力消失后,勞動邊際生產率會提高。

「二元經濟」模型理論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影響深遠。縱觀我國經濟發展歷程,可以說是這種模型的實踐,在取得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成果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重工輕農,重視城市發展,忽視農村建設。在大力發展工業經濟和現代化、城市化的簡單理解下,以及城鄉巨大差別的現實誘導,城市與現代工業從農村肆意吸收大量的所謂「剩餘勞動力」,以實現自己的擴張,以至造成農村「空心」和荒蕪化。同時,農業萎縮和農產品的利潤低微,「誰來種地」成為明日之惑,糧食安全、食品危機、生態惡化等問題日益迫切。盲目推動城市化、城市支柱產業的缺失而至的「鬼城」以及城市病的種種困擾,等等。

也許在認識上對「二元經濟」模型理解上有所偏頗,也許具體執行上受到眾多因素干擾,但的確是反思這種經濟模式的時候了。

改造傳統農業

與威廉•阿瑟•劉易斯同時榮獲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Theodore W. Schultz),對於農業卻有著另一種思想認識。

西奧多•舒爾茨反對輕視農業的看法,認為「並不存在使任何一個國家的農業部門不能對經濟增長作出重大貢獻的基本原因」,歐洲、美國、日本、以色列等國正是通過農業而實現了較快的經濟發展。只不過發展中國家的傳統農業是不能對經濟增長作出貢獻的,只有現代化的農業才能對經濟增長作出重大貢獻。所以,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把傳統農業「改造」為現代化的農業。

舒爾茨認為,傳統農業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經濟均衡狀態,本質上是一種生產方式長期沒有發生變動和基本維持簡單再生產的長期停滯的小農經濟。傳統農業技術狀況長時期的保持不變。也就是說,傳統農業中生產要素的供給不變,農民所使用的生產要素和技術條件不發生變化。傳統農業中生產要素的需求不變,農民沒有增加傳統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動力。傳統生產要素的供求由於儲蓄為零而達到均衡。

舒爾茨對於兩種影響深遠的關於傳統農業的流行觀點不以為然:一種觀點認為傳統農業中生產要素配置效率底下;另一種就是著名的「隱蔽失業理論」。

對於第一種觀點,舒爾茨根據瓜地馬拉的帕那加撒爾和印度的塞納普爾這兩個傳統農業地區的資料證明:傳統農業中的農民並不愚昧落後,他們能對市場價格的變動做出迅速而正確的變動,他們會為了多賺一個便士而斤斤計較。通過多年的努力,現有的生產要素已經達到了最優化,重新配置這些要素並不會提高生產率。

至於「隱蔽失業理論」,又稱「零值農業勞動學說」,上述的發展經濟學家劉易斯等人都是這種理論的倡導者。他們認為,傳統農業中有一部分人的邊際生產率是零。也就是說,儘管這些人在從事農業生產,實際上對生產是毫無貢獻的。這種就業實際是隱蔽失業,把這些人從農業中抽走,並不會使農業生產減少。舒爾茨根據印度1918—1919年流行性感冒所引起的農業勞動力減少,從而是使農業生產下降的事實證明:在傳統農業中,農業產量的增減與農業人口的增減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農業勞動力的減少必然使農業產量下降。因此,「貧窮社會中部分農業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為零是一種錯誤的學說」。(參見西奧多•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4-7-24 21:09 | 只看該作者
舒爾茨提出改造傳統農業的關鍵是要引進新的現代農業生產要素,這些要素可以使得農業收入流的價格下降,從而使農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源泉。

這就需要建立一套適合傳統農業改造的制度和技術保證;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為引進現代生產要素創造條件;對農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他認為,引進新生產要素,不僅要引進雜交種子、機械這些物的要素,還要引進具有現代科學知識、能運用新生產要素的人。「各種歷史資料都表明,農民的技能和知識水平與其耕作的生產率之間存在著有力的正相關關係。」因此對農民的人力資本投資是必須的。人力資本投資的形式各種各樣,包括:教育、在職培訓以及提高健康水平等等。其中,教育是長期有效的形式,也是更加重要的。

舒爾茨對於農業經濟價值的重估,以及對傳統農業的改造思路,的確為傳統農業的重振、衰落鄉村的復興拓展了一個全新的境界。事實證明,在工業化、城市化問題日益困擾加劇的今天,舒爾茨的對農業、農村 「不放棄」的「改造傳統農業」理論,更彰顯了其先見性。

「桃米經驗」

在台灣南投埔里鎮的桃米,曾因1999年9月21日的台灣「集集大地震」而成為重災區。災后重建,桃米以「生態社區營造」為方向,從一個經濟凋落的傳統農村,向結合有機農業、生態保育和休閑體驗的教育基地轉型。十幾年過去了,桃米變成了遊客青睞的「世外桃源」。(參見陳統奎《台灣桃米社區的重建啟示》《再看桃米:台灣社區營造的草根實踐》,《南風窗》2010年1期;2011年17期)

追尋桃米鄉村社區營造成功的原因,卻是台灣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的陳錦煌所言的:社區總體營造的核心理念是「造人」,社區必先有一群人願意改變,然後,社區營造才能成功。

桃米,循著「教育學習—觀念改變—行動實踐」的策略,重新集結分散的社區社會力。在著力打造生態農業產業方面,重點先建構一個「知識經濟的社群」,最終實現鄉村村民與鄉村社區的共同成長。


參與打造桃米鄉村社區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其董事長廖嘉展認為:「桃米的成功實踐,告訴我們其實農業是一種令人敬佩的行業,會讓人覺得農村是一個很好的生活地帶,最重要的是,現在這成為一件有尊嚴和有價值的事情。」

西奧多•舒爾茨在其著名著作《改造傳統農業》一書最後這樣說:

「一個受傳統農業束縛的人,無論土地多麼肥沃,也不能生產出許多食物。節約和勤勞工作並不足以克服這種類型農業的落後性。為了生產豐富的農產品,要求農民獲得並具有使用有關土壤、植物、動物和機械的科學知識的技能和知識。即使農民得到了知識,如果是命令農民去增加生產也必然要失敗。需要採用向農民提供刺激和獎勵的方法。使得這種改造成為可能的知識是一種資本的形式,這種資本需要投資——不僅體現了部分知識的物質投入品投資,而且重要的是向農民投資。」

向農民投資,再造鄉村!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3: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