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啥吳仁寶和華西村奇迹很難複製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4-7-18 23: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14-7-18 23:17 編輯

2013-03-20 04:46:06

  華西村奇迹的創始人吳仁寶剛剛過世,享年85歲。他1957年當上華西村支部書記,一干就是48年。把一個一窮二白的小鄉村發展成一個現代化的小城鎮,也就是現在的大華西村,總人口達35,000人,去年人均純收入8.8萬人民幣,是全國農村人均收入的11倍,全國城鎮人均收入的3.5倍。

  原來的老華西村面積0.96平方公里,現在的大華西村是在老華西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涵蓋了周圍其它15個自然村,同時被編排為華西1村,2村。。。到華西13村,總面積35平方公里。華西村三年前用20億人民幣建一棟高328米的摩天大樓,與當時北京的第一高樓保持同樣的高度。

  在華西村,家家已經住上了別墅,人人開起了汽車,而且每個家庭的存款都超過100萬元。他們的生活水平已經達到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所以,華西村被國人稱為天下第一村。

  那麼,既然在江蘇的江陰市可以出現『天下第一村』,為什麼其它地方就再也找不到這樣的村莊了呢?是因為華西村不可以複製嗎?而不可以複製的原因在哪?

  回答這些問題,對當下研究中國農村現代化,城市化,以及如何縮小城鄉差別,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要了解華西村能否複製,就必須知道華西村的成功條件和走過的路程。今天,我看到人民大學鄭鳳田教授博文《吳仁寶是怎樣締造天下第一村的?》,深受啟發。他不僅講到吳仁寶如何實現『三連跳』,把一個只有不到2千元資產的窮村落,發展成為一個年產值524億元的現代化村鎮。

  他的這篇博文,我可以總結如下。

  首先,吳仁寶是一位有思想,有親和力,有超強的創造能力的農民領袖。他1928年出生,1957年當上華西村的支部書記。那時的華西,農業生產力相當落後,和全國廣大農村一樣,農民長期處於吃不飽,穿不暖的狀態。

  我也是在農村長大的,自己也經歷過那時農村的落後,不僅是生產力落後,而且,生產方式,和領導的意識也非常落後,肚子吃不飽,是天天感受到的事情。我高中畢業才15歲,回鄉當了生產隊的記工員,每天痛苦的勞作,最多得0.6個公分,在好的年份,每個公分3毛錢,在災害嚴重的年份,公分值是負數。所以,我天天都有『中國夢』,那就是老天爺不要鬧災,國家不要徵收各種苛捐雜稅,讓我們能夠吃飽飯。可是,那個時候,我們村沒有像吳仁寶這樣的領導,夢想再好,都是空的,醒起來,什麼都沒有了。

  如何把落後的農村,改造成為吃得飽,穿的暖的農村?恐怕是每一位農村幹部和社員最迫切考慮的問題。然而,並不是每個村幹部都有能力,而且願意為農民兄弟無私的拚命工作的。

  吳仁寶是個例外,當大家都認為『農業學大寨』是一種花拳繡腿,沒有實質性作用的時候,吳仁寶卻認真的學大寨,帶領村民改造農田,把單位土地產量從不到700斤,提高到了1000斤。這在那個缺乏技術,缺乏化學肥料的年代,就已經是一種奇迹了。

  人民公社化的最大問題,就是個人的勞動積極性和最終的勞動報酬無法統一,導致公社化瓦解,從大公社,變成了公社,大隊和生產隊的『三級所有制』。

  所謂大隊,有可能就是一個大的村莊,也可能是若干個小村莊連成一個大隊。生產隊一般是幾十戶人家合在一起,統一生產,統一分配。生產隊長服從村支部書記的領導,村領導也可以支配和調動生產隊的一部分資源。

  生產隊社員的工作積極性和生產隊的最終分配掛鉤,如果隊的生產好了,社員的分配也多了。但是,社員的勞動積極性,和生產隊的隊長領導能力直接有關,和生產過程的分工透明度有關。

  社員每天下地,當天的工作只能用工分來進行『初分配』,最終的分配是產出和工分掛鉤。這種生產過程和產出過程的『脫鉤』或者是『滯后』,導致社員工作積極性不高,甚至出現各種各樣的怠工現象,尤其是農忙季節,如果出現怠工,最終的產出就大打折扣。

  所以,生產隊能否發揮其最大的生產潛能,關鍵取決於兩個條件:領導的威信,所有隊員的認真工作和同心協力。這兩個條件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非常的難。因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包括領導也是自私的。只要存在自私,公社化的模式就會失敗。

  回過頭來,吳仁寶的成功,就在於他個人的超強威信,村民相信他,大家擰成一股力量,使華西村的集體經濟得以發展壯大。吳仁寶的最大作用,就在於自己不自私,而且能夠讓社員也不自私。

  吳仁寶的這種個人魅力和能力,恐怖在其它村落,就很難複製,或者無法複製。

  另外,上世紀60年代,思想非常僵化,政府不允許農村搞副業和工業,也不允許有自由市場。可是,吳仁寶卻帶領村民『偷偷』的搞了,在那個年代,這是要殺頭的。我所在的廣東省,在我讀中學的時候,公社就組織了好幾次批鬥大會,對那些『偷偷』搞小五金的人,不僅沒收了他們的所有財產,還把他們打入監牢。

  吳仁寶和華西村是幸運的,沒有遭到上面說的同樣命運。到了1978年,鄧小平出來搞改革,允許農村搞副業的時候,華西村已經有了近20年的農村小工業的發展經驗,而且積累了200萬元的原始資本,使華西村能夠站在其它農村所沒有的至高點上大搞鄉村工業。

  對於搞工業,吳仁寶也有一套。他緊緊抓住華西村的技術和人才優勢,緊緊的盯住當時大環境背景下的市場,全力以赴大搞三大產業:鋼鐵,紡織和旅遊。旅遊靠的是華西的名氣,鋼鐵是國家的急需物質,紡織是中國的出口拳頭產品。這三個產業做好了,做大了,對小小的華西村來說,那就有無限的發展和利潤空間。

  吳仁寶的個人領導能力和親和力數十年如一日,他看上去有些『高調』,但是,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有人對華西村和吳仁寶也說三道四,但是,事實的情況,是他建立起別人無法建立的華西奇迹。

  那麼,華西村為什麼不能複製呢?

  其實,改革開放以後,國有企業被私有化或變相私有化。連上世紀90年代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鄉鎮企業,也大都被私有化了。

  私有化的結果,使少數人發財了,包括國企高管,銀行高管,以及眾多的私人企業老闆。

  有人罵華西村90%的資產被吳仁寶和他的家人控制著。這可能是事實。但是,他們家族是不是掌握了華西村90%的財富呢?也就是說,是不是除了他的家族,其他人掌握的財富只有10%呢?

  我相信,不是的。如果是這樣,所有華西村的村民為什麼都可以住上別墅?每戶人家都有百萬以上的存款?

  要知道,如果你要說吳仁寶是完全無私的,恐怕不現實,也太過苛刻。作為一位農民領袖,在他帶領所有人發財的同時,他自己和家人得到比他人多一些,甚至多數倍的財富,不應該說他太過自私。

  我打個對比,中石油的資產數萬億人民幣,一百多萬員工。他們工資收入很高,但是老總們的收入卻是普通工人的數百倍,這樣巨大的收入差別還只是出現在國有企業。如果是私人企業,工人的收入基本是維持最低生活水平,而大老闆的財富超過100億的,大有人在。

  敢問,哪怕是最賺錢的國企,或者是有上千億資產的私有企業,哪個企業能夠讓所有的工人都住上別墅,都能開上汽車,都能有100萬存款?

  總之,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無私,或者基本無私,是華西村成功的秘訣。過去的無私是要帶領大家拚命干,跟大家同甘共苦。致富以後的『無私』是在分配的時候,盡量按照貢獻來分配,而不是靠不平等的競爭,或者壟斷來分配。當下社會兩極分化,官員和企業家過度的自私,使有錢人無比富有,使弱勢群體連基本生活都很艱難。

  這樣的現實,使華西村和吳仁寶很難在中國的大地上複製。這就要求政府必須通過法治來調整收入分配,從而提高全民的勞動積極性。這樣,中國才能進入高度文明和發達的國家行列。

  在我看來,吳仁寶和華西村奇迹,不僅在於他們富有了,而更重要的是他們給國人的警示:要發財,大家一起來。

  吳仁寶千古,華西村精神千古。

  附註:吳仁寶語錄精選

  【當幹部60年】我這60年,總結起來就是,50年代「聽話」;60年代「暗頂」;70年代「拚命」;80年代「覺醒」;90年代「警惕驕傲」;21世紀「創新」。

  【兩個一致】 「既和上級保持一致,也和群眾保持一致。」

  【如何讓百姓聽話】「我聽了老百姓的話,老百姓肯定會聽我的話。」

  【財富觀】「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只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佔鰲頭,一人也只佔一個床位」。

  【帶領共富要做好「三頭」】吃透上頭,熟悉下頭,晚上碰頭。

註: 江陰縣在1983年3月以前,一直屬於以農村搞企業成家的蘇州管轄。1983年3月才把江陰縣及無錫縣兩個縣划給無錫市。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3159

主題

547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216
沙發
寒冬開梅 發表於 2014-7-24 05:0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寒冬開梅 於 2014-7-24 05:03 編輯

  
另外,上世紀60年代,思想非常僵化,政府不允許農村搞副業和工業,也不允許有自由市場。可是,吳仁寶卻帶領村民『偷偷』的搞了,在那個年代,這是要殺頭的。我所在的廣東省,在我讀中學的時候,公社就組織了好幾次批鬥大會,對那些『偷偷』搞小五金的人,不僅沒收了他們的所有財產,還把他們打入監牢。

  吳仁寶和華西村是幸運的,沒有遭到上面說的同樣命運。到了1978年,鄧小平出來搞改革,允許農村搞副業的時候,華西村已經有了近20年的農村小工業的發展經驗,而且積累了200萬元的原始資本,使華西村能夠站在其它農村所沒有的至高點上大搞鄉村工業。


江陰在1983年3以前,一直是蘇州管轄,從某個角度來看,華西村是蘇州製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3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4-7-25 00:43 | 只看該作者
寒冬開梅 發表於 2014-7-24 05:00
  

江陰在1983年3以前,一直是蘇州管轄,從某個角度來看,華西村是蘇州製造! ...

應該說華西村是蘇州培育出來的,她的基礎是在蘇州管轄時間形成的。1978年就已積累了200萬,到劃歸無錫時又過了5年,應該說在划給無錫時已經很有基礎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4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4-7-25 03:4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瘋瘋顛顛 於 2014-7-25 03:50 編輯

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吳仁寶就開始辦糧食飼料加工廠、廢紡站、鐵匠店,發展村級經濟。1969年,吳仁寶頂著風險,偷偷創辦小五金廠。 而當時正是割資本主義尾巴的時候。為什麼冒險搞工業?因為種田實在掙不到錢。這些不受保護、偷偷摸摸的五金作坊成為了日後燎原中國的鄉鎮集體企業的胚胎。到了1978年,這些小五金給華西村帶來寶貴的起動資金,華西村的家底共有固定資產100萬元,銀行存款100萬元,為日後更大的發展奠定的基礎 -
世人皆醉我獨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12: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