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公車改革來臨,部委地方反應各異暴露啥?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4-7-20 17: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今年年底是中央和國家機關單位的車改時限,留給其的改革時間只有5個半月。中央和國家機關單位能否按期交出合格答卷,為地方車改樹立改革樣板?昨日,新京報記者分別採訪了二十餘個國家部委,結果表明,對於已經正式啟動的本輪車改,國家部委有「準備好了」、「尚無動作」兩類截然不同的回應。

  無獨有偶,7月17日,記者分别致電31個省區市的省委辦公廳或省政府辦公廳、省發改委等相關部門,僅內蒙古、湖北、江蘇等少數省份已著手車改,其他省份不是相關職能部門辦公電話無人接聽,就是稱「不清楚」、「看中央和國家機關的做法」。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部委、地方反應不一的現象?在筆者看來,既正常又不正常。正常的是車改喊了20年,在今突然來臨之時,有的部委、地方早已做好了思想準備,在他們看來這不過是水到渠成而已,所以回應「準備好了」。不正常的是,有的部委、地方對車改仍然諱莫如深,不知是不願泄密,不願做「出頭鳥」,是想時刻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動上與中央高度一致,還是心態消極,心存抵制。因此才有「不清楚」、「尚無動作」、「看中央和國家機關的做法」這樣的託詞。對於前者,不管各部委、地方是否真的「準備好了」都值得點個贊,尤其是已著手車改的內蒙古、湖北、江蘇等少數省份更是值得肯定。因為這都體現了一種遵循中央安排,認真執行貫徹落實中央政令的積極態度。對於後者,在讓人覺得其太過小心謹慎之餘,更讓人看到的是他們對車改工作缺少科學合理的規劃,啟動速度偏慢,創新意識不強,對車改前景不看好等問題。這,同樣也是「四風」問題。

  當然,將兩者聯合起來看,導致部門差異和群體間的差異的原因就在於各部委、地方對車改工作思想不統一,共識度不高,對政策解讀有歧義,對應該由誰牽頭不清楚,對如何確定補貼標準和發放方式有異議。而根本原因則在於,公車改革是在革自己的命,削自己的權,剝奪自己固有的利益,尤其是對「一把手」們影響頗大。在「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更難」的現實語境下,若無外部高壓政策和監督措施,指望這些部委、地方動真碰硬,拿自己「開刀」,其效果顯然不容樂觀。

  因此,筆者認為,公車改革要始終放在國家層面,自上而下進行改革。一是要統一標準,統一實施。中央由哪個部委牽頭,地方則由相應的部門牽頭,而且補貼標準和發放方式在同一個部委或地方省市也應該一致,如此才不會存在曲解、歪解公車改革政策的現象。二是要完善法律法規,建章立制。公車改革是一個大工程,時間緊,任務重,阻礙多,難度大,更需要人大立法支持,該立法的要立法,該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規要積極健全完善,該建立規章制度的要建立規章制度,如此才能讓車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三是要全民參與,構建監督體系。人民群眾對「公車腐敗」深惡痛絕,對公車改革呼聲很大,疑慮也很多,發動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既提高了他們參政議政的熱情,又發揮了他們「千里眼」、「順風耳」的作用,是構建和完善監督體系的必要之舉、應有之義。四是要狠抓量化考核,督促落實。各部委、地方要對公車改革的時間、目標、任務等進行量化並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納入年中和年終考核體系,同時結合巡視、督查等方式積極督促落實,對態度不好,工作不力,任務完成不好,群眾評價不高的單位和個人要嚴肅問責。如此,公車改革才不會流於形式,才會取得令黨和人民滿意的成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19: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