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關節軟骨退變,很多老人承受著骨關節炎的折磨,蹣跚行走,看上去像走「鴨子步」。而這種疾病,雖然多發於老年人,但也有年輕化趨勢。專家還指出,有的運動會讓中青年的關節軟骨提早「衰老」,不得不早早就置換人工關節。
中老年
是骨關節炎高發人群
63歲的榮女士,多年前走路的時候就有疼痛感,家人都認為是她年齡大了而且走路太多的緣故。榮女士就這樣勉強行走了10多年,最終發展到了非常嚴重的雙膝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40歲出頭的關先生,他已經因為多處關節腫痛而求診。檢查發現,關先生是骨關節炎的年輕患者。他覺得,打高爾夫球活動量不大,怎麼關節倒不行了?原來,他的高爾夫球是「自學成才」的,沒有接受過教練教導,很多動作都不標準,多處關節長期被動磨損,磨出了骨關節炎,最後不得不做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大骨科蔡道章教授指出,這些人關節軟骨退化,膝關節不穩,走路只能蹣跚而行,俗語稱像走「鴨子步」,有的甚至需要藉助拐杖行走。專家介紹,骨關節炎疾病多見於中老年人,易發在負重較大的膝、髖關節,且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其中60歲以上的人群中,約有55%的人患有骨關節炎,在70歲以上的人中,約有80%的人患有骨關節炎。
「老人病」年輕化,因不當運動、忽視受傷和肥胖
根據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最新統計數據表明,我國約有1.2億人正經受著骨關節炎的折磨。「但是,骨關節炎有年輕化趨勢,年紀輕輕就得做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越來越多。」蔡道章在強生媒體開放日活動上指出,這與運動不當、忽視受傷、肥胖有關。他舉例稱,長跑運動員30歲的年紀,就有70歲的關節,這是過度運動導致的。而一些年輕人,熱衷於跑馬拉松、打網球,甚至過度沉迷,導致骨關節軟骨早早退化,骨關節炎提前到來。「對抗性的運動如打網球,突然加減速,對軟骨磨損大。」他認為,足夠的熱身運動和正確的姿勢是必要的。
另外,損傷后沒有及時處理,也可以導致骨關節炎提前報到。很多年輕人愛運動,運動或其他原因導致韌帶斷裂,通常他們想到的就是去做做理療,只要不怎麼痛,就沒放在心上了。實際上韌帶斷裂后,關節容易磨損,只有及時重建韌帶,才會避免關節的相關性損傷。
胖子越來越多,體重者關節的壓力很大,關節炎出現得早於常人。「大胖子膝關節壞掉后,不減肥連人工關節置換術都不能做,否則做了也很快就壞掉的。」
人工關節置換是走投無路的治療方法
「早期骨性關節炎先以改變生活、運動方式來緩解,還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包括消炎鎮痛的葯和關節潤滑的葯,緩解關節發炎的紅腫熱痛;晚期病人也可以先以早期病人的方法嘗試治療,若這些方法治療均無效、病人感覺嚴重影響生活時,可選擇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蔡道章指出,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並不是骨關節炎的首選治療方法,有的病人拍片發現關節破壞得厲害,但他不覺得疼痛,對生活影響不大,也不用做置換手術。「畢竟是人工關節,有一定的使用壽命,手術也有一定的併發症風險。」
不過,相對於一些病人動輒希望置換人工關節,也有一些病人對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生畏,覺得術后要長期卧床很痛苦。「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前手術需要4個小時,術后休息半個月,現在手術只要40分鐘,第二天就可以出院,5天就可拄著拐杖到處走了。」蔡道章稱,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也比以前長了,95%的手術病人置換20年後還用得好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