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陳事美:甲午戰爭中的大清媒體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常樂 發表於 2014-7-19 02: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舊聞日報​ 2014-07-18

說起甲午戰爭,人們首先映入腦海的便是慘烈的中日海戰,是民族英雄鄧世昌與官兵一起駕駛「致遠」艦撞向日本「吉野」艦,最終壯烈犧牲,英勇殉國的感人畫面。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中日軍事實力的對比,主戰派與主和派的分歧,朝廷與民間的種種反應。人們不能釋懷的是,中國的沒落與洋務運動的失敗。而作為大時代的瞭望者,媒體在甲午戰爭中的表現卻被無情地忽略。事實證明,媒體在甲午戰爭前後的輿論導向作用至關重要,甚至是影響戰爭發展的重要因素。

大清時期的媒體,就是純粹的報紙。沒有廣播電視,更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報紙是絕對的老大。鴉片戰爭后,上海率先開埠,現代意義的報紙正式出現。到甲午戰爭期間,上海的報紙已經非常發達,堪稱全國媒體的風向標,比較知名的如《申報》、《新聞報》、《萬國公報》、《字林滬報》等。雖然甲午戰爭持續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但各媒體均給予了高度關注,從時局分析、戰況報道、時事評論,再到批評政府、建言獻計,可謂是全方位的多面聚焦。具有濃郁家國情懷與理想主義的媒體人,在民族危難之際,以一顆拳拳愛國之心,積極吶喊,奮力鼓與呼,不僅提振了國人士氣,還極大促進了民族覺醒。但由於時代的局限,大清的媒體缺乏國際視角與格局,並虛妄自大,盲目煽動民族對立情緒,甚至出現「筆杆子」欲指揮「槍杆子」的滑稽局面。

120年前的中國,沙俄是中國最大的威脅,國人皆知,人們絲毫並未感覺到日本的蠢蠢欲動。就在甲午戰爭開戰前的半年,朝鮮東學黨起義后,《申報》以特有的政治敏銳向政府與國人發出了警示。1894年1月27日,刊發《聞朝鮮亂耗書後》一文,文中寫道「日本人屢生覬覦,大有以琉球相待之意」。文章認為,日本人早有吞併朝鮮意圖,似當年侵佔琉球一樣。此時的清政府,還完全沒有意識到日本企圖借道朝鮮,侵略中國的野心。媒體有此遠見卓識,一方面得益於作者對時局分析的判斷能力,也得益於《申報》作為大報的地位。大報吸引高端人才,又有專門的國外新聞渠道。《申報》以政論見長,政治嗅覺靈敏,自然要高於其他報紙,如《字林滬報》直到5月底還沒有搞清日本大幅增兵朝鮮的目的。

伴隨甲午戰爭的開戰,中國各大媒體紛紛開設專欄,密集報道戰事。如「本館接奉電音」、「政論」、「西電譯要」、「窺日要言」等。由於清政府對媒體的幾無管制,媒體言論很大膽,在戰爭期間,媒體可直接批評朝廷,以示監督。如北洋海軍的建設問題,《字林滬報》在9月30日的文章中,直接批評通商大臣不敢申請造船,又抨擊當權者認為造船是亂花錢的錯誤言論。10月5日,在清軍陸地戰場節節敗退之際,更是痛斥指揮者無能,「於此可知諸統將之實無能焉」。

不僅敢於批評,媒體甚至大膽建言,要求光緒皇帝御駕親征。乖乖,媒體的這種膽量在今天的國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10月8日,《字林滬報》發文《恭擬聖主親征議》,要求光緒效仿宋真宗親征契丹。文章認為,當下最要緊的便是,皇帝需御駕親征,「親統六師,東征日本」,甚至一鼓作氣,直搗日本老巢。

書生報國無他物,惟有手中筆似刀。報人主筆多為文人,理想主義較重,以慷慨激昂的文字救亡圖存也在情理之中。在甲午戰敗后,媒體更是發出了各種革新除弊,變法圖強的聲音。《新聞報》提出,應築鐵路、鑄銀錢、設郵政。同時,該報積極倡導向日本學習。「甲午一戰,日本以徹底的西學大敗了中國不徹底的西學。這一事實非常雄辯地為西學致強的實效作了證明。」

最重要一點,當時的報人就已經認識到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認為中國必須在體制上徹底革新,「雖不能行民主之法,然君民共主之政似亦可以仿行,如設立上下議院,聽民間公舉賢才,議論政事,多開報館代陳民難。」《新聞報》甚至為此提出了具體操作辦法,可謂煞費苦心。

應該說,在國家與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際,大部分中國媒體堅持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是值得肯定的,畢竟報紙的主筆都是中國人。但同時也暴露了媒體的一些弊病,諸如虛妄自大,盲目煽動民族情緒對立,甚至是發布假新聞,誤導輿論。在甲午戰爭中揚名立萬的《萬國公報》則因是洋人主筆,西方觀點較多而備受中國人質疑。

在甲午戰爭前,媒體同國人一樣,根本沒把日本放在眼裡,認為日本只是一個「東夷小國」,而中國則是「天朝上國」。日本打中國猶如「螳臂當車」,中國打日本就是「泰山壓卵」,這是國人的普遍認知。作為社會的精英,很多報人也持同樣的觀點。日本明治維新的巨大進步被中國人赤裸裸地忽視,國人的虛妄自大可見一斑。而英國人同樣忽悠了中國人,曾在北洋水師任職的英水師提督琅威理就在《萬國公報》的專訪中,大言不慚地宣稱,中國海軍不僅足以戰勝日本,即使打西方大國也綽綽有餘。

正是這種錯誤的認知,激發了中國人盲目的愛國熱情,各種憤青、各種「抗日」的呼聲,媒體更是連篇累牘地發表主戰言論。在當時的氛圍下,似乎國人打日本猶如「手撕鬼子」一般簡單,殊不知這不是在橫店影視城,而是與崛起的日本真刀真槍的血拚。當時的朝廷內,只有打過仗的李鴻章才知道自己吃幾碗乾飯。

有媒體甚至直接列出了作戰計劃。《字林滬報》在8月22日刊發《審機》一文中就提出,中國海軍應將日軍圍困在朝鮮,然後另派一支勁旅偷襲日本。若日軍回撤,則可尾隨追之而殲滅。瞧見沒,這是真正的「筆杆子」指揮「槍杆子」,文人好戰,而武將卻不想打仗。

由於清政府拒絕了隨軍記者的申請,在甲午戰爭期間,中國各大媒體只好通過朝廷內線、特約記者、外國譯電等方式獲取新聞源。在新聞時效上,則落後外國媒體很多,準確性也很難保證。「牙山大捷」就是讓人貽笑大方的一條假新聞。

與中國媒體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日本非常善於操控國際輿論,僅僅隨軍報道的日本媒體就多達幾十家,一百多名記者活躍在戰爭一線。不僅如此,日本還發動各地日本大使撰文,在世界主流媒體上發表文章,為宣傳日本正義的國家形象展開公關,甚至不惜賄賂路透社。令人沉重的是,翻開當年世界大報關於甲午戰爭的報道,幾乎全是日本的聲音。

甲午戰爭后的次年,李鴻章訪問紐約,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中國報紙不願將真相告訴讀者,中國的編輯們講真話十分吝嗇,只講部分的真實。對此,陳事美以為,媒體固然有責任,但中國自古就沒有講真話的環境,清政府難道不是滿嘴謊言嗎?

如今,120年過去了,仔細想想,我們進步了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02: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