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咱來說一說朝鮮這「小暴脾氣」從何而來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4-7-17 14: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著名歷史學家沈志華認為, 朝鮮什麼主意都拿不了,都得聽大國的,這是一種抗爭或者獨立心態的由來。

  朝鮮:一直未能擺脫大國控制而尋求獨立

  筆者接觸朝鮮戰爭方面的俄國檔案最早一批是葉利欽寫給金泳三(註:韓國前總統,1993年至1998年任韓國第十四屆總統)的信件,當時有216件,那是1994年,朝鮮戰爭中的很多事兒都出來了,原來都不知道。

  1994年後,出了很多新東西,加上中國的檔案,也在這個前後開始解密,像毛澤東軍事文稿,周恩來年譜,劉少奇年譜,還有周恩來軍事文稿,彭德懷軍事文稿等,實際還是非常不完整的,就我所知還有很多材料沒有公布。

  檔案不斷出來,敘事就會發生變化,甚至整個觀點都會發生變化。舉個例子,毛澤東早就想出兵,在美軍仁川登陸之前,毛澤東三番五次對斯大林、金日成講要出兵。他的想法很簡單,就是乘勝追擊,金日成已經打成這樣,我可在背後給你防守後方海岸線,或者幫你到前面打釜山。

  總而言之,加入中國這股力量,既能防止美國在側后登陸,又能加速向南進軍。過去我寫文章,判斷是金日成不同意中國出兵,人家沒邀請,怎麼隨便派部隊到他國作戰?

  到2005年,俄國又披露一批新檔案,可以看到斯大林和金日成蘇聯大使之間來來往往的電報,我們才知道其實金日成想讓中國出兵,雖然有反覆,但最終還是覺得自己拿不下這場戰爭。

  特別是到了1950年八月中旬,毛澤東至少三次對金日成講,得把重兵調回來,防守中間地帶,否則美國在側后一登陸,就全盤皆輸。而且毛澤東判斷,登陸地點不是元山就是仁川,講的非常准,金日成也明白,但是他一請示斯大林,斯大林不同意。

  斯大林為什麼不同意?筆者得出一個直接結論,戰爭結果並不是斯大林特別關注的,因為他明知如果中國派40萬軍隊過去,甭說40萬,哪怕就派15萬,麥克阿瑟7萬人怎麼能夠成功登陸?

  因此,這就讓人們重新去思考朝鮮戰爭的起源。筆者講朝鮮半島在冷戰時期的戰略重要性,也就是蘇聯、中國、美國,當然包括日本,怎麼圍繞朝鮮半島形成東亞冷戰格局,從這個角度大家可以知道為什麼巴掌大的這麼一塊地,吸引這麼多大國較量。明白了這一點,也就可以理解過了大概六十多年,這個勁還沒過去,誰都不想撒手。

  原來朝鮮最早是中國的藩屬國,後來轉到日本統治下,到1945年二戰結束,就轉到蘇聯手裡。了解朝鮮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這個國家一直沒有獨立,甚至1958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撤出朝鮮之前,朝鮮也不是獨立的。

  只是名義上獨立,但什麼主意都拿不了,都得聽大國的。因此,你要理解朝鮮人的心態,理解金日成的心態,這是一種抗爭或者獨立心態的由來。

  蘇聯:為控制中國東北發動朝鮮戰爭

  二戰快結束時,朝鮮當時在日本佔領下,幾乎相當於一個行省,日本關東軍在那駐紮。開波茨坦會議的時候,美蘇間有一個大體分工,日本本土和太平洋由美國人作戰。中國大陸,主要是指東北,由蘇聯人作戰,就是沒講朝鮮半島由誰作戰。

  一般的理解應該是由蘇聯人作戰,因為朝鮮半島與中國東北相連。蘇聯進攻東北日軍分三個方向:一是蘇蒙聯軍從大興安嶺往東打;一是遠東第一方面軍,從北向南打;再一個是遠東第二方面軍,從東向西打,第二方面軍第25集團軍一拐彎就能到朝鮮。

  當時斯大林是怎麼構想的呢?有一個事很能反應出斯大林大體上的構想。大概9月中旬時,蘇聯紅軍已經打到漢城,當時美國還沒打到日本本土,只要日本宣布投降,蘇聯紅軍再一直往下,就能佔領朝鮮半島。

  聽說蘇聯紅軍已佔領整個北半部朝鮮,美國國防部就有點著急,覺得自己也應該在朝鮮半島有一席之地,所以杜魯門給斯大林寫信,提出能不能你們佔一半,我們佔一半。「三八線」也是臨時劃出來的,大概二分之一就行,杜魯門直接給了斯大林,誰也沒想到斯大林當時就答應了。美國國防部所有人都非常驚訝,認為斯大林腦子有問題。

  斯大林當時的電報,他說「三八線」的劃分非常正確,但不能只劃在朝鮮半島,應該繼續向東延伸,向東延伸就把整個北海道給劃出去了。因此,我想斯大林的遠東戰略是要佔領中國東北,控制蒙古,然後控制日本海出海口,能到太平洋就夠。

  這一戰略什麼時候突然發生變化?是1949年毛澤東到莫斯科去,不管他用什麼辦法,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要回中國長春鐵路(編者註:「中長路」全名中國長春鐵路,是中國東北全部鐵路統稱,包括南滿鐵路、北滿鐵路(舊中東鐵路)、東滿鐵路、西滿鐵路,以下簡稱中長路),旅順口和大連港。

  東北被中國完全收回,資源就不說了,就從安全上講,斯大林也覺得非常不保險了。更嚴重的問題是,如果失去出海口,他的艦隊就要回到符拉迪沃斯托克,且不說該港口條件比旅順口差得遠,最重要問題是要南下太平洋必須經過對馬海峽(編者註:位於日本對馬島與九州、本州島之間溝通日本海和黃海的重要通道),而當時對馬海峽是在美國控制下,就相當於把太平洋艦隊的脖子掐死了。

  別小看《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直接導致蘇聯整個亞洲戰略的破敗,斯大林從雅爾塔會議開始精心策劃的這一切蕩然無存,後果是非常嚴重的。毛澤東挺得意地回來了,斯大林恨得直咬牙,是毛澤東逼他非得簽,不簽就不走,再加上美國人不停造謠,弄得斯大林沒辦法,否則要面對一個敵對的中國就更要命。

  這也就意味著,蘇聯必須調整他的亞洲戰略,才能保證自身安全,怎麼保證?就是要佔領朝鮮半島。很多人不同意我的看法,但我現在仍然堅持,我覺得現在還沒有人能駁倒這個推斷。

  斯大林為什麼要發動朝鮮戰爭?他的目的就是為了彌補蘇聯在《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后的損失,只有蘇聯控制朝鮮半島,才能恢復到原來的設想,馳向太平洋。

  有人說,斯大林怎麼能知道朝鮮戰爭一定勝利,如果朝鮮戰爭打敗,或者陷入僵局,還不是控制不了朝鮮半島?肯定有這個問題。斯大林原來怎麼想的我不知道,但從歷史發展的結果看,能推斷出他怎麼想。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以後,沒幾天蘇聯就提出一個補充協定,如果遠東地區發生戰爭或有戰爭危機,蘇聯仍然可以無償使用中長路。

  但這件事表現出斯大林想著一個問題,朝鮮戰爭勝敗不是他主要考慮的問題,只要出現戰爭狀態,蘇聯就能恢復到原來的戰略構架。後來果然如此,到1952年9月,按說蘇聯應該與中國討論歸還中長路和旅順港的問題。

  周恩來9月份去蘇聯,與斯大林說,我們不能要回旅順港,因為中國沒有海軍,你們一走,旅順港就空了,只能有利於敵人,所以請蘇聯繼續留駐旅順港。斯大林講,這可不是我們不走,是你們不讓我們走,那好,再簽個協定,9月24日又簽了一個協定,這一簽就慘了,都沒有寫明租賃的日期,只是寫對日和約簽訂時才撤,而對日合約簽訂遙遙無期。

  戰爭沒打贏,但旅順港回來了,中長路無償使用,不管朝鮮戰爭爆發以後的進展如何,是不是達到了斯大林的目的?

  美國:為落實對共產主義的包圍參加朝鮮戰爭

  美國最擔心國共內戰,內戰開始后對中國的態度也是猶豫不決,想等塵埃落定,看到底怎麼回事,再做決定。1949年10月1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民政府也遷到台灣,美國必須要進行決策,到底支不支持新政府?跟中國共產黨打不打交道?

  美國面臨選擇,內部兩派針鋒相對,一派是軍方、國防部,認為美國對中國太軟弱,而且一讓再讓,現在已經退到最後一步,只剩台灣,不能再讓步,必須支持蔣介石,保住台灣戰略要地。

  但是政府方面,國務院完全相反,國務卿艾奇遜說,最主要是搞清楚誰是美國的敵人?是中國人還是蘇聯人?他認為美國的敵人不是中國人,而是蘇聯人,美國政策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分裂中蘇,只要中國不與蘇聯走到一塊,美國就成功了。

  至少,就算中共不能與美國親近,在美蘇之間作為一個中立國,也有了一個很大的緩衝地帶,美蘇之間就不會產生衝突,特別是在亞洲地區,相安無事。

  但是,中蘇同盟簽字以後,美國的政策就開始發生變化。因為蘇聯掌握了核武器,中蘇又已經結成同盟,那麼共產主義在歐亞大陸已經連成一片,「世界最危險的時刻到來了」,美國這時才把遏制政策由原來的區域性變成全球性。

  也就說,美國原來只是在歐洲防禦蘇聯,現在要在整個歐亞大陸設立環形包圍圈,這不是朝鮮戰爭爆發造成的,而是中蘇同盟條約簽訂以後美國就開始改變。

  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戰略就越來越落實,越來越穩固,建立了美韓同盟、澳新美同盟、東南亞同盟等,圍著中國構建一系列同盟。一直到1955年,基本就形成這麼一個構架。

  中國:為把安全建立在中蘇同盟基礎上而出兵朝鮮

  所謂中朝之間傳統的牢不可破的鮮血凝成的友誼,這是一個神話,沒有的事。這是50年代兩國領導人編寫的一個神話,本來是想騙美帝國主義的,後來不幸,把自己也騙了,到今天,中國老百姓也都是這麼認為的。因為我們的報紙上從來不說朝鮮的壞話,筆者稱,沒話的時候也就是關係最緊張的時候。同時,朝鮮報紙上也不說中國的壞話。

  但實際上中朝關係變幻無窮,好的時候那叫真好,恨不得就像一個人一樣,我沒得吃也要餵給你吃。

  中朝關係發展過程大概是這樣的。1949年之前,不能說中國與朝鮮有直接關係,間接主要是在東北地區朝鮮給予中共一定支持,四野部隊與國民黨打仗,打不過就穿過鴨綠江,跑到朝鮮。

  另外,傷員都在朝鮮,倉庫也在朝鮮。那個時候朝鮮給了中國很多援助,但本質上講,是蘇聯給的,不是朝鮮。因為那會兒金日成拿不了主意,拿主意的都是蘇聯佔領軍,蘇聯紅軍直到1949年初才撤,包括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想與中國建交,都得先問斯大林,能不能與中國建交。

  第二個階段就是朝鮮戰爭時期,基本上就是中國控制朝鮮,因為出兵,兵力不斷增加。那會兒發生很多爭執,也是中朝關係最緊張的時候,在所有重大問題上,中國與朝鮮的意見都是對立的。

  第一,志願軍誰指揮?金日成一想,當然我指揮,是中國軍隊到我的國家作戰,不是我指揮還是誰指揮?彭德懷很有主意,當然不能給他指揮。兩人吵來吵去,爭論不下,最後斯大林來份電報,由中國人指揮,這是一次。

  第二次鬧得更凶。朝鮮戰爭第三次戰役結束,佔領漢城,彭德懷說停止進攻,主要是因為志願軍打不下去了,當時空中優勢完全被美國控制,志願軍後勤補給跟不上,傷員下不去,新兵源上不來,沒糧食,沒彈藥。他們都認為志願軍已經到了強弩之末,不能再打,毛澤東也就同意了,這一下把金日成惹惱,金日成到彭德懷的指揮部吵了三天。

  最後斯大林來電報,說彭德懷同志的決定是正確的,彭德懷是真正的軍事家。斯大林為什麼那麼支持毛澤東,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毛澤東決定出兵朝鮮。

  筆者稱,毛澤東為什麼一定要出兵朝鮮?他就是要把中國的安全和中國共產黨對新中國的統治建立在中蘇同盟的基礎上,沒有中蘇同盟一切都是白談。很多人講,中國出兵朝鮮主要是為了中國的邊界安全,筆者覺得這是沒有任何道理的。

  當時為什麼所有的中國領導人,特別是軍事領導人,都不主張中國出兵?毛澤東說了,出兵朝鮮就是一個半人的決定,他是一個人,還有半個,就是周恩來,周恩來都是半信半疑的,可想而知多數領導人都反對,主要是他們覺得出去打不了勝仗,難道出兵就是為了讓人打一頓?不合邏輯吧。如果這個前提存在的話,那所謂 「邊界安全說」純粹就是假設。

  因此,中國領導人決定出兵朝鮮,絕不是因為邊界的安全,而是國家整體的安全和政權穩定,而這個基本的保證就是中蘇同盟。毛澤東這樣做了,確實起了作用,因為他是在最關鍵的時候,在斯大林認為中國不可能出兵的時候,中國出兵了,人們說斯大林哭了,筆者稱沒見過相關材料。

  據筆者對斯大林的研究,這人不那麼容易掉眼淚,但是從電報中,從斯大林做的事情中,可以看出來他非常感動。舉個例子,中國出兵沒幾天,斯大林就贈送中國372架最新式的米格-15飛機。

  但是中蘇同盟造成一個結果,在重大問題上蘇聯都支持了毛澤東,受氣的是誰?金日成。包括鐵路運輸,金日成說現在戰爭延長了,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停下來,不能總讓軍隊管鐵路,而且鐵路是國家主權象徵,最後周恩來也讓步了,同意把鐵路權還給朝鮮。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7: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