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李西堂:立馬「左」變的莊嚴嘴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常樂 發表於 2014-7-17 12: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生存競爭非常激烈,即便是官僚士大夫也要首先保自己的飯碗,於是就缺少了獨立思想和人格,不敢踐行言論自由,不敢解放思想,甚至罔顧是非和民族大義也在所不惜。

飯碗關係到一家人的生死存亡,不保是不行的。可是,人世間總有些比飯碗更重要的東西,需要每個人努力爭取和堅守。可惜我們不少知識精英為保飯碗幾乎沒有了底線,只要能保住這個東西,就是當奴才、出賣靈魂都行!

極端的例子不說。在「極左」的年代和「左」的習慣遠未肅清的今天,不少公眾人物為保飯碗,總覺得思想態度和行為表現要「左」一些,不「左」就有「不積極、革命態度不堅決」的嫌疑,往往不被組織信任和重用,甚至會被當成異己分子清除出去。於是,為了安全起見,許多人奉行「寧左勿右」的政治信條和策略。他們的政治嗅覺很靈敏,善於觀測風向,以保證自己時刻緊跟形勢,始終「保持一致」,永遠不犯「政治錯誤」,也就永遠保住了飯碗。這些人被稱頌為「識時務」的「俊傑」,的確是精於世故的「聰明人」。可惜社會進步和思想解放的阻力會因此而大增。

前不久,雜文家鄢烈山先生講他的經歷說:「我為某家出版社年選叢書編雜文卷,編了10年,今年說叢書不編雜文了,不想惹麻煩——其實此前並沒有惹什麼麻煩。我編個人寫史叢書,前兩年出了三輯,去年十八大前夕編了第四輯,自律比前三輯更嚴,卻歷經三家出版社審稿未通過,至今不知何時能出來!我主編談時事的思想類文摘出版社不敢出,編歷史紀事類也不行,我看就是政治過敏,『寧左勿右』老病複發。」(鄢烈山《我為何對「政治安全」心懷疑懼》)

出版社那些「政治嗅覺很靈敏」的人,無疑是從眼前的政治氣氛中嗅到了什麼,才決定「今年不編雜文了,不想惹麻煩」,雖然不免有些思想「左傾」或「『寧左勿右』老病複發」之嫌,但也不能全怪他們。試想,如果讓鄢先生的這些「語言犀利、諷刺性強」的雜文繼續編下去,萬一惹惱了上面、惹下了麻煩可怎麼辦?所以寧肯中國沒有雜文,也不要編了!其實質問題還是為保飯碗,小心為好!

不過,這些為保飯碗而觀測風向、說風就是雨的聰明人,恐怕也對黨中央不斷號召「解放思想、敢於擔當」的信念不堅定,因而以小人之心誤度君子之腹、誤判形勢,以致像變色龍一樣,突然換上「左」的馬甲,以求偽裝和自保。

這裡舉個例子,看看在某種「背景」下,一些政治過敏的人立馬「左」變的莊嚴嘴臉。

報載,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曲阜孔府考察。參觀孔子研究院時,他饒有興趣地翻看桌上擺放的展示研究院研究成果的書籍和刊物,看到院長楊朝明主編的《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兩本書時,他拿起來翻閱:「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他還說:中華民族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一定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因勢利導,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

沒想到,這段十分平常的報道,竟使一些「政治嗅覺靈敏」的出版社先生立即聞風而動,高姿態展示「左」的思想傾向,以保飯碗安全和政治上可靠。至於書出不出、文化事業進步與否,則全然不用考慮!在這種「左」的嘴臉面前,筆者研究中國古代史的書稿《國史病案》,也像鄢先生的雜文一樣歷經了六家出版社審稿,「至今不知何時能出來」!於是,負責出版這本書的書商灰先生與筆者有如下對話:

灰:《國史病案》我們還是在爭取出版,幾家出版社評價您的稿子還是很深刻的,但是有一章涉及批評儒家,而今年的時政您也明白,習總說了要看看儒家經典。第五章的儒家思想這塊成了一個卡殼的地方。

筆者:儒家思想成了禁區,當年大批,而今禁區,不可理喻!

灰:瀋陽軍區白山出版社專門開會討論了書稿,認為總體是好書,就是儒家文化這塊不符合當下潮流。習總考察孔府:要細看孔子書籍。

筆者:我批判儒家,不是不讓人看孔子書籍;看孔子書籍也不意味著不能批判。如此見風使舵,跟風抬高儒家,我們一些知識分子太缺乏獨立思想了!

灰:習近平此次在山東曲阜座談會上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強調,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在構建當代中國新文化中愈發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國在構建當代新文化、新精神文明的過程中,仍然需要每個人的智慧和創造力。出版社很關注動態的,生怕稍不注意惹出麻煩。

筆者:怕惹出麻煩,思想永遠不敢解放。沒有希望的可憐民族!

灰:上面的人可能很大度,不在意批評,經不起底下的人在那猜度。底下的一猜度上面的意思,往往就把事情弄過頭了。這兩家出版社,我們盡全力努力爭取。您看您能不能考慮對第五章的內容進行調整,不以一章而影響全書的出版。

筆者:唉,儒家思想竟成不能批評的禁區,我相信習總書記和我們黨絕沒有這個意思!這本書的觀點站得住腳,也不違反四項基本原則和黨紀國法,寧願不出版,也不為迎合形勢而刪改。

對話結束后,筆者默然回顧自己以前雖然出過幾本書,但近幾年書稿送出之後,出版社「生怕稍不注意惹出麻煩」的顧慮越來越多,即便書稿都是談論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代史,也每每被發現「有觀點、有鋒芒」,涉及敏感話題,因而越來越不好出版。於是,萬般無奈之際,只好自覺「改邪歸正」——轉而鑽研無關痛癢的青銅器、金石銘文,遂有一本「沒有觀點、沒有鋒芒」、也無關當代政治和現實的《金文觀止》出手,不禁百感交集,想起「萬馬齊喑、學術繁榮」的乾嘉時代。

2014年7月11日

共識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2: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