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當一個人報復社會時,我們是不是應該想更多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7月15日,廣州發生了一起公交車縱火案。一輛公交車被燒剩鐵架,共造成2人死亡,32人受傷。廣州警方迅速鎖定了犯罪嫌疑人歐某(25歲,男,湖南人)。據歐某交代,自己是因為賭球輸了,心生不忿,然後在公車上縱火。

  去年6月7日,廈門也發生了一起公交車縱火案,事故造成47人死亡、34人受傷。警方證實,肇事者陳水總因自感生活不如意,悲觀厭世,而泄憤縱火。

  2010年,福建南平實驗小學門口,鄭民生手握尖刀快速走向學生人群,短短55秒,13名小學生倒在血泊中。當地政府稱,鄭民生與原單位領導有矛盾,辭職后謀職不成,又多次戀愛失敗,導致心理扭曲故意殺人。

  這幾起事件都有一個共同點:個人遭受不同程度的不愉快經歷,然後用極端暴力的方式把抑鬱和憤懣發泄在一些與自己遭遇沒有關係的人群身上,並造成流血、死亡事件。

  這樣的事件還有很多。這種行為被稱作「報復社會」。

  什麼叫「報復社會」? 在國際心理學和社會學學術範疇里,我們找不到與之對應的英文術語。如果將之直譯為「revenge on society」,我們在谷歌上只能找到中國網站關於「報復社會」的英文報道,以及一張叫做Revenge on Society的搖滾專輯。而在谷歌學術搜索里也找不到相關研究。

  但在中國的學術期刊卻能找到若干關於「報復社會」的短篇幅論文。在一篇叫《報復社會型犯罪若干問題分析》的文章中,來自遼寧公安司法幹部學院的作者這樣定義「報復社會」:是指一種無指向性的犯罪行為,是面向公共群體的暴力恐怖報復。

  在一般觀點看來,這些「報復社會」的行為往往是因為累積了一定的抑鬱和不滿情緒,然後有計劃地(而不是一時衝動的泄憤)用殘忍的手段傷害與事件無關的人,而且往往會以一定的規模造成輿論影響,比如在公共場合縱火,公開地一次性殺死一定數量的人等等。

  這些都是可以通過觀察得到的特徵。然而,當一個人想要報復社會的時候,他或她的心理過程又是如何?

  為什麼歐某不去找贏了他的錢的人算賬,而要縱火燒無辜的人?為什麼陳水總不去解決生活難題,要燒車?為什麼鄭民生要殺學生,而不去解決自己的工作問題?既然他們要報復,為什麼不報復具體的人,而要報復「社會」這個抽象而龐大的概念,而這個抽象概念往往又落在無辜的人身上?

  這裡無法給出直接而明了的答案,但我們可以看看這些事件中的人物和各方都是怎麼說的。

  據稱,大多數「報復社會」的人平時都挺正常的,比如鄭民生在鄰居中的口碑就很不錯。不過有報道指,他們又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封閉的缺陷。「他們的性格往往被稱為屈辱人格,一旦爆發就容易走上極端。」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如是概括。

  不過,似乎大家都不滿足於個體原因上的解釋,必然追索到社會層面。普遍的理解是,社會不公、貧富差距過大、利益表達渠道不暢、社會救助欠缺等等會刺激「報復社會」多發。

  但這些外因分析大概只有統計學上的意義:即社會的不滿越多,刺激人們報復社會的幾率就越大。但這仍然無法解釋偏偏是這些人報復社會?天底下,比上述幾個更不幸的人多了去了。

  這問題可能不會一下子就有答案。不過倒是有人對報復心理過程做了一些研究,雖然不是針對「報復社會」,但或可幫助我們理解報復行為(只是報復社會算不算報復行為,還有待商榷)。

  心理科學協會(Associat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官網在2011年發表了一篇關於報復心理研究的報道。

  文章中說,一個瑞士研究團隊做了一個實驗。一組人與他們信任的搭檔共享一大筆錢,卻發現搭檔私吞那筆錢。研究員給他們一個機會報復這些貪婪的搭檔。在整整一分鐘里,這些人在思索如何報復,而研究則同時掃描他們的大腦活動。報復的決定引起尾狀核大幅的神經活動。尾狀核是大腦處理回報的區域(早前的研究表明,服用可卡因和尼古丁也會引起該區域的快感)。這項研究解決了心理學上的一個問題,報復的確是讓人快樂的。

  按照維基百科的解釋,所謂報復,就是為回應不平(不管是真實的,還是感覺上的),而做出傷害一個人或集體的行為。

  可以這麼說,對於報復的人來說,要的是一種公平——「我受傷害了,所以我要使對方也受到傷害,這樣才能達致平衡」。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推斷出,做出「報復社會」(如果確定是一種報復的話),是把自己所受的痛苦歸因為整個社會造成的。

  一些恐怖分子大概就是這麼認為。比如本·拉登製造的911襲擊是針對一整個美國社會,而不是具體的美國政府或者美國的某個政客。

  我們不凡再引進一個心理學上常用的概念「泛化」。這是指當某一反應與某種刺激形成條件聯繫后,這一反應也會與其它類似的刺激形成某種程度的條件聯繫。比如,痛恨日本的侵華歷史,就連與日本有關的一切都痛恨;討厭某個人的性格,而否定了他的工作能力。

  這或許能幫助我們理解有些「報復」為什麼要指向「社會」——報復者把具體的原因泛化為整個社會的問題。

  不管怎麼說,報復起到了可卡因的作用,讓抑鬱的人得到了暫時的舒坦。但報復同樣和可卡因一樣在舒坦之後,帶來痛苦。

  過去幾年,心理學家發現,報復者往往滿足不了自己復仇前的快樂期待。行為學家觀察到,報復不但不能減少自己的敵意,而且會延長最初的冒犯帶來的不快體驗;而僅僅給冒犯者帶來傷害也不足以滿足復仇的心理。他們還發現,報復不會帶來公平,部分是因為平衡的感受並不是雙方的。

  還是那句老話所說,冤冤相報何時了。

  我們不是上帝,弄一場洪水,能把自己不想原諒的一切滅掉。所以,我們還是向上帝他兒子學會原諒與寬恕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3: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