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一碗熱乾麵說起:吃下不過五分鐘 卻能看出不少問題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4-7-13 11: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春節同學聚會,久未謀面,天南海北,無所不談,十八大以後的反腐反浪費風暴引起的福利削減成為吐槽點之一。我說你們放心吧,隱性的福利減少,合法的收入會增加,今年肯定會加工資。有同學就說了,加工資有什麼好,物價又會上漲了。韓同學說,我們的工資還沒加,熱乾麵先漲價了。以前還是3塊5,前幾天,我在單位門口吃熱乾麵,漲到4塊了。我問怎麼又漲價了,賣面的說:你們不是漲工資了嗎?

  小小的一碗熱乾麵,吃下去不過五分鐘,從這碗面中卻可以看出來一些經濟問題,小題大做也很有意思,它涉及到物價、收入和消費等諸多問題。

  熱乾麵漲價為什麼這麼快?

  這個世界的商品和服務大致分為三種,大體上對應所謂的三個產業:

  1, 農業,2,工業品,3,服務業。

  農產品的產量增長是非常困難的,雖然現代農業有了化肥、農藥等等,現在還有轉基因,但是農產品真正的決定性因素還是大自然:土地、太陽和水。中國現在的糧食生產如果能夠提高百分之一,就算是巨大的成功。不過糧食消費的特點是固定的,一個人是三兩的飯量,那麼不會因為收入增長十倍就吃三斤,他多半還是只能吃三兩。農產品消費的增長主要取決於人口增長的數量和消費結構的變化,人多了,飯就要多;而吃肉消耗的糧食比直接吃糧食的消費要大得多。因此隨著食品消費結構的變化,中國的糧食生產壓力也越來越大。

  2, 工業品。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生產效率的提高主要體現在工業品上,新技術和新發明可以迅速提高工業品的產量和質量。因此,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收入的提高,購買力的提升在工業品上表現得最為明顯。我小的時候,家裡買不起電視,要跑到別人家去看,今天人們購買的平板電視動輒就是50寸以上。記得90年代末的時候,父親把節衣縮食攢下的8000塊錢給我買了一台可以用windows95的電腦,現在想起來總有愧疚感;今天我們用一個月或者半個月的工資就可以買一台筆記本。因此,只要經濟發展,我們的收入在購買工業品的能力上會越來越強,也就是說,在工業品範疇,正常發展國家人民的收入/價格比會越來越高,消費能力越來越強。

  3, 服務。這裡回歸熱乾麵的正題。武漢一碗熱乾麵3塊5或者4塊錢,其原材料成本不會超過1塊錢,加上攤位費和水電等等,也不會超過麵價的一半。熱乾麵主要的成本是服務,也就是攤主辛辛苦苦,4點鐘起床擺攤所要賺的辛苦錢。熱乾麵的生產效率從九十年代到現在,幾乎是沒有提高的。一個攤主假設在80年代一天賣 200碗面,那麼現在即便手機都是智能的,電腦用的是windows8,他還是只能一天賣200碗面,即便將來中國高科技不斷發展,把人送上月球,他也還是只能一天賣200碗面。但是他的收入水平卻要跟隨經濟一起成長,也就是說二十年前,他每天賣200碗熱乾麵一個月至少要純賺三百塊,現在他每天賣200 碗熱乾麵一個月至少就要純賺三千塊塊,二十年後,他每天賣200碗面一個月至少要賺三萬塊。熱乾麵中的服務成本的增長速度幾乎等於社會平均收入的增長速度。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正常情況下,如果一個人的收入增長水平跟社會平均水平差不過,那麼他相對熱乾麵的購買力幾乎不會增加。2000年初期,一碗熱乾麵的價格1.5元,我這位同學的收入大約1500左右,大概買一千碗熱乾麵;那麼今天一碗熱乾麵的4元,她的工資也是4千多元,也是大概買一千多碗熱乾麵。如果十年之後,武漢的熱乾麵漲到十元一碗,她的工資漲到一萬元左右,也將大概買一千碗熱乾麵。

  收入增長有意義嗎?

  如果這樣的話,那麼我們的收入增長有意義嗎?十年前,1500的工資買一千碗熱乾麵,現在4000元工資還是只能買一千碗熱乾麵,十年後,中國GDP翻翻,工資漲到一萬元,還是只能買一千碗熱乾麵。這工資不是白漲了么?這不是忽悠人嘛!

  問題不這麼簡單。因為很多服務業的效率是很難提高的,例如廚師,理髮師、餐館服務員等等,因此,社會平均收入增長速度不會明顯快於這類服務業的價格漲幅,社會平均購買能力幾乎不會有大的增長。但是與此同時,如果經濟正常發展,收入增加,那麼購買工業品的能力卻會大大增強,當她收入1500的時候,家用汽車賣 10萬,當她收入4000的時候,家用汽車還是賣10萬,甚至九萬,將來當她收入1萬元的時候,汽車可能還是10萬左右,這樣的話,她購買汽車的能力就大大增強了。雖然相對於熱乾麵的購買力沒有太大變化,但是整體的消費能力卻明顯提高。

  同樣都是面,比比熱乾麵和速食麵

  我在90 年代初上大學,經常吃速食麵,最早吃的是只有一包調料的普通速食麵。後來有了康師傅的紅燒牛肉麵,一包康師傅售價大約1元(記不清了,大概如此),我一年級的時候的生活費才100多,其實也記不清了準確數字了,唯一記得清的時候,那時候買一包康師傅當夜宵,是需要猶豫再三才能下決心的,太貴了,只能偶爾犒勞一下自己。但是好像在三四年級的時候,生活費增加了,但是康師傅價格沒有變化,就可以放心吃康師傅了。今天大學生的生活費比我們當年估計增加了十倍,而康師傅的價格大約漲了一倍多,他們相對康師傅紅燒牛肉麵的購買力增加了5倍。今天控制速食麵消費量的主要原因不再是價格和收入,而是對於健康的擔心。90 年代初一袋康師傅的價格是1元,而熱乾麵的價格不到5毛。熱乾麵很便宜,康師傅是高消費。如今兩者的價格關係掉過來了,熱乾麵比康師傅貴,從90年代初到現在可能增長了8倍,學生們相對熱乾麵的購買力增加很小,雖然已經都不算是高消費。

  同樣都是面,為什麼有這麼大差距呢?

  因為康師傅是工業品,在這20年時間,食品工業的效率增長很快,所以經濟發展的結果就是相對康師傅的購買力明顯增加,而熱乾麵屬於普通服務品,經濟發展不會明顯改變相對購買力。

  高收入/高物價or低收入/低物價

  這是兩年前寫的一點東西,略作修改,跟上述話題正好應景:

  關於物價和收入的高與低,可能形成4種組合。

  1, 高工資,低物價。人人都喜歡,可惜天下沒有完美的事,有人說美國的物價低,其實是工業品價格相對於他們的收入低,服務品就完全不同了,就算是美國發明的麥當勞,在美國也比中國貴。美國的服務業價格也很貴,如果在美國賣熱乾麵,至少要賣4美元,相當於25元RMB。

  2, 高工資,高物價。相對於發展中國家,這是發達國家的基本形態。去日內瓦和巴塞羅那旅遊,更直觀的感受和觀察了物價和收入問題。以法國為中軸,瑞士物價明顯高於法國,大概貴百分之三十左右,但是居民收入也高於法國,其整體經濟水平也比法國好,很多離邊境不遠的法國人跨境去瑞士上班。而西班牙物價則明顯低於法國,大概也有便宜百分之二十左右,但是經濟上目前看問題似乎很大。

  3, 低工資,低物價。這是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狀況,中國現在也是如此,很多人雖然罵中國物價高,那是跟過去相比,站在全球的角度,中國物價還是明顯低於發達國家的,當然收入也低得多。

  4, 低工資,高物價。搞成這樣,基本上就要「國將不國」了,這是等著老百姓革命的節奏。

  這個粗淺的分類實際上說明,站在經濟發展的橫向比較的角度,發展好的國家必然走的一條路是:高收入,高物價。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假設一個瑞士人月收入5萬RMB,但是瑞士餐館里的一碗面賣50元;一個中國人月收入5千RMB,但是中國餐館的一碗面賣5元。

  有人就會說,這樣的話兩個人生活水平豈不是一樣,以買面的能力為標準,瑞士人月收入能夠買一千碗面,中國人也是買一千碗面。如果人的消費只有餐館里的麵條的話,瑞士人跟中國人的生活水平相當。但是,這個世界上還有另外一部分消費品,它們的價格是全球一樣的,例如,汽車,電腦,石油,汽油等等。當人們購買這些東西的時候,價格幾乎是一樣的,這是瑞士人高收入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他兩個月的工資可以買小汽車,中國人需要二十個月。買汽油也是如此,這就是為什麼發達國家的人對於汽油漲價的耐受能力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法國的汽油稅後價格大約是13元rmb,他們能夠承受高昂的燃油稅,而中國人則無法承受。

  因此任何一個國家,想在國際大蛋糕的分配中取得優勢,最好的辦法就是高收入和高物價。中國近三十年的發展也明顯體現了這一過程,八十年代月收入100就算很高的工資了,現在則是會餓死人的。在收入漲和物價漲的雙重運動中,老百姓的購買能力增長最集中的體現在工業品上,而不是農產品上(雖然農業品的購買力也增加了,但是不如工業品明顯),而相對服務產品的購買力甚至可能完全不增加,這也是經濟發展的規律。但是是否能夠同步增加收入和服務業物價,主要就是看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否則除了通脹之外沒有任何意義。除了極個別資源出口型國家,一個國家居民收入水平主要取決於它在國際工業圈中所佔據的產業鏈高度。因此收入問題並非是一個政策問題,而是受經濟規律的支配。

  所以經濟發展快速的發展中國家的通貨膨脹是一個必然現象,肯定會高於發達國家。但是收入增長必須要高於物價增長,否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會下降。特別困難之處在於,越是收入水平和消費程度低的居民,受到物價上漲的影響越大,因為收入低的居民,食品消費和必須的服務消費佔比更高,而通貨膨脹率中食品的價格常常是佔比較高的(所以美國統計局在計算核心通脹率的時候不算食品,狡猾狡猾的),所以對低收入人群的打擊很大。國家對低保的補貼必須到位。現在中國的最低工資標準幾乎年年提高,而且幅度不小,就是要解決緩解這個矛盾。

  中西方消費能力的主要差距

  如果拿西歐和武漢的吃面消費相比,主要差別是歐洲人吃義大利面,武漢人吃熱乾麵。這句話可以是笑話,也可以說是真話。

  從中國跟西方的消費來說,主要差距並不體現在日常的吃喝上,一般來說,在歐美生活的中國移民和留學生都普遍懷念中國的美食。這種日常的服務業消費水平相差不太大,各有千秋。

  主要的差距,一方面體現在工業品上,例如汽車,流行電子產品等等。

  另一方面主要是基礎設施。同樣都是城市,西歐一個百萬人級別的城市就有非常發達的地鐵交通系統,綠樹成蔭,馬路平整,街道整潔,遍布圖書館等文化設施,空氣質量也比較好。而武漢這樣一個千萬人級別的城市,才剛剛建好三條地鐵線,遠遠不能滿足公共交通的需求。城郊的道路,新建的不錯,老路則年久失修。這體現的是工業水平和積累。倫敦和巴黎的地鐵始建於19世紀,到1945年,巴黎就有12條地鐵線,連布宜諾斯艾利斯在1900年就有了地鐵,而中國大規模建設地鐵才不到10年時間。提高中國人的消費水平,主要是進一步提高基建水平。現在很多人說,中國要提高消費水平,就要多發錢,少投資。這種說法要麼是忽悠人,要麼是被忽悠。

  如果每個武漢人每年多發200元,這就是20億。可以每人多買一件衣服,這樣可以明顯提升消費和生活水平嗎?答案肯定是不會。

  同樣是這20億,如果用來每年多修10公里地鐵,就會對生活有明顯改善。現在的中國,基建投資具有明顯的雙重性,一方面是生產性,改善交通條件和基礎設施可以增強整個社會的運行效率,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同時是消費性的,可以明顯改善民眾的生活水平,這種投資其實可以看成是群體消費或組織性消費。在中國現在這個發展階段,投資的效率依然很高,雖然有所謂邊際效應遞減的問題,但是也有相互配合增加效應的因素。至於說為什麼某些經濟學家一定要咬定壓縮投資,歌里唱得好:經濟學家的心思,你別猜……

  從一碗面說到宏觀經濟,我扯得有點太遠,現在收尾吧。祝福我的那位同學,十年之後,如果熱乾麵賣到10元,你的收入也要超過1萬元。祝福武漢的父老鄉親,你們的收入增長跑得過熱乾麵的漲幅,祝福你們越過越好!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20

主題

3977

帖子

3227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egistered User

Rank: 4

積分
3227
沙發
我愛月季 發表於 2014-7-15 04:51 | 只看該作者
就是這樣,每次國家發布給哪裡哪裡漲工資的通知后,漲的工資還沒到手呢,門口賣饃賣燒餅的通通率先漲價,答之曰:你們不是漲工資了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21: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