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光養穢:觀世界盃決賽有感--- 市場經濟讓南美的足球衰退
世界盃是國家之間的足球賽,在教練和戰術同質化嚴重的今天,對壘雙方拼的是球員素質——不是一個球員的素質,而是每個位置包括替補席上的球員素質。
巴西、阿根廷半個世紀以來,其優秀球員都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國家完全不干預球員的選拔和重點培養。只是由於這兩國人口多,足球運動普及,不斷有明星球員出現,才維繫了足球強國的地位。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優勢在慢慢減小甚至被逆轉:一方面別國也開始大力推廣足球運動,另一方面有的國家在球員選拔和重點培養方面下了額外的氣力。
德國就是後起之秀的典型,他們的足球人事體系或者說足球網路的建設非常嚴密,優秀球員總是能夠得到及時的發現和提拔,並由專人負責將其送進世界級豪門俱樂部、在最好的教練手下培養。他們絕對不「偏科」,在每個位置上都大力培養自己的球星,而不是偏重於進攻球員。他們不但培養球員,還大力培養基層和高級的足球教練,若沒有這些不同層級的教練,那些好球員是無法得到及時發現和推薦的。
觀察決賽陣容可以發現,德國隊幾乎全是大牌明星,沒有明顯的短板,阿根廷則除了進攻線上三個大牌和后腰一個大牌,在其餘大部分位置都是普通球星;德國傷了好幾個主力,仍然有合格的替補可用,阿根廷沒有傷病,卻在排兵布陣上比較捉襟見肘,尤其是替補跟主力差距過大。因此,場上十一人反映的是足球方面的「綜合國力」,即實際上這是兩國足球底蘊的較量。就像打仗,拼的是經濟實力和人口素質、數量,而絕不僅僅是軍隊。
德國為什麼能夠後來居上呢?因為他們搞的是國家行動,是「有計劃、有預謀」的計劃經濟。巴西、阿根廷則跟五十年前一樣,仍處於放任不管的「市場經濟」階段。凡事不預則廢,球員到用時方恨少(同時伴有相同位置人員過剩的現象),這是足球的市場經濟路線帶來的必然惡果。
那麼,其它實行了足球計劃經濟的國家隊,表現如何呢?只要看看本屆世界盃的「黑馬」——哥斯大黎加——就知道答案了,他們戰勝了義大利、烏拉圭這兩支傳統強隊,導致了賽前呼聲極高的義大利、英格蘭的出局,最後僅僅止步於點球而已。其實,另一個南美小國烏拉圭,歐洲小國比利時、瑞士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它們能夠取得不錯的成績。小國只是因為人口太少,才沒能成為足球霸主。我們兇惡的近鄰日本也是這樣做的,所以它能夠成為亞洲強隊。反觀中國,一條「市場經濟為主導」的黑線貫穿了整個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足球自然不會強大。中國凡是強大的事業,無不是計劃經濟時代已經很強大了;改開至今都三十好幾年了,卻沒有一項新成就,空有這麼多的人口。
德國贏得了世界盃,而我只為計劃經濟的成功感到高興,為祖國感到難過和悲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