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翁維民:從中德商業教育談中西文化差異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最近一個國內朋友的孩子取得了德國曼海姆商學院碩士學位,來澳洲渡假,在我家住了幾天。曼海姆商學院是德國最好的商學院,在世界上最權威的排名榜上也佔據著重要的位置。我向來認為,今天的世界因為熱核武器的存在,國家民族之間的利益爭奪,更普遍地是以商戰的形式出現,而不再像以往那樣動不動就以兵戎相見。從這個意義上看,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對商學院的重要性,無論如何估計都不會太過。這次家裡來了這麼一個未來的商戰精英,自然和他多聊了幾句。

  出乎意料的是,在和小夥子閑聊的時候發現,這位在中國一流大學畢業的青年,他認為中德兩國在商業教學上最大的差別,是中國更重視對商業實戰案例的剖析。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商戰實例,使整個學習過程生動而有趣;而德國則對這樣的教學方式並不重視,他們的教授滔滔不絕地重複著枯燥的商業金融的基礎和原則,論證著商業決策的科學思辨過程,而完全不願意花過多的時間討論具體商業案例。

  德國曼海姆商學院的教授們認為,通過舉例子來學習商業有著很大的局限性。任何一個商業成功的案例都有著以偏蓋全的嫌疑,這些案例常常有意無意地遮蓋了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然而非常重要的具體細節。案例總是試圖通過一個簡單而又富有戲劇性的因果關係,將一個千頭萬緒錯綜複雜的現實世界簡單化。將事情看的太簡單了,恰恰是在現實商戰中導致失敗的一個最普遍的原因。

  我不是一個商業專家,對商業教育更是一竅不通,要是輕易就中德商業教育的差異做出點評,難免有些輕率。但是聽到兩國在商業教育上的這種差異,不禁就此聯想到中西文化一個最大的不同點 -思辨和頓悟。

  蘇格拉底可以算是西方文明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以對話的形式,將其思維的嚴密性和邏輯性展示給了世人。這位西方哲學的鼻祖大師認為我們人類有著太多的思維誤區和由此而來的假知識,若不通過正確的思維方式來排除假知識,我們就永遠和真正的知識無緣。所以蘇格拉底一輩子從來不以任何具體的知識授人,而是教人如何通過正確的思維方式來獲得知識。

  在記錄蘇格拉底言行的《對話錄》里,有著這樣的記錄。蘇格拉底晚年時被他人控告,他在法院門口遇到一個名為歐西佛洛的人,這是一個當時的神學專家,兩人之間就發生了一場對話。

  歐西佛洛說:「我是來告人的啊!」蘇格拉底問:「你要告誰?」歐西佛洛回答:「我要告我爸爸。」蘇格拉底一聽感到很驚訝,又問:「你為什麼要告你爸爸?」歐西佛洛回答:「因為我爸爸侵犯神的權利!」

  原來歐西佛洛的父親是一個地主,夏天的時候從外地請了一個工人到家中做工。這個工人和家中的長工起衝突,把長工打死了。歐西佛洛的父親身為主人,於是命人把這個外來的工人捆綁起來,丟到山溝里,再派人到戴爾菲神殿去求籤。當時的希臘人認為只有神有權利判決犯錯者應該接受何種懲罰,一般人是不能擅自作主的。然而,在接到神的旨意之前,這個工人就凍死了。歐西佛洛對於父親因為疏忽而讓工人死掉感到非常生氣,認為這侵犯了神的權利。

  蘇格拉底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之後,他說:「太好了!既然你認為自己對神非常崇敬,要維護祂的權利,那麼請你作我的老師,解除我的疑惑、啟發我的智慧,讓我知道什麼叫做《敬》。因為我被控告的兩大罪狀,其一是腐化雅典青年,其二就是對神不敬。」歐西佛洛聽了以後回答:「《敬》就是做的事情讓神喜歡啊!」蘇格拉底接著問: 「可是神有這麼多位,應該讓哪一位神喜歡?神與神之間有這麼多仇恨、鬥爭,一位神所喜歡的,另一位神不見得會喜歡啊!」歐西佛洛聽了,覺得很有道理。

  他們繼續討論,蘇格拉底的每一句話都是很謙虛的:「請你回答」、「請你說明」、「請你告訴我」,問到最後,歐西佛洛簡直難以招架,於是乾脆說:「總之,敬就是要對神很好!」蘇格拉底聽了就問:「所謂的對神很好是不是就像照顧馬一樣?你對馬很好,替它刷背、替它洗澡,目的就是為了要利用它來替你拉車。那麼你也是在利用神嗎?」歐西佛洛啞口無言,發現自己原來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敬,又怎麼能夠用這種理由來告自己的父親?因此就借故離去了。

  這種例子幾乎在每一篇《對話錄》裡面都會出現。許多人在開始與蘇格拉底對話時,無一不是信心滿滿,認為自己很有知識,最後卻會發現自己原來是如此無知。

  據說蘇格拉底的母親是一位助產士,專門協助別人分娩嬰兒,而蘇格拉底則認為自己也好似心靈上的助產士,他通過反證,辯證和歸納的思辨方式協助別人生出他們自己的智慧胎兒。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這種蘇格拉底式對哲學思辨的崇尚,最終升華為一種對科學真理的不懈追求,讓人類真正認識到世間萬物的本真,從而照亮了以後現代科學和現代社會前進的方向。

  非常有意思的是,中華文明最重量級的奠基人孔子,生活在和蘇格拉底很相近的歷史年代里。孔子這個人,拿現在的話來說,完全可以稱之為一個陽光熱血,道德高尚,充滿了事業心的男人。他不像蘇格拉底那樣願意浪費時間為那些凡人雜事刨根問底,和今天的中國知識分子一樣,孔子更願意通過做官,來干治國安邦這樣的大事。他一輩子四處奔走,推銷自己的治國理念。但是縱貫孔子的一生,你找不到一個他試圖用思辨的方式來說服他人的例子,孔子更願意用成功的案例來說服他人,他用的是一個名為堯舜的治國案例。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以上這段文字,今可譯之為:「偉大啊,堯這樣的君主!崇高啊,天是最高大的,只有堯可以與天比。他的恩德多麼廣博啊,老百姓真不知道怎麼稱讚他。他的功績多麼崇高啊,他的禮儀制度多麼光輝燦爛。」

  有關堯舜,《論語》中還有多處。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孔子說:「多麼偉大啊,舜禹貴為天子,擁有天下,卻一點也不謀私利。」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說:「能夠使自己沒做什麼卻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麼呢?他只是恭敬、端正地坐在君王的位子上。」言之鑿鑿,就想親眼所見一樣。

  在孔子的述說的這個治國案例中,堯舜所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朝野上下秩序井然和諧幸福的時代,堯舜自然是最賢明的人主,那時的禮儀、典章、宮殿、車馬、服飾、飲食以及音樂,都是 無可挑剔、至善至美的。 但是有據可考的中國歷史,是從夏朝開始的。之前的任何傳說,不足為信,不足為憑。孔子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堯舜之存在,也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堯舜時期是一個其樂融融的時代。但是飽嘗民間疾苦,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孔子,還是義無反顧地窮盡自己的一生來推銷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歷盡挫折而不屈不饒。

  和學生的互動過程中,孔子所教的知識多為直覺感悟式的,主要來自經驗,幾乎沒有任何思辨的跡象。因此,孔子教學常常是走到哪兒便教到哪兒,體悟到一句就教一句。雖然孔子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推銷他那沒有人捧場的治國理念,但是他還是給後人留下了大量充滿了人生智慧的精闢格言,其中很大部分對於生活在今天社會的人們依然有著很好的指導意義。孔子曾說,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我常常想到這句話,應該是孔子在周遊列國的途中,看見不謀仕途,卻整天在街上誇誇其談的蘇格拉底時,最有可能發出的感慨。

  孔子的時代,那可是中國文化百花齊放,最最燦爛輝煌的年代。老子,莊子,列子等先賢們先後登台,為中華文明留下了極為豐富的遺產。這些諸子百家雖然有著千般不同,但是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對絞盡腦汁般的思辨過程普遍沒有興趣,但人人都是觸類旁通的頓悟專家和案例教學的愛好者。通過一則則真真假假生動有趣的小故事,他們給世人講出許許多多人生的大道理。

  今天我們在閱讀這些先賢諸子的文獻時,依舊可以為其文字之精美,語言之洗鍊,涵義之深刻,說理之智慧深深的打動。他們的學說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 蘊含著許多心理學,哲理或生活道理。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他們的學說始終流連在經驗的層面,完全不是純理性的論述。拿老子的話說「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這話的意思是說,道理是可以講的,但是用一般的話卻不能描述。也許就是這樣一種態度,使中國人就此和推導嚴密,論證仔細的邏輯思辨無緣,而是悠然自得地滿足於隨心所欲的頓悟之中。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2千多年前中西先賢的一念之差,使得東西文明的這兩條河流淌去完全不同的方向。一條河道越行越寬,水勢越流越大;而另一條則時斷時續,曲折迴旋,最後幾乎到了堤塌水竭,無以為繼的地步。

  早在一百年前,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北京大學首任校長嚴復先生就認為,西方文明、民主、富強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邏輯思辨的發達,中國人要學習西方文明,首先就要從邏輯思辨開始!一個人失去邏輯思辨能力,一個人就失去獨立思考和創新的靈魂;一個國家和民族失去邏輯思辨能力,這整個國家和民族就必然誤入歧途,付出慘痛的代價。

  今天很難考證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出佛教,和牛頓在蘋果樹下悟出萬有引力的真實性。講老實話,我們可以不在乎哲學家和藝術家們是通過思辨,還是頓悟來認識世界。我們甚至會希望自己的朋友更感性一些,因為這樣的人往往更有才氣,魅力,風趣和浪漫。但是沒有任何人會希望自己公司的CEO,或者國家的領導人是一個感性超過理性的人,如果得知他們沒有邏輯思維的能力,卻有著頓悟的愛好,或者熱衷於僅僅從過往的案例中尋求當前重大決策的依據,我們很難不陷入不由自主的恐慌之中。而且我們應該確信,在21世紀的今天,任何一個不具備邏輯思維能力的人,實在不配被稱為知識分子。

  那個讀商學的小夥子已經離開我家好幾天了,但是茶餘飯後,我還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他那年輕挺拔的身影。想起當他的那些中國同學,那些腦海中裝滿了白手起家橫掃天下的經典商戰案例,從而一腔熱血躊躇滿志的中國人,在商戰的沙場遇到他的那些德國同學,那些通曉商業運作原理,有著慎密嚴謹思維習慣的德國人,會打響一場什麼樣的商戰。

  實際上,這樣的中外商戰已經開打好些年了。任何一個關心時事的人都知道,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增加,一所又一所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被建立起來。同時,中外之間的商戰正愈演愈烈,規模變的越來越大。在這些表面現象的深層,東西兩種文化的潛流正在無情地碰撞著。21世紀的東西文化和她們在2-3千年前的源頭相比已經面目全非,就是和一百年之前也有了很大的差別。痛定思痛的中國人已經加強了邏輯思維的訓練, 眼下正官民並進,在全球範圍擴張自己的經濟勢力。但是中德商業教育方式的絕然不同,還是在默默提示我們文化傳統的潛移默化和民族遺傳基因的固有特點。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在全球化的時代,東西兩種文化的碰撞最終將導致某種程度的融合,還是強勢的吞併,只有時間能夠告訴我們結果。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1 04: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