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法國人塞拉利尼(Gilles-Eric Séralini)團隊在《食品與化學毒理學》(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大鼠長期服用抗草甘膦的轉基因玉米會致腫瘤的研究[1](他們也向各大著名刊物——《自然》、《科學》、《美國科學院院刊》、《柳葉刀》、《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等投了稿,但都被拒絕了)。這一論文的發布,再加上當年早些時候的我國轉基因「黃金大米」違規實驗和美國加州轉基因食品標註公投(37號提案),一同構成了2012年引爆轉基因問題大討論的三顆大炸彈。
對比2年前後的論文可以看出,主要的改動部分(內容改動,不包括結構改動)發生在背景和討論兩處,此外在實驗方法的「倫理」和「統計分析」兩處有少量改動。在背景中,作者添加了一大段話介紹了孟山都公司在2004年所做的一項類似的毒理學研究,並強調自己的實驗在動物和實驗操作上「嚴格遵循了孟山都的研究」(原文為:Our study is the first and to date the only attempt to follow up Monsanto's investigation…)。在討論之後,作者還添加了一個「結論」文段,著重總結了一遍埋藏在原文討論中的幾點。在「倫理」一節作者添加了一段文字,強調自己是符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09年9月發布的452號指導方針中「長期實驗」精神的[3]。而在「統計分析」一節,作者則在一開始就加入了一段話,認為「多元分析比成對比較分析更適合」,並放棄Kaplan-Meyer比較,而是採用Kruskal-Wallis檢驗來對一些腫瘤發生率進行統計。
早在1973年,一篇發表於世界知名腫瘤學雜誌《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上針對SD大鼠(以及瑞士小鼠)自發腫瘤的研究就顯示,在餵養至540天的情況下,SD大鼠會有46%死於腫瘤,其中雌性腫瘤死亡率為58%,幾乎是雄性(34%)的兩倍。對於腫瘤類型的統計發現,對於雌性SD大鼠,乳腺瘤和垂體瘤是主要的腫瘤類型,分別佔到發病總數的40%和37%,對於雄性大鼠來說,垂體瘤也不容小覷,佔到發病總數的39%,而腎臟腫瘤的雄性大鼠也佔到發病率的19%[4]。由此可見,飼養僅1年半的SD大鼠即可出現廣泛性的自發腫瘤,因此進行2年的飼養必然會造成腫瘤多發甚至死於腫瘤的現象,而這和飼餵什麼食物無關。雖然塞拉利尼在文中附上了很驚悚的實驗組大鼠腫瘤照片,但是卻沒有一同給出對照組照片。事實上,在塞拉利尼聲稱遵守其精神的OECD 452號指導方針中已經明文寫出「應使用年輕而健康的成年動物實驗品系」(Young healthy adult animals of commonly used laboratory strains should be employed),而塞拉利尼的2年大鼠實驗,從操作上來說是違背這一原則的。如果腫瘤是攝入物導致,為何沒有表現出劑量效應
「這項研究需要由一個真正獨立的實驗室用合適的樣本量重複。有一點我同意作者:這個領域需要更大的數據透明度,以及改進的實驗和統計方法。」格林威治大學生物計量學訪問教授喬•佩里(Joe N. Perry):
「這篇論文使用的是和他2012年那篇論文一樣的數據,沒有真的新信息,只有少數修改了措辭、添加了幾個新引用,因此我認為我的結論和科學界絕大多數獨立成員的結論不會有什麼不同——他們在2012年就認為這些證據不足以支持塞拉利尼和他所在單位的宣稱。不過我確實歡迎他把原始數據發表出來這一舉動,我的希望是涉及轉基因風險評估的所有組織都儘可能地發表他們全部原始數據,為了開放和透明。」(編輯:Ent)
參考文獻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 ... i/S0278691512005637[/url] J. D. Prejean et. al. Spontaneous Tumors in Sprague-Dawley Rats and Swiss Mice, Cancer Res, 1973;33:2768-2773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 ... i/S0278691513003633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p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