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悉尼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澳大利亞的標誌性建築,自從建築師丁.烏特松用自然流暢的線條勾勒出她宛如天鵝般高雅的外形后,悉尼歌劇院便成為了澳洲,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劇院之一。不為世人所知的是,設計師烏特松不願因建設資金問題修改設計方案與州政府吵翻后,憤然辭職離開澳大利亞,再也沒有重登這塊大陸,至今沒有親眼實地看看這座自己嘔心瀝血奉獻的聞名遐邇的建築奇迹。遺憾!
悉尼歌劇院聳立在新南威爾士州首府悉尼市貝尼朗岬角上,緊靠著世界著名的海港大橋的一塊小半島上,三面環海,南端與市內植物園和政府大廈遙遙相望。建築造型新穎奇特、雄偉瑰麗,外形猶如一組揚帆出海的船隊,也象一枚枚屹立在海灘上的潔白大貝殼,與周圍海上景色渾然一體,富有詩意。
為興建這座歌劇院於1955年舉行國際建築設計競賽,從233個方案中選定丹麥建築師J.烏特松的設計。1966年烏特松辭去劇院總建築師職務,剩下的室內設計由澳大利亞建築師完成。
悉尼歌劇院1959年3月破土動工,歷時14年,耗資1億多澳元,1973年10月落成揭幕。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專程前來剪綵。
悉尼歌劇院建築總面積88258平方米,整個建築佔地1.84公頃,長183米,寬118米,高67米,相當於20層樓的高度。它建在一座很高的混凝土平台上。門前大台階,寬90米,桃紅色花崗石鋪面。據說是當今世界上最大最長的室外水泥階梯。
烏特松參加設計競賽方案過於簡略,後來在工程進行中遇到了一系列複雜而困難性技術課題。例如起初設想那些巨大的殼片是鋼筋混凝土殼體結構,經過深入研究后發現,只能將每一個殼片劃分為一條條鋼筋混凝土的肋券,再分段預製,然後才能組合成整體。為了減少施工的困難,又將全部殼片改為同樣的曲革,使每一個殼片都相當於假想半徑為76米的圓球表面的一部分。為研究和設計這些殼片的結構,用去8年時間,施工也費時3年多。工程預算700萬美元,實際費用達12000萬美元。
悉尼歌劇院的外觀為三組巨大的殼片,聳立在一南北長186米、東西最寬處為97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座上。第一組殼片在地段西側,四對殼片成串排列,三對朝北,一對朝南,內部是大音樂廳。第二組在地段東側,與第一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規模略小,內部是歌劇廳。第三組在它們的西南方,規模最小,由兩對殼片組成,裡面是餐廳。其他房間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內。整個建築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寬97米的大台階。車輛入口和停車場設在大台階下面。
歌劇院整個分為三個部分: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歌劇廳、音樂廳及休息廳並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崗岩石基座上,各由4塊巍峨的大殼頂組成。這些「貝殼」依次排列,前三個一個蓋著一個,面向海灣依抱,最後一個則背向海灣侍立,看上去很象是兩組打開蓋倒放著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頂殼,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鋪蓋,在陽光照映下,遠遠望去,既象豎立著的貝殼,又象兩艘巨型白色帆船,飄揚在蔚藍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頂劇院」之稱。那貝殼形尖屋頂,是由2194塊每塊重15.3噸的彎曲形混凝土預製件,用鋼纜拉緊拼成的,外表覆蓋著105萬塊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磚。
殼體開口處旁邊另立的兩塊傾斜的小殼頂,形成一個大型的公共餐廳,名為貝尼朗餐廳,每天晚上接納6000人以上。其它各種活動場所設在底層基座之上。劇院有話劇廳、電影廳、大型陳列廳和接待廳、5個排列廳、65個化妝室、圖書館、展覽館、演員食堂、咖啡館、酒吧間等大小廳室900多間。
歌劇廳可容納1547名觀眾,內部陳設新穎、華麗、考究,為了避免在演出時牆壁反光,牆壁一律用暗光的夾板鑲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產的黃楊木和樺木製成;彈簧椅蒙上紅色光滑的皮套。採用這樣的裝置,演出時可以有圓潤的音響效果。舞檯面積440平方米,有轉檯和升降台。舞台配有兩幅法國織造的毛料華麗幕布。一幅圖案用紅、黃、粉紅3色構成,猶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藍色、綠色、棕色組成,好象一彎新月隱掛雲端,稱「月幕」。舞檯燈光有200迴路,由計算機控制。還裝有閉路電視,使舞台監督對台上、台下情況一目了然。音樂廳裝潢華麗,有2690個席位。

休息室設在殼體開口處,配有大片玻璃牆面,由2000多塊高4米,寬2.5米的法國製造的玻璃板鑲成,臨牆眺望,白天絢麗的悉尼灣風光一覽無遺;夜晚市內的萬家燈火,盡收眼底。
歌劇院規模宏大,陳設講究,演出頻繁,除聖誕節和耶穌受難日外,每天開放16小時,平均有10個不同的活動項目,可同時容納7000餘人。歌劇院已成為澳大利亞最熱鬧的場所,旅遊者、觀眾從早到晚絡繹不絕。入夜,到這裡來的人,不只是看演出,還來貝尼朗餐廳吃飯和觀賞夜景。
悉尼歌劇院設備完善,使用效果優良,是一座成功的音樂、戲劇演出建築。那些瀕臨水面的巨大的白色殼片群,象是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開的花朵,在藍天、碧海、綠樹的襯映下,婀娜多姿,輕盈皎潔。這座建築已被視為世界的經典建築載入史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