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部之梁書

[複製鏈接]

280

主題

410

帖子

582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悟道 發表於 2014-7-8 10: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梁書》,唐姚思廉撰,主要記述南朝蕭梁一代五十餘年歷史的紀傳體史書。

       姚思廉(557-637年),字簡之,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時官至散騎常侍。《梁書》是姚思廉在其父姚察舊稿的基礎上修撰而成的。姚察(533-606年),字伯審,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陳時即開始撰梁、陳二史,官至吏部尚書。入隋后,舉家遷往關中。姚察奉隋文帝詔繼續修撰梁、陳二史,未成而亡,臨終前遺囑姚思廉定要「續成其志」。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詔修梁、陳、齊、周、隋五代史,姚思廉一人承擔梁、陳二史的編撰工作。貞觀十年(636年),《梁書》書成,時年姚思廉已經八十歲。

     《梁書》共五十六卷,包括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其中有二十六卷卷末論贊稱「陳吏部尚書姚察曰」,可見這些部分出自姚察之手。唐修五代諸史,房玄齡和魏徵為總監修,諸史總論都出自魏徵之手,因此本紀之末總論梁朝一代興亡的論贊署名「史臣鄭國公魏徵」。

      梁朝歷史短暫,而《梁書》列傳卻多達五十卷,對於各類歷史人物的活動,敘述比較全面、詳細。《梁書》收錄了大量詔敕、表疏等原始資料,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梁書》行文簡潔,尤其是在駢體文盛行的時代能以散文作史論,開唐中葉古文運動之先河,為後世所稱道。

     姚氏父子都是歷仕數朝,對朝代的盛衰興替、歷史的發展變化,有比較深入的思考,在史論上闡發了一些可取的觀點。

    《梁書》最大的不足之處是無表、無志,另外「有美必書,有惡必諱」,曲筆回護現象也比較突出。

    《陳書》共三十六卷,含本紀六卷、列傳三十卷,是二十四史中卷帙最少的一部。與《梁書》有將近一半的論贊署名姚察不同,《陳書》中僅本紀中有兩卷之論贊稱「陳吏部尚書姚察曰」,可見《陳書》中姚察舊稿的成分相對較少。也正因為如此,《陳書》在列傳體例上要比《梁書》整齊規範一些。
     《陳書》與《梁書》的相似之處頗多。陳朝僅三十餘年的歷史,《陳書》的列傳也達三十卷之多,大量歷史人物事迹在書中得到反映。《陳書》語言簡潔生動,文風古樸,也摒棄了駢體文,但總體而言在內容上和文字上都不及《梁書》。

    《陳書》無表、無志,亦為缺憾。《陳書》除了曲筆回護嚴重外,姚思廉還為其父姚察、同僚密友虞世基之父虞荔和叔父虞寄作佳作,辭多溢美,實為史家所不當為。從南北朝到唐初的史書中,此類事例屢見不鮮,亦可謂當時史學的一大弊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3: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