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女兒文革用皮帶抽破父親頭 文革後父見女就抖(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4-7-2 07: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4年07月01日 12:04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王硯文

  核心提示:在開機發布會上,他還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回城后的女兒,發現父親跟她說話總是小心翼翼,抱孫子的時候一看到她,就嚇得渾身發抖。「為什麼?」梁曉聲自問自答,「因為父親的額頭上有塊疤,是女兒當年用皮帶抽出來的,整整一個皮帶卡子的疤痕。」他抬起眼皮,「這是個真實的故事,你還覺得那時候一切都特別美好嗎?」

  

  本文摘自《北京日報》2011年09月21日第12版,作者:王硯文,原題為:知青題材戲不應美化歷史

  「下雪了,天晴了,下雪別忘穿棉襖;下雪了,天晴了,天晴別忘戴草帽……」25年前,描寫知青奮鬥經歷的電視劇《雪城》,曾讓無數觀眾落淚,那首由劉歡演唱的主題曲,至今音猶在耳。25年後,《雪城》姊妹篇《返城年代》於前天在哈爾濱宣布開機。同樣是知青題材,同樣由李文岐和梁曉聲分別擔任導演和編劇,《返城年代》將帶著人們重溫那段早已遠去的時光。

  久未在公眾場合露面的作家梁曉聲,對接受採訪並不熱衷:「我不願意『被表達』太多,那很容易誤傳或被片面解讀。我的想法和觀點還是寫到作品里,比如寫《返城年代》,去給大家看比較好。」他只是強調,《返城年代》並非簡單的懷舊之作,「我今年63歲了,站在兩個30年間的界限上回頭再看那個年代,我覺得我們有必要回到歷史的端點,展現一段真實的歲月。」

  讓年輕人知道從前的樣子

  雖然知青題材只佔其作品的三分之一,但梁曉聲最為人熟悉的標籤仍然是「北大荒小說作家」。《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雨》、《雪城》,上世紀80年代初發表的小說「三部曲」,樹立了他在文壇的最初地位,以及在知青文學領域的聲譽。

  梁曉聲曾以為,「三部曲」已經給自己在這個領域的創作畫下了一個句點,直到前兩年,一出名為《知青》的新劇作為政治任務擺到面前,他並不太情願地動筆之後,才發現自己需要從另一個角度,重新審視這個題材:「以前寫知青,我只是寫這一代人如何如何;後來我突然意識到,這一代人背後的時代背景,同樣可貴和重要。」

  他解釋說,知青十年和「文革」十年是重疊的,再沒有哪一代人的生活和命運,和那段歷史聯繫得那麼緊。「反映這部分的影視作品有沒有?有,可是太少了;有補上的必要嗎?太有必要。否則,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從前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無法理解如今的可貴。」這種「填補」意識如此強烈,以至於梁曉聲立即動筆創作了《返城年代》。

  留戀過去並不意味著美好

  近兩年涉及知青題材的影視劇並不鮮見,特別是一部被譽為「最純美愛情」的《山楂樹之戀》,硬是要把那段歷史描述成為美好的「黃金歲月」。但在《返城年代》里,梁曉聲卻寫了這麼一個片段:一群插隊的知青姑娘,硬要進被挖空的煤山伐木,找猴頭菇。領路的老工人為了她們的安全,只帶大家在邊緣地區伐些枯木,卻因此被知青們記恨,撞瘸了他一條腿。直到老人死去,肇事的姑娘始終沒有道歉。

  在開機發布會上,他還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回城后的女兒,發現父親跟她說話總是小心翼翼,抱孫子的時候一看到她,就嚇得渾身發抖。「為什麼?」梁曉聲自問自答,「因為父親的額頭上有塊疤,是女兒當年用皮帶抽出來的,整整一個皮帶卡子的疤痕。」他抬起眼皮,「這是個真實的故事,你還覺得那時候一切都特別美好嗎?」

  其實在梁曉聲的作品里,也不乏對知青歲月的緬懷。他承認,青春、奮鬥總會讓「過來人」情不自禁地留戀過去,但「文藝不應該遮蔽歷史」,不能因此就有選擇地記憶,更不代表過去比現在更美好。梁曉聲說,「回過頭去看,那個年代有那個年代讓我大嫌惡的問題,轉過頭來看這30年,又有這30年的問題,即便如此,我也不會想回到過去的年代。」

  看負面報道氣得像頭野獸

  很長時間裡沒有寫知青小說的梁曉聲,現在寫得最多的是雜文和時評。梁曉聲說,現在自己看電視,看到貪污受賄的報道,仍然會氣得像野獸一樣在家裡走來走去:「這個年代有這個年代的問題,但不能回頭去找解決方式;我雖然生氣,還是覺得今天的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是有希望解決的問題。」

  為此,他覺得自己不能噤聲:「我都到了這把年紀,很多事情沒有太多顧忌。不像年輕人,說一句話要瞻前顧後。中國人歷來愛把責任放在年輕人身上,但我想明白了,我們的國情需要我這個年齡的人站出來說話;我們再不說,誰說呢?至少要做努力。」

  曾有人認為,「文革」題材是影視劇的一個「禁區」,碰起來就麻煩,不如乾脆躲得遠遠的。在梁曉聲看來,這樣的態度是令人鄙夷的:「其實只要主旨是宣揚人性的真善美,只要反映的是真實的歷史,就算審查也沒有那麼誇張——太多時候,是別人沒有動剪子,我們自己就迫不及待地自我閹割了,何必?」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10: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