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要清算歷史虛無主義先清算懷念文革思潮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4-7-2 07: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4年05月18日 11:02

  來源:炎黃春秋 作者:馬龍閃

  核心提示:清算歷史虛無主義的矛頭,應當清楚指向企圖重拾文革舊夢的虛無主義思潮。這股源遠流長、洶湧澎湃的歷史虛無主義是當前的主要威脅,理所當然應成為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的主要目標。

  

  本文摘自:《炎黃春秋》2014年第5期,作者:馬龍閃,原題為:《歷史虛無主義的來龍去脈》

  自清末民初以來,歷史虛無主義在近現代中國一直經久不衰,它幾度洶湧澎湃,幾度漲落起伏,是影響巨大且有相當破壞力的社會政治思潮和文化思潮。但幾乎可以說,長期以來,這股思潮高漲泛濫的時間久,而對之切實批判得不多,有些時期,甚至奉它為神聖,實際上把它當成了革命的主流和正統。改革開放以來,新時期對歷史虛無主義有不小的衝擊和壓制,它雖也幾經抬頭,但終究沒有像改革開放前那樣發展成主要的危險和潮流。然而,向來很少被我國思想理論界視為危險傾向並列為重要批判對象的歷史虛無主義,近一個時期以來,卻彷彿成了某種思想威脅而被一些媒體標識成了批判的靶的。

  但是,什麼是當前歷史虛無主義的主要表現,它的危險傾向是什麼,卻在輿論界存在著不小的分歧。有些人把歷史虛無主義看作是對某些領袖人物如斯大林和毛澤東的過多否定,抹殺了某些時期的歷史功績,如蘇聯時期和中共建政后前30年,等等;有些人卻持完全相反的看法,認為企圖把文化大革命從人們集體記憶中抹去,讓它變為一段歷史的空白,使社會對這段歷史走向集體的失憶,則是當前歷史虛無主義的主要危險和表徵。

  這兩種看法的分歧和對立,在當前我國輿論界尖銳地存在著。筆者以為,直接著手消除這種分歧,化解這種對立,看來一時未必可能。也就是說,直接批判一種觀點,提倡另一種觀點,採取直攻近取來解決這個問題,未必行得通;竊以為,不妨迂迴一下,從追尋歷史虛無主義的歷史淵源和理論基礎入手,首先在源頭上弄清什麼是虛無主義,從而形成了人們的共識,然後再回過頭來分析歷史虛無主義的當前表現,這樣繞道迂迴一下,或許就能在現實問題上逐漸縮小分歧和對立,形成較多的共識。

  那麼,歷史虛無主義在歷史上究竟是怎麼發端的,其理論根源何在?它又經歷了怎樣的一個傳播過程?

  虛無主義在世界社會思想史中紮根很深,它在西方的源頭,可以說是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H.雅可比,此人在1799年提出了虛無主義的概念,主要表現為否定人生的意義。俄國19世紀前半葉的思想界看來受到他的一些影響,恰達耶夫在《哲學通信》中的憤世嫉俗、悲情孤憤和自虐情緒,就含有若干虛無主義的成分,而恰達耶夫在當時俄國思想界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這樣,虛無主義就傳到了俄國。

  歷史虛無主義在理論上也源遠流長。自19世紀末以降,一百多年來它以庸俗社會學為理論根基,穿著「革命」的外衣,在理論上以「馬克思主義」的面目出現,實際上卻是一種小資產階級左傾幼稚病的根源之一。這樣看來,歷史虛無主義傳到俄國就有了民粹主義和庸俗社會學這兩個源流。這裡實際就匯成了歷史虛無主義在東方的源頭。

  現在就讓我們從民粹主義和庸俗社會學這兩大源頭著手,來看看歷史虛無主義在歷史上的傳播路徑和面貌特徵。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22: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